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我國的城市更新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之中,城中村改造仍然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和發展工程,應堅持政府主導、科學規劃、因地制宜、配套完善的原則,深入細致地做好摸底調查和群眾的思想工作
。對于城市的更新,不能一味的注重城市的重建和高樓的塑造,認為崛地而起的高樓是城市化的標志,卻忽略了同樣擁有優越地理位置、飽含城市發展記憶的城中村。因此更新舊墟、找尋記憶成為城中村改造的重中之重。
中國城鎮化道路的不斷發展,對城市存量用地的更新和修補已成為城市空間建設的重點。“城市雙修”是住建部提出的全新、科學、全面的城市發展理念,主要是為了解決城市發展過程中所遺留下來的問題。2015 年4 月住建部首次提出了“生態修復、城市修復”的發展思路,2016 年12 月住建部發布了《關于加強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明確了“城市雙修”的具體含義,在2014 年—2017 年城市雙修理念的推行全國已經有58 個試點城市,2019 年中國城市規劃年會上設有“城市雙修”的主題論壇,城市雙修理念已深入到城市規劃和建設之中。
(1)外爬架內側面需拆裝1次,共5個節段塔柱施工不能用內側外爬架,需搭設腳手架進行施工,施工周期較長,安全隱患較大。
“城市雙修”主要是指生態修復和城市修復
。其中生態修補主要是為了解決環境污染、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等問題,修復城市中被破壞的自然環境和地形地貌,改善生態環境,用織補的理念,拆除違章建筑,修復空間環境、景觀風貌,提升城市特色和活力
;城市修補主要是為了治理“城市病”,解決城市中存在的基礎設施不足、社區活力不足,改善老城長期割裂的狀態,促進街道立面、建筑、天際線和色彩環境更加和諧與美觀。
“城市雙修”主要是修補核心功能,將破碎的功能區更好地融入城市中,加強各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在交通方面,通過對交通的修補,提高城市中各個功能區塊的聯系,打破城中村固有的閉塞狀態,促進城中村更好地融入城市;在城市空間方面,通過對不同形式的廣場等公共空間的打造,一方面可以滿足原著居民的日常活動,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城中村獨特的悠久歷史文化,作為外來游客了解這個城市的生活片區;在經濟方面,通過資源“耦合”的形式,將人流從周邊外界資源與內部資源或內部資源與內部資源進行連接,從而拉動經濟,同時提升城中村與城市的聯系,形成城中村與城市的商業“橋梁”
。
在進行城中村改造時最重要的是注重城市空間品質的提升。在生態品質方面,通過營造優質的空間環境、干凈的水域資源、完整美觀的山體環境等方面進行提升,習慣忙碌的人群在此可以得到稍微的放松休息,體驗最傳統的“人情味、現代味、市井味”;在設施方面,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導致現在的基礎設施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使用,因此提高設施品質對社區的凝聚力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在文化品質方面,記錄城市發展的城中村無疑是城市發展過程中的縮影,而文化的宣傳可以提升地塊的文化價值、服務周邊居民的同時吸引更多的游客,提升地區活力。
對于交通的斷裂,主要是從兩個方面進行修補:(1)基地外部的交通。通過引入車行道的方式,來進行區域交通的整合。將城市支路引入基地,打通與城市道路的連接,接入車行道,增強與城市的聯系,同時增設兩處停車場(如圖1)。(2)基地內部的交通主要是針對現有的斷頭路進行修補,將斷頭路根據原有的空間肌理進行打通整合,從而形成完整的道路交通體系(如圖2)。
3.2.2 文化方面
3.3.3 空間修補
3.2.3 公共空間方面
2) 屋頂空間修補。雜亂的屋頂現在已成為堆砌雜物和晾曬衣服的場地,極少數人的屋頂有些許綠色存在,在具有高差的地形優勢和擁擠的村落形態下,屋頂成為人們最主要的活動場所。將可上人屋頂進行串聯,融入城市的綠色步行系統;街道作為居民日常生活的載體,在重要街道的改造方面要從居民的日常使用角度出發
。主要上山道路兩側閑置建筑空間的改造,融入了“商業+”的模式,形成了立體回游空間。不僅可以滿足居民的自給自足,增加自身收益,還能將奎山等綠地系統融入城市綠地系統,使奎東村真正地融入城市之中。
跟大多數城中村一樣,奎東村的現存問題有許多,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2.1 交通方面
近年來高校教師崗前培訓項目形式主義嚴重,遭遇不少批評,甚至有人以英、美等國家并無此類性質的培訓來質疑教師崗前培訓的必要性。新教師崗前培訓是教師步入教學工作中的重要環節,培訓項目應當充分考慮到教師個人的發展需要,不充分考慮教師的需求就盲目進行培訓,會造成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應當根據教師的職業生涯成長規律來展開培訓工作,通過激勵機制或者是評價機制來解決教師工作中的問題,這樣教師崗前培訓的效果才能得到切實地提高。
由于奎東村住房密度過高,同時地勢高差較大,導致內部道路系統紊亂,人車混行,且道路寬度不一,路網系統不完善,居民出行不便,給當地的居民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大部分道路狹窄,僅能步行,且基地內斷頭路較多,通行不暢。由于是城中村,很多年輕人都已經搬走,留下的多為老年人、不規整的路網、高差較大的路面,給他們造成了很大的困擾,也帶來很多的安全隱患。整個片區只有沿河一條車行道,整個地塊的交通系統跟城市道路交通系統脫離,這也是片區導致和城市脫離的主要原因。
文學作品還應該注意體裁和題材的區分。題材指文學藝術作品的材料內容,如描寫歷史、軍旅等題材。文學作品應首先按其體裁而不是按其內容題材歸類。如果是以文學的形式來傳播科學知識的作品,雖然有文學價值,但也應該依其內容歸類而不應歸入文學類。但如果是以文學體裁形式著述的,并帶有科學性質的兒童讀物、科學故事等,可以按文學體裁形式進行分類。
城中村由于缺乏管制和歷史環境的影響,村民建房隨意、沒有科學合理的規劃、布局結構混亂、自身建筑體量錯綜復雜、基礎設施缺乏、消防安全等問題突出。由于無序的加建建筑導致原有的公共基礎建筑已不能滿足現有的消防、環衛、急救等車輛的通行,道路泥濘、污水橫流、垃圾成堆、供水電力通訊雜亂等現象嚴重,極大地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質量,影響了城市的整體面貌。
由于對傳統文化傳承的忽略,導致現在人們早已淡忘奎山文化及當時的歷史。奎東村的文化主要是依靠奎山塔,奎山塔作為徐州曾經的地標,承載了老一輩人對奎山文化的記憶。由于種種原因,奎山塔被拆除,至今也沒有重建,在走訪過程中,能夠深切的感受到當地人對復建奎山塔的意愿。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奎山塔就是奎東村的靈魂,文化傳承不僅是記憶的流傳,更是精神的傳承。目前奎山文化對很多人來說已經是陌生的存在,奎山文化的宣傳和傳承迫在眉睫。
城中村改造是在上位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基礎上,針對地區的城中村規劃薄弱環節進行改造。重點是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品味,推進城市化進程,有序推進城中村各項基礎設施的加建,逐步縮進與相鄰社區的資源配置方面的差距。城中村改造是建設文明、生態、和諧、宜居城市的重要保障,是以人為本、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強力舉措,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千秋工程。
在原有的街區肌理中,僅有三塊建筑退讓形成的活動場地,大都布置在山下,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奎東村的公共空間較為凌亂,很多居民在活動時沒有地方,山上的居民去山下活動要穿過整個片區,且山下公共空間尺度較小,加上路上車流、人流較多,導致整個活動空間很擁擠。同時公共空間的環境質量較差,很多公共空間都是居民臨時集聚形成的場所,要不就是幾個簡單的石頭,加上一些破舊的家具,沒有統一的布置,需要進一步的規劃和改造。
3.2.4 建筑方面
加建的建筑導致原有中庭空間的缺失,傳統街區肌理雜亂。奎東村由于建設年代較為長久,房屋加建較為嚴重,到目前為止,基本上每家每戶都沒有露天的院子,進去之后整體環境較暗。整體的建筑風貌較為凌亂,加建的建筑與原來的建筑形成明顯的對比,且部分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需要進一步調整。很多建筑的采光、通風等都不能達到正常的水準,對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3.2.5 生態方面
原有的生態系統遭受破壞,奎山上垃圾堆放嚴重,由于加建的建筑導致一些樹木等綠植的缺失,很多人家門前的活動場地也因為缺乏管理修繕而導致雜草叢生。奎東村的綠化主要集中在奎山上,住區部分綠化稀少,雖然部分住戶在房屋旁邊種植了一些綠植,但整體的綠化還是較為缺失,需要統一進行綠化系統的規劃,以及對建筑環境進行優化。
3.3.1 交通修補
隨著城市的發展與變遷,越來越多的歷史從人們視野中消失,保護歷史文化,彰顯時代精神成為城市更新中的重要舉措之一。城中村改造不是簡單的房屋整修與重建,而是既要擦亮“面子”,更要坐實“里子”,將文化傳承與民生結合起來,按照尊重歷史、以舊復舊的原則,打造更具本地文化特色的城中村,形成“一村一特色”的生活片區。
2.困難和問題。東營市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企業創新意識亟待提高,創新活動主體地位尚未真正確立。目前,東營市絕大多數企業沒有自己的科研發展規劃,遠未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多數企業研發機構科研設施還不夠完善,僅能為企業生產提供基本的產品檢測服務,獨立研究開發能力仍然不足。
3.3.2 文化修補
“城中村”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應當處理好改造與文化傳承之間的關系
。通過走訪調查,大多數居民對復建奎山塔呈積極的態度:(1)通過在奎山原址上對奎山塔進行復建,在老一輩人的敘說傳承下,更好地延續本地的文化脈絡;(2)融入當代流行的“文化創意”元素,利用奎山文化,打造一系列的文化創意產品進行售賣,如日用品、辦公用品、紀念品和標牌設計等,在為居民增收的同時,傳承本地文化。
本文提出的基于半球面F-P腔干涉的光學檢測器為原子力顯微鏡的微懸臂偏移檢測提供了一種方法,并通過搭建一套實驗系統,利用一個球面反射鏡與微懸臂組成一個諧振腔,根據多光束干涉的原理獲得反射光強與腔長曲線,在曲線中對30 nm的工作范圍內進行線性分析,得到99.9%的線性擬合度,微懸臂最小位移分辨力為0.26 nm,滿足對微懸臂偏移探測的要求,驗證了該方案的可行性.
(4)完全確認該段SDH傳輸鏈路沒有任何問題。假如保護通道仍有問題則由繼保專業在其維護界面進行故障查找及處理。
在小班化的課堂中,教師授課不再是傳統的“獨角戲”。因班級人數較少,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因材施教,更好地根據每位學生的個性特點開展輔導、提問、點評等活動,切實做到因材施教。
1) 藍綠空間修補。奎山綠地的閑置與奎河輻射的局限,導致奎山與奎河隔岸相望,使整個地區處于割裂排斥狀態。在居住區中布置散落的景觀節點并串聯起來,形成“一帶一芯四軸多核”的景觀結構(如圖3),使奎東過去的風貌與現有的商業形態進行交織,從而提升奎東村的土地價值,使居民可以自給自足,改善現有局面。在滿足政府控高的基礎上,將奎山與奎河的風景帶相連,利用地勢的優勢打造成具有特色的旅游觀光生活區。在規劃區內根據功能區塊的設置,形成錯落有致的山地公園、住區組團綠地、開放綠地和活動廣場等四種類型的公共活動空間。
奎東村位于江蘇省徐州市泉山區,地理位置較為優越。奎東村是元朝形成的古村落,在兩漢期間這里是渡口,明朝期間這里是重要的軍營糧倉,民國時期,這里是徐州有名的鄉村鬧市。其是以奎山塔而被眾人所知,這里建筑大都有五十多年的歷史,是徐州城市發展的記錄者。在《徐州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7—2020)》中指出,奎東村可以根據其歷史文化價值和特色景觀來進行商業旅游規劃。
3) 公共空間修補。公共空間作為居民日常活動和鄰里關系維持的重要場地,公共空間的改造應從現狀居民的生活日常出發,結合居民的出行流線、日常活動場所、交流場所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考慮奎東村的現狀,采用組團形式布置公共場地,主要公共空間可分為濱河空間、居住組團空間、庭院空間、山頂綠化空間、公共廣場五類,其中居住組團空間也包括一些居民屋頂的開放空間。同時結合奎山的地勢,打造遞進式、層次分明的公共空間,在不同的高度,結合居民的戶數改造或新建相應的公共空間,以滿足原住民和外來游客及租客的活動需求,提高地區的吸引力,增加地塊活力。
3.2.2 洗手后干手用紙巾情況 26.50%護士洗手后干手經常使用一次性紙巾,15.97%的護士洗手后從不用一次性紙巾。從結果來看,可能有些社區醫院的經濟條件差或醫院領導對感染控制不夠重視,投入經費不夠有關;也有些醫院科室為了成本核算,平時舍不得使用,應付檢查時再用;還有一些護士習慣洗手后擦于工作服上。提示社區醫院管理者應高度重視,加大對醫院感染控制的投入,增加必要的開支,添置一些防護設施;同時加強對各級護理人員的教育,改變一些不良防護習慣。
改造的重點主要是以居民的內部廣場、奎東村入口廣場和奎山塔山頂廣場三種類型為主。居民內部廣場以健身娛樂、象棋等桌面游戲、文化宣傳為主;入口廣場以奎東文化宣傳、游客疏散等為主;山頂廣場主要以奎山塔歷史沿襲、休閑娛樂等為主。在保留原有住區元素的同時新增一些藝術化較強或符合奎山文化的元素融入其中,對內能夠增加片區的魅力,對外也是一種文化宣傳,加強整個片區的影響力和凝聚力。
3.3.4 建筑修補
基于現場調研及建筑質量分析、風貌分析,引入“戶”的概念,將奎東村住宅以“戶”為單位進行分割,在滿足對奎東村肌理和風貌歷史形態繼承的基礎上,對建筑進行評價,分為好、一般、差三個等級。根據風貌的評級拆除“差”的破舊建筑,對斷頭路進行梳理,拆除阻礙的建筑。基于疏通后的路網對建筑組團進行劃分,在滿足原有街巷肌理的基礎上進行建筑的新建。
在商住混合功能區塊的建筑,將推行“前商后住”和“下商上住”兩種改造方式。“下商上住”為縱向空間上的商住混合改造,一樓為商業,二樓為居住,這一類型的商業可以選擇售賣文化創意產品和日用品等功能為主;“前商后住”為橫向空間上的商住混合改造,前面為商業空間,后面是居住空間,中間以庭院作為緩沖空間,屋頂以平臺相連,更加充分的利用立體交通。
3.3.5 智慧平臺搭建
智慧社區的搭建能夠為居民提供一個舒適、安全且便捷的居住環境,同時使生活智慧化、智能化。社區作為城市智慧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在生活上有所幫助,在居住區管理方面也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借助互聯網、物聯網,以及涉及的智能樓宇、智慧家居、路網監控等,能夠為住區管理提供一個更加高效的智能平臺。傳統的社區管理已經跟不上現在人們對于服務的需求,因此,智能化社區管理是現代社區建設的必要手段。在社區平臺建設的時候可以從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入手,硬件方面通過增設攝像頭、緊急報警柱、門禁、視頻對講系統等,軟件方面可以通過搭建社區互聯網平臺等方面使人們的生活更加便利。
在當前的科研經費管理體制下,需要科研工作者有會議費、差旅費、測試費、材料費、設備購置費等一系列實際發生的支出才能予以報銷。在成果轉化階段需要通過市場機制由科研工作者分享成果轉化為收益。無論是經費報銷階段還是成果轉化階段,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都居于天然的劣勢地位,因此人文社會科研工作者的獲得感不強。
文章基于“城市雙修”的理念,對城中村進行生態修補和城市修補的策略探討,從而加強城中村與外界城市的聯系,激活經濟,提高居民的宜居性。此外,以奎東村為例,分析奎東村的現狀,對問題進行梳理,針對奎東村目前的文化、道路、空間、環境、建筑等方面提出了一列“修補”的策略,從而促進奎東村人居環境的改善,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在城市角度上,能夠加強與城市之間的聯系,打破被“封閉”的壁壘,建設更具特色、更有活力的社區,吸引更多的人流,打造具有老城記憶的生活片區。
為方便對加載過程中裂縫及應變等數據的采集,本文未對梁底進行砂漿防護等后期處理。在實際橋梁加固中,為加強錨固效果和確保鋼絲繩在工作環境下的耐久性,須對端部及底部澆注砂漿進行保護。端部砂漿采用強度高、硬化快的環氧樹脂砂漿;底部防護砂漿采用聚合物砂漿,具有較好的延性,不易出現橫向裂縫。在砂漿完成以后,涂刷與梁體顏色協調的防水涂料,以達到耐久性要求和美觀效果。
[1]蘇丹丹.堅持科學規劃引領,建設美好宜居城市[J].工業設計,2017(11):100-101.
[2]王建國,李曉江,王富海,等.城市設計與城市雙修[J].建筑學報,2018(04):13-16.
[3]李媛.城市雙修理念下的廈門市大嶝島田墘村街區研究[J].中外建筑,2021(08):107-110.
[4]王雅格,夏冬.城中村道路系統的動線設計研究[J].工業設計,2018(06):75-76.
[5]姜巖,龍小鳳,楊斯亮.城中村改造與文化傳承研究[J].建筑與文化,2021(07):2-9.
[6]楊繼模,王康英.城市雙修理念下的城市沿街建筑立面改造策略研究—以宿州市街道更新設計為例[J].城市建筑,2021,18(13):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