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頭溝區園林綠化局
北京市門頭溝區位于北京西部,全域面積約為1455平方公里,是北京的重要生態涵養區。長期以來,門頭溝區持續推進國土綠化,昔日的荒山日漸減少,綠色不斷延伸。2018年,市委書記蔡奇調研門頭溝區時,進一步要求門頭溝區要扛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加強生態涵養區的保護與建設,積極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按照市委市政府和首都綠化委員會的工作部署,門頭溝區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落腳點,著力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深入踐行“兩山”理論,堅持生態涵養區的發展定位,大力弘揚“植綠、護綠、愛綠”生態文明新風尚,全社會積極參與綠化美化建設,協同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如今,放眼京西,只見峰巒疊嶂、山水環繞、滿眼皆綠,全區森林面積達104.62萬畝,森林覆蓋率為48.08%,林木綠化率為72.75%,京西森林屏障基本形成。
2018年以來,全區將義務植樹作為推進國土綠化的重點工作來抓。把義務植樹與林業重點工程、“創森”工作、城鎮綠化相結合,利用電視、廣播、報紙、宣傳車等多種形式,宣傳義務植樹的法定性、公益性和全民性,增強了廣大干部群眾履行義務的責任意識,植樹已成為全民自覺行動。

京西秋色美(109國道上葦店)
2020年的疫情沒有阻攔門頭溝植樹增綠的腳步,全區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履行義務植樹責任”為主題,大力宣傳和做好義務植樹各項組織、服務工作,以突出“點面結合、形式多樣”的活動特點,通過服務集體和市民義務植樹、建設園藝驛站、開展公園樹木認建認養和古樹名木認建認養、發放宣傳材料等多種方式,共組織和服務200余人次參加了義務植樹,共植樹20.5萬株。
2021年恰逢首都全民義務植樹活動開展40周年,門頭溝不斷創新機制,拓展內涵,多方位、多角度、多形式開展義務植樹活動。各級黨政主要領導積極履行植樹義務,全民廣泛參加義務植樹活動,營造了全區植綠、愛綠、護綠的良好社會氛圍。全年,共有適齡公民14.6萬人次參加了義務植樹,栽植樹木36.3萬株,養護樹木59.8萬余株。

靜靜的永定河 栗國志攝
同時,門頭溝區創新植綠新模式,在綠海運動公園建立了首個“互聯網+”義務植樹基地,這是一處由沙坑改造成的城市公園。基地的建成,不僅有助于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建設,而且大大方便了周邊市民就近參與義務植樹盡責活動。基地以“綠色播種希望—3·12植樹節”“首都全民義務植樹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 履行義務植樹責任”等主題開展了多次義務植樹盡責活動。
出門見綠,推窗看景是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近年來,門頭溝區按照生態涵養區功能定位,持續加大植綠護綠力度,綠色基底不斷夯實。截至2020年底,全區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已達89.58%,人均綠地面積63.8平方米,人均公園綠地面積30.03平方米,城鄉居民生活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為提升城市品質,讓門頭溝綠起來、美起來,完成了永定河濱水森林公園、長安街西延南側景觀綠化等工程。圍繞百姓需求,新建戒臺寺郊野公園、綠海運動公園等9個城市公園,使全區城市公園增加到35個。圍繞“七有五性”民生保障任務,新建1.39萬平方米公園綠地,啟動20.68萬平方米公園綠地前期工作,進一步提高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圍繞疏整促專項任務,“留白增綠”項目嚴格把關,及時采取養護措施,如出現枯死株,及時進行清理并適時補植補造,確保景觀效果。圍繞“創森”硬性任務,進一步加強公園綠地精細化管理,做好600余萬平方米城市綠地管養工作,保持城市綠色景觀環境水平。
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扎實做好村居的綠化美化。以義務植樹、綠化美化創建和市花月季進社區活動為契機,分別給予大峪街道辦事處向陽東里社區5000株、臨鏡苑社區2200株月季花,共計7200株。妙峰山鎮是國家級生態鄉鎮,通過實施美麗鄉村、溝域經濟、農村公益基礎設施等項目,村內綠化面積顯著增加,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提升,林木綠化率達到73.42﹪,森林覆蓋率41.98%,全鎮7個村被評為首都綠色村莊,8個村榮獲美麗鄉村稱號。
作為北京的生態涵養區,綠色發展、生態富民是門頭溝的重要政治任務。全區貫徹首都發展新方略,立足地區發展實際,以生態富民為目的,積極踐行兩山理論,走出了一條生態經濟雙贏的路子。
一是按照“養山增效、興林富民、科學經營、協調發展”的工作機制,繼續做好新型集體林場建設工作,加強隊伍建設和資金監管,指導各鎮完善新型集體林場財務管理制度和資金審批制度。二是突出特色,科學布局,積極探索林果、林藥、林菌、林苗、林花等多種森林復合經營模式,積極發展林下經濟及相關產業。三是積極開展林業技術培訓。組織果農、蜂農開展果樹越冬防寒、蜜蜂病蟲害防治等技術培訓,進一步提高果農、蜂農科技種植和養殖水平,不斷壯大“農民專家”隊伍。四是開展“老北京水果示范基地”建設項目,鞏固提升北京特色果品品質,在多產業融合中發揮作用,每年預計初級農產品經濟效益達60萬元。每年增加農民就業崗位100人左右。五是結合門頭溝區生態林管護的實際情況,通過新型集體林場建設、林長制改革以及林下經濟融合發展,有效提升生態林管護水平,帶動當地農民就業增收,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高質量轉化。
炭廠村位于妙峰山鎮西北部,近年來,該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把主要產業定為林果業,建起了百畝蘋果園,70畝核桃園,800畝食用杏仁基地,此外還種植了花椒,海棠、櫻桃、薄皮核桃、紅頭香椿等經濟樹種。同時,建成國家級AAA景區3處,市區級民俗村8個,主導產業從采石業順利轉型到生態旅游產業,旅游收入穩步增長。
門頭溝生物多樣性豐富,保存著太行山狹窄森林植被帶的重要種質資源,是北京市7個生物多樣性中心之一。全區現有自然保護區1處、森林公園6處,總面積53.4萬畝。
近年來,區委、區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總方針,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擴大綠色生態空間,提升重要生態空間管控水平,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協同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顯著成效。
門頭溝區內的自然保護地有效保護了101.87萬畝的野生動植物生存環境。以褐馬雞為主要保護對象的百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包括百花山葡萄、百花山鵝觀草等特有種類在內的1292余種高等植物和271種陸生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境。重點保護物種生存狀況明顯改善,目前僅分布于百花山自然保護區內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百花山葡萄在2020年首次開花結果;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褐馬雞種群數量為350—450只,且其分布范圍已經擴散到百花山自然保護區之外。
持續開展生態保護紅線和自然保護地專項執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問題點位核查率、整改率、銷號率均達到100%,有效遏制了自然資源破壞行為;推進自然保護地規劃體系和數字化建設,夯實精細化管理和監管執法基礎;開展“百日”專項執法和秋冬季“迎冬奧”專項行動,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圍繞“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六五環境日”和“保護野生動物宣傳月”等重要節日,舉辦主題宣傳活動。持續拓寬“線上線下”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新模式,開展生物多樣性知識進校園、進社區等活動,推動全社會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熱情不斷高漲。
生物多樣性保護任重道遠。展望未來,門頭溝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將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依靠科技創新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治理能力,依靠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工程推動生物多樣性的有效保護和恢復,以首善標準不斷開創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新局面,使門頭溝區成為北京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典范。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爨底下 何麗攝

高山草甸

百花山葡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