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梅 李琳 郭賽 譚麗 徐麗紅 王迪軒
導讀:通過考察學習湖南永州市一些比較好的蔬菜生產、加工、銷售新型經營主體的經驗做法,對照赫山區蔬菜產加銷情況,提出了做蔬菜產業就要把單一產品做細做精做大做強;供應本地市場的蔬菜基地要種外地來不了的蔬菜,并種出一道風景;大型蔬菜基地要有種(貯)外銷蔬菜、賺別人錢的思路。
2021年11月10~13日,益陽市赫山區人民政府副區長、赫山區科技專家服務團團長李緒孟帶隊,區科技專家服務團的10余名科技專家到永州市的2個區4個縣進行了為期4天的考察學習,調研了永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湖南宇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杏鮑菇工廠化生產、永州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配送中心、湖南正禾農場道縣蔬菜種植基地、湖南蔬益園食品有限公司的蔬菜加工平臺、江永縣供港澳蔬菜集散中心、江永縣廣發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冷鏈物流,以及雙牌縣茶林鄉桐子坳村、寧運縣下灌村、江永縣蘭溪瑤族鄉勾藍瑤村等美麗鄉村建設。沿途受到永州市農業農村局及各縣區相關領導的熱情接待,感受到了永州人民的熱情好客,同時也受益匪淺。現將考察情況及對赫山蔬菜的一些借鑒整理如下。
冷水灘區的湖南宇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物廢棄物為主要原料,主要經營單品杏鮑菇(圖1)的專業公司。整個生產線投資1億多元,日產瓶栽杏鮑菇30 t,年產值1億多元,自動化程度高,在杏鮑菇發菌和產菇車間,幾乎看不到員工,室內的溫、光、濕、氣等全部實現自動化管理。產品包裝車間員工相對較多,基本上是半自動化生產。該公司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湖南農業大學、湖南微生物研究所、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等進行全方位產學研合作,靠科技興產業,產品主銷粵港澳大灣區和德國、泰國、越南等國內外市場,成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首個認定生產基地授牌企業。

圖1 杏鮑菇工廠化生產
一是單一產品沒有做好。縱觀赫山區蔬菜產業,能把一個產品做細做精做大做強的企業,除了蔬菜加工企業益陽世林食品有限公司外,其他的均沒有。在食用菌方面,以前紅紅火火的百羊莊村家家戶戶種植香菇,如今縮減至1家,但由于投入人力、物力等不足,目前基本處于停業狀態。某平菇企業,技術陳舊,不緊跟科技進步、不引進和采用新的技術、不更新設施設備,還在采用以前的固體菌種,且企業規模也不大。某從事菜心生產的蔬菜公司,從貴州請人專門生產,有一套很好的管理模式,如由公司統一供應基地所有農業投入品,員工僅從事農事活動,收獲期公司按產品價格1.3元/kg進行計酬,但由于長年種植單一產品,導致連作障礙,產量和效益降低后,不得不轉型。某從事蔬菜加工的企業,在收購加工原材料時對質量要求不嚴,甚至原材料有嚴重的病害或成熟過度等問題,導致加工品質量欠佳,銷售市場一直難以打開。某種植大戶在技術不成熟的情況下,盲目種植絲瓜200余畝(13.33 hm2左右),并按北方的生產模式進行管理,結果僅采收了一批瓜,虧損七八十萬元。這些生產經營主體之所以單一產品不能做好,主要原因是蔬菜生產中的某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導致全盤皆輸。
二是種類過多,管理難到位。赫山區的蔬菜合作社、公司、家庭農場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大多種植種類“小而全”,1季種植10多種蔬菜,多的甚至達20余種。此外,還存在1個蔬菜種類多品種化,如有的基地僅辣椒1茬就種植3~4個品種,這些品種生育期長短不一,抗病性不一,管理方法有異,因而普遍長得參差不齊,且各品種辣椒數量均有限,影響了批量集中上市和效益。要想把每個蔬菜品種生產的各個環節都弄好是很難的,大多不到位,因而產量和品質都不能達到理想效果,以致效益不佳。此外,種類過多,單個種類單次采收量又不夠外銷,常常是多個蔬菜品種混裝在一起運到農貿市場,與那些從鄉下零擔上市銷售的一家一戶菜農爭市場,若是收獲高峰期,往往價格立馬下滑。
赫山區的蔬菜合作社、公司、家庭農場等要調整思路,量力而行,“要做就要做好”。在人、財、物都能到位的情況下,一是要適度規模生產,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規模。二是要堅持一個生產季節的蔬菜種類少而精。要考慮到輪作的需要,一季最多種植3種不同科屬的蔬菜為宜,單一蔬菜種類應考慮水旱輪作,或不同季節不同科屬蔬菜單一種類生產。單一蔬菜種類應確立主栽品種,做到品種單一,不宜多品種混種。一定要在當地種植技術專家和技術員的指導下,根據當地的氣候環境條件、技術規范有序組織生產,減少盲目性,同時,要確保每個蔬菜種類的生產、管理、采后處理等每個環節到位,并對接市場,走外銷渠道,不與本地一家一戶的小菜農爭市場。三是以銷定產,不盲目生產。不是生產出蔬菜后再去找市場,而是要先找到市場,再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生產。本地市場除了訂單外,還需要生產者具有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及對市場的把控力,應在市場需求上動腦子、花心思,謀定而后動。
在零陵區香零山村蔬菜基地,看到一個袖珍型、整潔、衛生、整齊劃一的綠葉蔬菜生產基地(圖2)。

圖2 香零山村蔬菜基地一角
一是對種植品種進行準確定位。據了解,該基地1年種植8茬,主要種植蕹菜、小白菜、莧菜、芹菜、茼蒿、香蔥、青蒜等綠葉蔬菜,就近供應。這些蔬菜不耐貯運,主要供應本地農貿市場、酒店、學校、單位食堂等,并種出了一道靚麗的風景。“我們種菜不跟大的基地沖突。”該村負責人介紹道,“北方的馬鈴薯我們不種,包菜(結球甘藍)、大白菜、蘿卜我們不種,耐運輸的蔬菜你種得再好,它一進來,我們就賣不掉了。”
二是注重土壤的維護,做到綠色可持續發展。施肥基本采用人畜糞尿或沼液等農家肥(圖3),因而土質肥沃、疏松,有機質含量豐富,這樣的土壤生長出來的蔬菜,不但健壯,長勢好,而且質量更優。地里沒有看到廢舊塑料膜,收獲后的殘枝敗葉均運出田外集中處理,病原菌不遺留在土壤中,因而土壤健康。

圖3 菜農給青蒜施有機肥
三是物理防控手段以及設施建設到位,可降低用藥量,提高產品質量。園區有殺蟲燈、大棚、遮陽網、防蟲網等,這些設施設備維護得好,大棚骨架緊實,大棚膜大都是新膜。
四是靈活上市。葉類蔬菜多采用高密度種植(圖4),封行后就可陸續上市,無需達到商品成熟期,上市期非常靈活。

圖4 香零山村菜農在富含有機質的土壤上移栽芹菜
五是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整個園區道路干干凈凈。菜地很少看到雜草,整個園區內無亂建亂種等現象,仿佛一幅綠色的油畫。走在田間,在冬日暖陽的照耀下,十分養眼。可兼顧旅游觀光。這是一個城市近郊基地供應本地蔬菜市場,蔬菜種植基地定位成功的可復制模式!
縱觀赫山區蔬菜基地,這樣的袖珍型基地也有,但相比有一些不足之處。
一是品種種植特色不夠。益陽近郊的團洲蔬菜公園,雖然以種植葉類蔬菜為主,但近幾年,菜農陸續改種,還種植有玉米、花生、大豆、草莓、桃、梨、柑橘、櫻桃、大白菜、甘藍、辣椒等糧食、水果和大宗蔬菜,菜地作物高低相錯。
二是土壤破壞嚴重。施化肥過多,土壤鹽漬化、酸化、板結等現象發生重。如會龍山街道辦事處黃泥湖村,是以前的老益陽市蔬菜基地,是20世紀70-80年代供應城區的一線專業蔬菜基地,有50年以上長期蔬菜種植歷史,近10年,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出現綠、紅、白的鹽漬化土壤,許多菜農疑惑,為啥蘿卜、胡蘿卜等種不出了,就是這個原因。團洲蔬菜基地早在20多年前由益陽市政府作蔬菜公園打造,并題名“團洲蔬菜公園”,以生產不耐貯運的綠葉蔬菜為主,復種指數在8茬以上,距城市批發市場近,農戶每667 m2年收入3萬~4萬元。菜農種菜水平也較高,非常重視有機肥的漚制和施用,但仍以化學肥料施用為主。有一個企業采用地膜覆蓋栽培蔬菜,罷園后不回收地膜,直接翻入土中,幾年不到,土壤中碎膜過多,根系無法下扎,種植的蘿卜、胡蘿卜幾乎全是畸形,其他蔬菜也由于根系扎到碎膜上而難以下扎,導致生長不良。
三是大棚、殺蟲燈等設施設備毀壞或沒有發揮作用。如近郊的赫山街道辦事處團洲蔬菜基地和會龍山街道辦事處黃泥湖村蔬菜基地,因是一線蔬菜基地,早在20世紀90年代,政府花費了大量的資金建設水泥骨架大棚,多數未充分利用,陸續毀壞。對基地免費提供的殺蟲燈,僅在開始的1~2年起到了作用,未及時維護更新,導致提早毀壞。
四是園區臟亂差現象較重。赫山街道辦事處團洲村蔬菜基地,曾作為蔬菜公園打造,進行了主干道、機耕道的硬化美化,以及平墳等,做到園區整齊劃一,但近幾年來,園區內亂建亂種現象十分嚴重,以前的平墳又起來了,有些還修建了墓地,菜地里亂七八糟違規搭建不少用于存放工具的簡陋棚房。露天漚制農家肥池十分不雅,且未封閉,臭氣熏天。溝里的水也不干凈,有些甚至是城市的下腳水,存在衛生隱患。本來是一線蔬菜專業基地,田間卻種了不少果樹,有些園林綠化樹種,管理也不到位,長勢差。
21世紀以來,會龍山街道辦事處黃泥湖村蔬菜基地,由于勞動力年齡逐步偏大、基地建房、益陽五橋引橋穿過基地,以及基地建設、基地規劃、基地投入減少,基地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整體面貌不盡人意。
一是近郊蔬菜基地可參考永州的經驗,因可就近供應,應抓住這個優勢,大力發展不耐運輸、生長速度快、可以渡淡應急的葉類蔬菜。如團洲蔬菜基地,毗鄰團洲蔬菜批發市場,菜農在夏秋季節,可以4:00起來采收運到市場交易,水靈靈、未受損的新鮮葉類蔬菜要比遠效基地或外地運進來的蔬菜質量高一個檔次,價格也高得多,銷售速度還快。每年對蔬菜種植模式進行引導,每季只種少數幾種綠葉蔬菜,而大宗蔬菜如大白菜、甘藍、蘿卜、辣椒、茄子等(面積小,多為自用),要引導菜農棄種。
二是維護好土壤。要大力倡導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采用底施“有機肥+化肥+微生物菌肥+土壤改良劑”的全營養施肥模式,少用或不用化學肥料,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另外,快生葉類蔬菜能不用地膜的不用地膜,若用地膜,可以在封行或罷園前提早撤去,切勿長期覆蓋地膜,以致碎裂后無法拾干凈。要對土壤心存感恩和敬畏!
三是做好基地設施設備的維護。應經常開展溝、港、渠、池、塘、路等排灌系統的維護,建議維護資金專項管理。集中統一重新安裝殺蟲燈、性誘劑等物理防蟲設備,統一購買、統一交費、統一管理,共同受益。
四是結合鄉村振興,搞好基地的容貌管理,使之實用與觀光兼顧。如團洲蔬菜基地,面積不大,當地及農戶的經濟條件也不差。當地政府部門、村支兩委可與農戶達成共識,使蔬菜基地繼續種植蔬菜,拆除基地里亂搭建的棚房,遷出果樹、苗木,將冒出來的墳平下去,建立獨立的水系,杜絕外來污水進入。統一安裝和更新大棚、殺蟲燈等設施設備,所有有機糞肥的漚制池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并建成封閉式。同時,要為菜農解決銷售方面的難題,提供技術指導,每年進行園容園貌的維護。在城區近郊打造一枚“綠色肺葉”,并供人們游玩休憩。
黃泥湖村蔬菜基地也可參考香零山村蔬菜基地,走綠葉蔬菜生產基地路子,爭取政府支持,在基地中間開園區主干道,布局機耕道,加強溝、渠、路、池等基礎設施建設,配套殺蟲燈等物理防控設施。蔬菜基地四周的房屋可以配合美麗鄉村而建,化五橋引橋穿過基地的劣勢(主要是破開了基地整體性)為交通優勢,為城區居民提供一個美麗的蔬菜后花園。
一是把蔬菜種植當作一個可以致富、助力當地農業發展的產業,種植市場所需蔬菜,而不是為種菜而種菜。在道縣湖南正禾農場,筆者看到該基地5 000多畝(333.33 hm2以上)集中連片菜心種植基地(圖5)。據了解,該農場是一家集農產品生產種植、物流配送、深加工和銷售的現代化農業企業。農場核心示范區第1期面積5 380畝(358.67 hm2),采用訂單式種植,生產基地路渠成網,節水灌溉,機械化操作,配套設施完善,所生產的菜心、芥藍等產品全部銷往港澳和廣州等地。

圖5 萬畝蔬菜基地一角
當地領導說,這些菜針對外地特定的消費群體,即種別人吃的菜,賺別人包里的錢。當然,在生產過程中一定要注重產品的質量與安全,嚴格按照外銷市場的標準進行標準化生產,打季節差,純露地生產,不存在農膜殘留。基地病蟲害防治采用土壤消毒、光譜、色板誘殺等技術,配套噴灌設施。
此外,該基地每年種植1季水稻,再種植供港澳蔬菜,“噴灌主管埋到了地下60 cm以下,種植水稻時,旋耕機不會傷害主管,收割水稻時,僅噴灌管附近少量的稻子需要人工收割,其他都可采用機械化收獲,水旱輪作完全可行。”該縣農業農村局主抓蔬菜生產的領導說道,“這樣可確保不出現連作障礙,病蟲害少,且肥料利用率高,無土壤鹽漬害現象,基地綠色可持續發展。”
二是把蔬菜冷鏈物流當作一個現代化企業運作,即要自身造血,又為生產基地提供服務。筆者在江永縣廣發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參觀了新建的冷鏈倉儲物流園,整個廠房8 550 m2,冷庫25 000 m3,采后處理車間3 000 m2,可容公司冷藏倉儲1 500 t貨物,及其他企業約1萬t的貨物。當時參觀的幾個大冷藏庫,居然都只有紫薯堆積如山(圖6)。這些產品是為別人“貯”的。主要銷售到粵港澳大灣區、東南亞地區,并通過訂單銷售牽引,從選種、育苗、種植、施肥、采摘、分揀等各環節入手,在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試驗、示范、培訓和推廣等方面提供專業化服務,舉辦技術培訓班、現場技術指導,帶動了8個“粵港澳大灣區菜藍子工程”7 800畝(520 hm2)蔬菜基地的生產。

圖6 冷藏庫貯藏的紫薯一角
一是大型蔬菜基地的蔬菜產業鏈過長,無序種菜,在不對接市場的情況下,種植多種蔬菜后去找銷售市場。這其實是一種擴大版的小農戶模式。這種模式,對小農戶而言是沒有問題的,因他們主要是滿足自己,有多余的產品才去供應市場。但對大型蔬菜基地而言,就行不通了。產業鏈接得過多,各環節難以掌握好,而農業生產,有時一個小小的環節出問題就可能使你血本無歸。無序種菜,種出來的蔬菜量不多,生產的蔬菜大多供應本地的農貿市場再輻射小販,或少量通過益陽海吉星農產品批發市場、寧鄉大河西農產品物流中心、長沙海吉星國家農產品物流園等近邊的農貿市場賣出去,多沒有特定的銷售市場和客戶。也有企業曾接過少量的訂單,比如本地加工企業與有關生產基地簽訂過豇豆生產訂單,港商與有關基地簽訂過適宜港澳消費者的辣椒、苦瓜、茄子的訂單等。但由于質量遠遠達不到對方的要求,或產量低,導致訂單或流產或打折扣,沒有賺到別人的錢,反而欠了一身債(主要是產品不合格對方不要,而訂單品種又不適于本地銷售,導致產品滯銷)。
二是沒有專門的蔬菜冷鏈物流大企業,每個蔬菜基地很少配套采后預冷、短期貯藏等。
目前,赫山區沒有一家專門的蔬菜冷鏈企業,更不用說為生產基地提供冷鏈服務了。僅有10家蔬菜基地配套有小型冷藏庫,每個基地的冷藏量也就50~100 m3,小一點的基地就沒有了。冷藏車幾乎為零。新鮮蔬菜通過冷鏈物流銷出省外的幾乎沒有。
一是縮短產業鏈,專攻農業生產的某個環節。如建立專門的育苗公司,供應全區甚至外地的蔬菜苗,育苗公司專注育苗,可以更好地提升育苗技術,降低育苗成本,培育健壯無病苗,開發嫁接苗等。建議蔬菜銷售公司與深圳、長沙等外地蔬菜銷售經紀人牽線,建立訂單生產,由這些經紀人負責本地蔬菜基地的銷售,做到以銷定產。蔬菜加工企業,無論是粗加工還是精加工,只做加工,與蔬菜種植合作社合作,拉動蔬菜基地的生產。
二是大型蔬菜基地要立足于全國市場,先找到特定的市場和消費群體,做到以銷定產。我國高速公路、高鐵網密布,交通發達,大型蔬菜生產基地建設,產品銷售,都是走全國,甚至全球市場。赫山區大型蔬菜基地的生產、貯藏和銷售也要立足于全國市場,乃至國際市場,產品要服務全國消費者,種(貯)外銷蔬菜。有了這個觀念,既然是種別人的菜,就要立足于銷售市場消費者的需求。要根據需要蔬菜的種類(所對接的消費終端)、類型(符合當地的消費習慣)、需求量(所掌握的訂單數量)進行合理布局。充分利用本地的氣候和地理優勢,打買方市場的時間差和季節差(即本地在露地條件下容易種出的蔬菜,剛好是買方本地難以種出來的蔬菜,或買方市場價格高),主要種植露地蔬菜,減少地膜、小拱棚等投入,規避地膜殘留和土壤污染。
三是大型蔬菜基地要種出符合客戶要求的蔬菜。訂單農業已發展了20~30年,從赫山地區的一些合作關系來看,大多是本地蔬菜基地沒有完全履行種植合同。因此,針對訂單生產,大型蔬菜基地一定要嚴格履行種植合同,種出合乎客戶和消費者要求的蔬菜。
四是蔬菜基地應通過采用水旱輪作等簡單易行的農業措施規避蔬菜生產風險。蔬菜基地長期種植某一種類的蔬菜,易導致根腫病、根結線蟲病、褐腐病、菌核病、枯萎病等土傳病害的發生,不但用藥多,投入增加,而且產量、產值均低。道縣湖南正禾農場基地的蔬菜與水稻水旱輪作,減少許多農藥投入,并解決了土壤鹽漬害問題,值得赫山區借鑒。
五是采后冷鏈不可少。到手的財富,由于采后冷鏈不到位,使銀子化成水的案例有不少。近幾年,國家對農產品冷鏈有不少支持政策,蔬菜經營主體要創造條件,爭取國家支持,搞好采后冷鏈建設。有條件的,可以建立專門的冷鏈物流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