
北京時間2022年4月16日9時56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現場醫監醫保人員確認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身體狀態良好,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至此中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任務完成,即將轉入在軌組裝建造階段。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于2021年10月16日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隨后與天和核心艙對接形成組合體,3名航天員進駐核心艙,進行了為期6個月的駐留,創造了中國航天員連續在軌飛行時長新紀錄。航天員在軌飛行期間,先后進行了2次出艙活動,開展了手控遙操作交會對接、機械臂輔助艙段轉位等多項科學技術實(試)驗,驗證了航天員長期駐留保障、再生生保、空間物資補給、出艙活動、艙外操作、在軌維修等關鍵技術。利用任務間隙,航天員還進行了2次“天宮課堂”太空授課,以及一系列別具特色的科普教育和文化傳播活動。
據悉,為了實現在白天返回地面,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15日晚就開始了返回準備。談及返回日期的選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載人飛船系統項目技術副經理邵立民指出,首先要保證飛行軌跡經過著陸場,否則這一天肯定不能返回。
“飛船轉入獨立飛行之后,我們就要開始等待飛船落點經過著陸場。” 邵立民說,神舟飛船其實具備橫向機動能力,但機動能力過大對推進劑要求很高,因此科研人員選擇用時間換取空間,等到飛船經過著陸場上空的那一圈,再開始返回程序。
他指出,軌跡問題是最主要因素,另外,工作人員也考慮了天氣因素,但飛船返回過程對天氣的要求不像發射時那么高,且氣象可以預測。
在整個返回過程中,航天員主要負責物資的轉移和安裝,并不需要對飛船進行特殊的操作和維護。邵立民介紹說,神舟飛船沒有航天員參與,也能夠獨立控制飛行,航天員主要解決地面無法操作的事情,比如轉移需要帶回地面的貨物,關上艙門,穿好壓力服,將自己固定在座椅上。
談及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將帶回哪些東西,邵立民說,“這就很多了”,比如航天員的在軌記錄、他們拍攝的視頻照片、實驗樣品、一些空間站的設備等,“我們目前還處于關鍵技術驗證階段,有些情況跟預期不一樣,所以需要航天員帶回地面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