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秋怡 楚社民 汪元波
摘要:“急廣險雜”的應急救援環境對破障裝備技術的時效性、機動性、安全性以及保障性要求高,面對武警部隊現有破障裝備技術應用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文章提出通過健全應急救援保障機制、發展破障裝備標準化、加強破障訓練培育力度、增強裝備技術研發援等措施提高破障技術的應用效能。
關鍵詞:應急救援;破障裝備;破障技術
搶險救援是武警部隊擔負的重要任務,在歷次抗洪、抗震、抗旱、抗臺風和森林滅火等重大搶險救援行動中,武警部隊均是主力軍和突擊隊。近年來我國應急災害事故日益突出,面對日益上升的眾多事故,如何科學合理地開展破拆清障,往往是有效處置事故應急救援的通關之道。因此,研究破障裝備技術在應急救援中的應用特點、現狀、面臨的問題,并提出應用要求,對快速開辟救援通道具有重要意義。
一、破障裝備技術在應急救援中的應用特點和要求
武警部隊遂行應急救援的任務類型涵蓋地震、洪澇、火災、臺風、山體滑坡、道路積雪等自然災害及化工爆炸、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事故救援。面對著如此多樣化、范圍廣、規模大、連續性強的災害事故,快速破拆清障是實施救援任務的第一拳,然而,目前破障救援裝備技術尚未成熟的形成應對任務需求的保障能力,裝備技術的應用面臨以下新的形勢與特點:
(一)急
應急救援行動具有突發性,破障作業時效性要求高。突發性、不確定性是各類自然災害、恐怖襲擊事件、公共安全事故的共同特征,大部分事故往往毫無征兆,發展迅速,難以短時間內有效控制。因此,武警部隊必須第一時間做出有效反應,采取一切可行方法,確保救援力量第一時間開進到位。
(二)廣
應急救援事故涉及面廣,破障裝備機動性要求高。災害事件往往破壞性強、涉及面廣,災區的各個地方都需要急救,地方多、災民多、分散性大是對武警部隊應急救援提出的又一考驗。因此,為解決應急救援事故涉及面廣的問題,破障裝備必須具備較高的機動速度,才能保證任務的順利完成,提高伴隨保障能力[1]。
(三)險
應急救援行動風險性大,破障過程安全性要求高。應急救援行動的險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救援現場的情況危險,災害發生后危急情況層出不窮、變化莫測、險象環生,像是地震災害、抗洪搶險、滅火救災、危化品爆炸、抵御瘟疫等各類災害,往往會誘發或隱藏許多其他災害,形成災害鏈。二是救援現場的環境危險,應急救援作業多處于有毒、輻射、疾病蔓延等復雜危險環境下。三是救援實施過程引發危險,不當的救援作業不僅不能有效救援,甚至會引發新的災害。因此,要充分認清破障過程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分析作業環境的危險系數[2],建構作業環境安全性監控,配備安全防護,科學、高效開展行動,確保破障過程安全、快速、精準到位。
(四)雜
應急救援現場復雜多變,破障能力保障性要求高。破障救援是一項冗繁的系統性任務,這種冗繁性,一是體現在現場環境上,災害性質、種類易變,天氣、水文地質情況隨時會發生變化,次生、二次災害伴隨發生,險情復雜。二是體現在參與救援人員上,救援現場既有部隊、政府組織的專業破障隊伍,也有社會團體、受害者家屬等自發組織的非專業人員,參救力量混雜。三是體現在救援過程實施中,需考慮不同因素制定不同破障方法,因此,在破障救援中,全面的預案、齊全的裝備、統籌的指揮是破障救援行動及時、迅速、有效開展的有力保障。
二、破障裝備技術在應急救援中的應用現狀及面臨的問題
結合國外以及地方救援隊的破障裝備技術配置現狀,綜合分析武警部隊多次應急救援的過程和結果發現,武警部隊現有的破障救援裝備技術的支撐能力顯然不足,影響了應急救援的效能,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現有破障裝備功能單一、固定
實施救援工作時,面對的情況復雜多變,多數單一的破障裝備限制了救援工作的交替開展,現場所需的配套機械裝備、人員繁多,特別是面對受災點多面廣的自然災害救援中,很容易造成一個地方救援機械裝備擁擠過剩,而另一個地方救援機械裝備急缺的現象[3],嚴重阻礙了救援的靈活、高效實施。
(二)配置的破障裝備外形尺寸固化、重量較大
武警部隊各級救援隊配置的破障救援裝備一般為大型工程機械設備,這類設備在外形尺寸、機動性能、作業功能等方面較固化,很難進入地形復雜、路段狹窄的救援核心災區進行障礙物清理,另外,限于其輕便性、靈活性、操作性等問題,又難以安全高效實施狹小空間的救援任務,難以保障救援效能。
(三)現有破障裝備安全防護技術落后
應急救援現場環境惡劣,危險系數極高,破拆位置難以確定,可控性極差,并伴隨次生災害的發生,這就對參與破障救援的人員和裝備的安全性產生很大的威脅。即使是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現在,救援人員在執行任務過程中受傷甚至犧牲的案例依然時有發生,因破障救援而損壞的裝備數量更是不減。而現在的破障技術中,對裝備操作者的防護設計考慮欠佳,技術尚不成熟。
(四)現有破障裝備遠程遙控、可視化技術缺乏
參與搶險救援的軍人往往被稱為逆向奔跑的人,災難發生時他們明知前方充滿危險和未知,也要肩負使命沖到第一線。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智能化產品代替人工在工業上技術日趨成熟、應用日趨廣泛,如果把智能搶險裝備用在救援任務中,遠程可視災難現場并遙控裝備作業,那么將大大降低救援人員的危險系數[8]。然而,在搶險救援裝備上的智能化操作技術卻極其缺乏,相關的研究開發成果甚微。
三、破障裝備在應急救援中的應用建議
破障救援是指在發生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突發危險等災難性事件時,通過運用相應的裝備器械,運轉、移除坍塌的建構物、廢墟及其他障礙物,以達到實施解救人員和財物設施目的的一種措施[4]。針對如何發揮破障裝備在搶險救災行動中的前鋒作用、使裝備利用率最大化,提出以下建議[5]:
(一)健全應急救援保障機制,發揮組織指揮堡壘作用
在救援過程中尤其注重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健全救援指揮體系是重要起點。應急救援任務受領時,首先要盡快掌握災情,悉知災害種類、受災程度、發生位置等,明確天氣、地形、交通和破障作業時限等可利用條件,以及了解與搶險救災行動相關的社情民情輿情。其次要分析我情,掌握裝備底數,知彼知己,做好預案和決策,確保第一時間將救援力量投送到位。最后要全程緊跟,做到及時、準確、全面地掌握災情險情發展情況、破障救援工作進度、民情輿情等各方面的情況。第二,把握救援組織開展是重要環節。行動的組織開展必須著眼精干、專業、高效、強勁,將管裝備、知裝備、修裝備、懂管理等多方面人才納入組織團隊,形成應急救援小組,并根據各人專長各司其職,明確分工,定人定事定崗定責,確保救援過程組織有序,順利進行。第三,做好破障裝備編配是重要保障[6]。在破障行動過程中,不僅要調集配置挖掘機、推土機、吊機等常見大型工程機械,也要預見一些特殊破障作業的需求,比如使用工兵鏟、沖擊鉆類輕型救援工具、組合式液壓破拆工具、狹小空間專用頂撐工具等便攜靈活機動的裝備,以便破障作業時靈活使用不同工具,充分發揮部隊裝備的實質性作用,提高救援的工作速度和效率。
(二)發展破障裝備標準建設,促進救援科學平穩有序
救援裝備標準作為裝備技術配備的技術依據,指導、規范應急救援工作的建設、科學發展和效能發揮。國外發達國家非常重視應急救援的標準規范建設,標準覆蓋全面、完備[7]。而我國應急救援標準尚未形成體系,應急救援標準化意識晚、標準門類少,且已建成的救援標準門類均不完備,遠遠不能滿足應急救援工作的需求,直接制約了救援工作的高效實施[8]。因此,針對應急救援工作體系特點的系統化的標準框架設計,明晰各類救援裝備權屬,健全裝備標準化相關制度,發展實用、可操作、細致周全的應急救援裝備標準化建設,盤活救援裝備配置,可確保應急救援在響應階段能利用最短時間最大限度集結救援力量、在救援處置階段有序高效指揮、調度、布置各種不同的救援設備,極大地發揮各項應急救援裝備力量效能,減少救援場面混亂、裝備選用不當、資源浪費等問題的發生,最大限度地降低因災害性事件造成的損失。
(三)加強破障訓練培育力度,提升救援行動綜合素質
目前,破障救援專業人才短缺、經驗技能人才不足的問題明顯,嚴重削弱了應急救援的戰斗力。因此,要嚴格把握“選苗子、搭臺子、壓擔子”的培養方法,選拔和培養破障專業精兵強將,提升破障救援行動綜合素質。一是要選好苗子培養,嚴把源頭關,采取量化考評、擇優推薦等方式方法在士官隊伍中選拔文化水平高、心理素質硬、精力充沛、作風扎實的對象,進行重點培養,確保破障隊伍質量。二是搭起平臺施展,首先建立模擬多維全面的實戰環境訓練平臺,通過運用實裝與模擬器材相結合、情況誘導與模擬現實相結合等方式手段,解決實際訓練難度大、日常訓練量不足的問題。其次強化救援演練,通過堅持救援訓練實戰化,提高訓練的質量和效益。然后對爆破、粉碎、切割作業手等工程機械操作手加強專項技能培養,為搶險救災任務處置提供最優化指導性保障服務。三是壓實擔子鍛煉,結合培養對象的具體特長、崗位、職務,首先通過定人、定崗、定位,建立培育規劃,并且在實際搶修任務中,將急難險重的任務率先指派給培養骨干,提升其綜合素質和帶頭作用。
(四)注重破障裝備技術研發,促進裝備技術建設更新
破障裝備是應急救援的“拳頭”,把握破障裝備的技術革新并深入研發滿足現實需要的技術裝備對應急救援意義重大。因此要注重裝備技術研發:一是注重自主化、虛擬化破障裝備的研發。破障裝備技術設計研發初期立足于破障裝備核心技術的自主研制和裝備本身的自主化保障設計,在破障救援裝備技術的研制及試用階段,通過計算機模擬仿真技術實現裝備在結構、性能、適用對象等目標上的效能分析、優化配置及安全性評估。從設計到使用實現裝備性能及安全性最優化、自行化、自主化,提高裝備在執行任務過程中的機動性。二是要注重多樣化、系列化破障裝備的研發。通過對破障救援技術在縱向上進行軟件和硬件的配套設計和系統改造融合,在橫向上強調破障裝備與任務需求的適應性,開發研制功率涵蓋大中小,裝備性能高中低配套,實現破障裝備在性能指標、作業手段、外形尺寸等方面的多樣化,增強各裝備系統間的互操作和可移植性,縮短救援時間,有效保障救援任務的成功率。三是要注重智能化、信息化破障裝備的研發。積極研發和引進能夠實時獲取和傳輸救援現場聲像、地理信息、環境參數等信息的監控技術,實現自動監測與預警周邊環境和危險源狀態;將高信噪比、高穩定性、全天候、盲區小、便攜的微波、短波應急通信技術應用于破障裝備上,解決災害現場通信癱瘓問題;強化智能機器人技術在破障救援中的應用,研發包括無肢運動式、輪腿式、履帶式、投擲式等小型強動力機器人平臺,逐步實現破障救援裝備技術的自動化、智能化。
參考文獻:
[1]劉法恒,甄勝祥,李理.未來我軍工程裝備發展需求探討[J].中國軍轉民,2013(02):74-76.
[2]龔圖文,劉碩揚.應對重大自然災害軍隊應急救援裝備保障對策研究[J].裝備學院學報,2015(03):40-43.
[3]林佳.群山之間,一場與時間競速的生死救援——貴州水城“7·23”特大山體滑坡救援紀實[J].中國減災,2019(17):34-39.
[4]衡伏海.關于消防滅火救援安全管理相關問題的探討[J].消防界(電子版),2018,04(14):33-34.
[5]趙華鶴.類蛇形多關節搜救救援機器人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13.
[6]馮岳.工程兵遂行搶險救災行動力量運用問題研究[D].長沙: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5.
[7]李團祿,李其祥.淺談如何提升搶險救災裝備保障質量[J].科技視界,2019(14):86-87.
[8]陳虹,李蕊,宋富喜,等.國外突發事件應急救援標準綜述[J].災害學,2011(03):13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