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穎貞
當前的新教改背景下,新高考出現了許多新變化,強調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在寫作方面呈現出宏大主題作文命題的新趨勢、新特點,稱之為“宏大敘事”作文。本文從教學實踐出發,從思想深刻、結構清晰、內容豐富和文采突出這四個角度探討宏大敘事寫作模式的指導策略,以期培養學生寫作此類作文的認知水平與寫作能力。
中學語文教育要時刻牢記“為誰培養人”,要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培養什么人”,做好文化浸潤和價值引領;“怎樣培養人”,激勵青年奮斗,聚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在作文教學中,特別是應運而生的宏大敘事作文,更是承擔了這樣的時代呼喚,近5年的高考作文題:2017年課標I卷的“中國關鍵詞”、2017年課標III卷的“我看高考”、2017年北京卷“我為共和國拍照”、2018年課標I卷“我和2035有個約定”、2019年課標I卷“熱愛勞動,從我做起”、2019年課標II卷“1919年5月4日的演講稿”、2020年課標II卷“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未來”的演講稿、2021年新高考I卷的“體育之效與強弱之辯”均反映時代主旋律,傳遞正能量價值觀,弘揚高考的思想性和育人功能。
作文要求以青年學生的身份關注社會的熱點(鄉村振興、大學生創業)、國家的殷切期盼(時代英雄、致敬大師), 要把個人的未來與國家、民族的未來緊密聯系在一起:放棄小我,思考大我,體現青年的認識和擔當(家國情懷、文化自信)。那么如何寫好宏大敘事的文章呢?雖說文無定法,但在高考驚鴻一瞥的閱卷現狀中必須尋找一些方法,讓學生的作文脫穎而出。宏大敘事作文是否優秀有四個向度:思想深刻、結構清晰、內容豐富和文采突出,筆者對此分別作出了詳細的分析。
一、宏大敘事作文的深刻思想
2003版課程標準后的首次高考,在原來五個層級基礎上增加第六個能力層級“F探究”。隨后的若干年探究能力也逐漸成了語文考試的重要內容。2003版課標的實施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但隨著時代發展,2003版課標的缺陷日益凸現出來,這個缺陷就是“重自我輕交際的小文人寫作,過于強調個性的發展而忽視了責任的承擔”。在新的價值體系下,高考要求學生具備思想上的高度。考生通過作文要傳遞的是“我是有情操、有格局、有眼界的新時代青年”,能擺脫小情小調,“我”既是材料中的“小我”,又是時代的“大我”,懂得個體的站位和集體的力量,會回顧、能展望,有解構、懂建設。
語文教師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要拓展學生的大視野、大格局,學會“站在時代瞭望世界”,樹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理想和抱負,把狹義的語文課堂學習和鮮活的當前時政、社會熱點勾連起來,尋找聯動點。語文教師平時的教學可以關注央視《新聞周刊》、人民日報、半月談等媒體(報刊)的相關內容。人民日報2018年1月發表的社評《緊緊抓住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這篇很有導向性的大文章,和2018年的課標卷內容相契合;2021年熱播的電視劇《覺醒年代》中的“體育之效與強弱之辯”也出現在新高考I卷中。語文教師要做到把日常的語文學習和鮮活的時事政治、熱點問題、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尋找聯系點、結合點,輻射聯動,讓學生快速適應宏大主題的寫作任務。
二、宏大敘事作文的清晰結構
考場閱卷有其特殊性:時間短、強度大、大同小異卷眾多、易審美疲勞等,因此,良好的篇章組織技巧會給閱卷人和其他讀者留下更深的第一印象。建構議論文寫作的模板就成了打開思路、結構全文的第一步。
我國著名寫作學家馬正平也主張為寫作“賦形”。所謂賦形,實際上是建構一般的寫作思維操作模型。建模過程就是以評導寫。思路就是,議論文教學的第一步是“優文鑒賞”,即樹立優文的標桿,讓學生明白他們要達到的彼岸。
再進一步地分析“橋梁”的結構,讓縹渺模糊的寫作云開霧散,立起黃金分割的骨架。充分發揮優文的“定位、定向、定級”的功能,切實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下面是經教師點撥后學生的歸納:
第一段一般是回應情境和任務。注意文體格式,背景指向,寫作身份,結合材料情境。牢記三符合原則:“主題”“情境”“身份”。第二段需要的話來個概念闡釋,解釋一下主題詞的表層和深層含義。第三段可以用下排列,高考高分作文一般不用點例,太單薄,且容易陷入“黑天鵝”困境;排列就像國慶閱兵,考生可以在文中彰顯十二年語文學習的素養與積淀。第四段回扣下現實和放眼社會熱點和痛點。不要夸大社會的痛點,批判而不貶斥。明確“回顧過往,展望未來”以及“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世界關系”討論的方針,并同時將論述延伸至“四大主題”:即“引導青年堅定信念”“厚植家國情懷”“拓寬國際視野”“培養各種高級精神”。第五段并切實落實到個人身上,我們該如何擔起時代重責。觀點要具有前瞻性,是這種文章“情懷化”的重要一步。第六段呼告,牢記呼吁各處四字連用,盡顯高級感。書記、國家頒獎的發言分類收集,必要時幾個人的名言就能體現深厚的愛國情懷。
總的來說,作文結構是評判作文質量的重要標準,也是作文寫作過程中的重要骨架,好的結構往往可以讓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思路更加清晰、主題更加鮮明,進而讓文章的特點更加突出;讓閱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更好地感受寫作者的觀點和看法。因此,在寫作的過程中擁有一個良好的寫作結構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學生要認識到這一點,并且對自己寫作的結構進行有效的優化調整,在確定寫作結構后明確各個環節主要闡述的內容,進一步豐富和優化文章,讓作文寫作質量更上一層樓。
三、宏大敘事作文的豐富內容
縱觀近年試題,其傳達出來的家國情、時代思、人生悟,讓人們覺得高考似乎跟生活離得越來越遠,又似乎越來越近,標語口號式的大唱贊歌顯然不能傳達出家國情和哲理思,如何取材、處理好作文里的宏大時代和小我人生,是當前寫作中的最大難題。
以2021年新高考適應性考試(八省聯考作文題)為例:1950年,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校團委舉行“銘記歷史,迎接挑戰”的主題征文活動。請結合上述材料寫一篇文章,說說你的感受與思考。筆者認為,這則材料屬于大視野、大背景、大題材類型,學生需要具備大襟袍、大情懷、大格局。對此,下文提出了豐富寫作內容的幾個策略:
(一)以小見大,生活入文,滿懷期待,娓娓道來
材料涉及的歷史事件或時代風云可以作為背景素材,以“小我”為觀察視角,思考自己與事件、時代的密切關系,寫在新舊時光中的“我”,以“我”的視角寫歷史的風沙、現實的塵土,寫“我”的努力、奮斗、掙扎和突破;以“我”的站位寫未來的憧憬和燦爛,命運的波瀾壯闊,新舊時光可以盡收筆下。精雕細刻,娓娓道來,以小見大,以小搏大。
如優秀作文《回望歷史,迎難而上》開頭節選:
我從小就聽長輩們說,抗美援朝是偉大的,……我也讀過作家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抗美援朝大型紀錄片《為了和平》。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思想的潮水在放縱奔流,我對小時候就耳熟能詳的這段歷史有了全新的認識,在此向英雄們表示崇高的敬意。
(二)大處落筆,以史為鑒,縱橫捭闔,以理服人
考生可做一個理性的思考者,思索未來發展道路上的障礙和阻力、迷惑與彷徨,防止將價值引領窄化、庸俗化,防止假大空盛行和同質化現象。可以抒寫00后人生肩負的責任任重道遠,抒寫中國發展道路的崎嶇曲折,以一種理性的姿態去審視現代中國發展中面臨的挑戰與難題。
如優秀作文《傳歷史星光,迎時代淬火》結尾節選:
顛簸于波譎云詭的時代風浪中,由個人至國家都在經受淬火。在無腦宮斗劇、浮夸抗日劇結構著崇高,狂熱、消費、頹喪、無為沖淡著莊嚴的泛娛樂化潮流中,我們更應學會銘記歷史、迎接挑戰,在思接千載中守護民族的精神基座,在視通萬里中駛向未來的美好彼岸。
詩人洛夫曾言:“歷史睡了,時間醒著;世界睡了,你我醒著。”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還應對歷史有著“溫情與敬意”,不被亂花迷眼、不畏浮云遮眼。銘記歷史,迎接挑戰——相信那些難以忘懷的歲月回想終會成為非比尋常的時光饋贈。
愿新青年:以小我之幸福,添大國之泱泱。朝天輝映,必將磅礴東方!可見,內容是寫作過程中決定寫作上限的一個重要的支撐,盡管作文有一個好的結構但是缺乏一個好的皮囊,作文的質量上限會相對較低,而當寫作者能學會用正確的內容對思想和結構作出有效的突出和闡述時,作文質量會產生一個突破性變化,讓文字的張力突顯到最大,進而讓文章的共情能力和感染能力發揮到最大,而對內容的優化是十分重要的同時也是較為考驗學生的能力和素養的,需要引起關注和重視。
四、宏大敘事作文的突出文采
如何點亮議論文的語言之燈,從高考閱卷的特殊性說起,人們對高考寫作的審美趣味,很難與日常的閱讀趣味等量齊觀。高考作文在表達上還是要“作”。這個“作”,就是要炫耀、要裝飾,要“刻意”突出表達效果。“文似看山不喜平”,用在這里更合適。高考閱卷特定的時空里,快速的閱讀下,眼球能捕捉的多是“概括性的大氣、說理性的嚴密和抒情性的磅礴”。
(一)開篇大氣——概括性的大氣
2017年高考《且將故火烹新茶》開頭節選:
高鐵、微信、移動支付、共享單車——留學生眼中的“新四大發明”彰顯中國速度與科技活力;詩詞、京劇、中華美食、大國匠心——傳統文化之復興熱潮點燃悠悠古國的今日輝煌、不妨借東坡詩言:共看新人成故國,且將故火烹新茶。
從采獵文明的原始智人,到與人工智能競速的新新人類;從碧波萬頃的歐羅巴汪洋,到沃野千里的亞細亞大陸,人類亙古不變地追問:“幸福是什么?”
可見,此例文對“作文材料的概括”多用四字短語,對“時代特征的介紹”多用對偶、排比、對比,是值得借鑒的一種絕妙的行文技巧。
(二) 曉之以理——說理性的嚴密
1.用好關聯與限定,說理的語言可以嚴謹。如議論文語言的選擇和運用,限制性語言的運用,邏輯性語言的運用。
2.用好思辨,說理的語言可以嚴謹。如用“然而,火光之下,尚有陰影”“誠然,在欣喜與期待之余,面對冪式翻長的大數碼,一絲擔憂涌出”“但所謂每枚硬幣都有它的正反面,東方巨龍在奮起馳騁時亦不可避免地留下不足與遺憾”完成“成就”與“不足”之間的轉折。
(三)動之以情——抒情性的磅礴
借助修辭,說理的氣勢可以達到磅礴的境界:
1.化用古典詞語,多用書面語,點綴高級詞匯。如“長路漫漫,關山迢迢,我們的國家從長城亙古的烽火中走來,必將尋著一帶一路的指引,向著未來而去”“金甌殘缺總須補,為國犧牲敢惜身”。自歷史長河中跋涉而來,恍然如大夢一場。如磐風雨、似雪刀光還歷歷在目,轉眼已是風雷激蕩、國泰民安……”
2.多用短句,追求句式結構的對稱美。如“我知道,我所流的血沒有治愈小栓的癆病,不曾喚醒阿義的愚昧,但它深入地下、如潛流脈脈,能摸著時代的肌理、沖洗著痼疾沉沉疴……”“……奈何滄海桑田,人類社會終有一個穩定的內核,那便是對“公”與“治”的向往,對“富”與“強”的展望,對“仁”與“義”的期許” 。
3.借助修辭,使文句有表現力。教師可舉例指導學生使用引用、排比、對偶、反復、反問等修辭手法。以下舉一些比較典型的例子:(1)《大學》中寫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誠如斯言,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健全的人格……(引用)(2)踏于經濟騰飛之翼,乘上了大數據早班車的,是這個新時代;于美好平衡處落筆,從城市交融里潑墨的,是這個新時代;被這娛樂至死的聲響震聾,為那享樂主義所捆綁的,是這個新時代……(排比)(3)七十載艱難困苦,四十載披荊斬棘。(對偶)(4)只是,當物質的欲望填滿生活,利益的喧囂遮蔽生命的星光,在萬籟俱寂的夜晚,也會惘然惆悵:為什么,我們“兩手滿當當,心中空蕩蕩”?(反問)
總之,文章可以用對仗的概括、精準的限定和有深度的優美來打造議論文語言的高級感。文采的突出形式不拘一格,不同人的寫作風格往往會有極大的差別,想要讓作文突出文采,不僅需要立足于作文闡述的內容,更需要立足于自身寫作風格的風格特點,結合實際情況綜合多方面考量對寫作手法進行進一步的優化和完善,讓文章看起來朝氣蓬勃同時也更有靈魂更有特質。
五、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要牢牢把握當今時代特點,緊扣新時代作文命題方向,注重宏大敘事作文的技巧傳授。從而讓學生明白:宏大敘事作文要有靈魂(思想),有身段(結構),有血肉(內容),有氣色(語言),方能在高考閱卷的一瞥中翩若驚鴻。
(邱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