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柏林
(慈利縣公路建設養護中心,湖南 慈利 427200)
某市高速大橋,為本項目重點控制工程,因其地理位置特殊,施工較為困難。該橋全長約964m,主橋上部結構形式為(80+2×125+75)m 連續鋼構,使用預應力混凝土現澆構成,下部結構為空心薄壁墩,由鋼筋混凝土現澆建設,使用U 型橋臺與樁基礎相連。
本橋主墩橋墩編號為9#-11#,其承臺橫橋向長22米,順橋向寬9.3 米,高4 米。主墩承臺采用C30 混凝土澆筑,單個澆筑方量約為782.674 立方,鋼筋用量約為69.74 噸。該大橋8#、12#橋墩為過渡墩,其承臺橫向長16.4 米,順橋向寬7.9 米,高3 米。過渡墩承臺采用C30混凝土澆筑,單個澆筑方量約為420.3 方,鋼筋用量約為44.07 噸。
2.1.1 當地氣候屬雨源型河流,流域水力資源豐富,因季節變化明顯,夏漲冬枯,且汛期較長。
2.1.2 該大橋水中樁基施工期間,在大橋下游距離新建大橋橋軸線16.3 米位置搭設棧橋及平臺,作為樁基施工的材料及設備運輸便道。本橋地理位置特殊,與城市市區距離較小,周圍車流量較大,同時交通相對便利,路網密布,本項目所需的材料、設備等能夠順利運至既定橋位。
結合本橋梁工程地質、水文、橋墩構造、橋下通航凈空以及施工環境條件等,設計采用鋼浮箱和橡膠護舷相結合的方式作為橋墩、承臺防撞裝置。
設計考慮在9#-11#主墩承臺周邊豎向布置型號為H500×L1000mm 的橡膠護舷,通過鉆孔植埋膨脹螺栓固定于承臺側面。通過變形緩沖,確保船舶撞擊時時間進一步延長,實現沖撞力的減少,提升船舶、橋梁的安全系數。
2.3.1 為減小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承臺的內外溫度差,需布置冷卻水管,冷卻水管材質為無縫鋼管,壁厚最少2mm,且管徑為40mm。澆筑混凝土前要認真檢查冷卻水管,并通過試通水的形式觀察是否存在漏水現象,同時了解是否存在變形或接頭脫開等問題。
2.3.2 主墩承臺共布設冷卻水管4 層,每層冷卻水管間隔1.15m,自身寬度為1m。于承臺頂面預留測溫孔,設計孔徑10cm,間距4m,孔底與承臺底相距50cm。
2.3.3 目前,對于溫度測試的方法有直接溫度計法、熱電偶法及光柵法等。根據以往的施工實踐經驗,本方案擬采用熱電偶法進行測試,其組成示意圖見圖1。

圖1 大體積混凝土電腦測溫(一線通)系統組成示意圖
2.3.4 橋梁承臺的測溫傳感器按圖2 布設,選取基礎的長方體兩條對稱軸線的半條軸線作為測量位置,具體選取哪個1/4 區域作為測試區可依現場實際靈活調整。

圖2 承臺每層混凝土溫控測點立面布置示意圖(單位:cm)
以下施工工藝流程圖3 為9#~11#墩水中承臺施工流程。8#、12#墩水中承臺因不影響航道,未做防撞要求,不需要設置防撞護舷。8#、12#墩承臺混凝土澆筑時,考慮直接利用鋼吊箱側模做承臺模板,故8#、12#墩水中承臺施工流程除不存在承臺模板安裝和拆除承臺模板、安裝防撞護舷外,其余均與9#~11#工藝流程相同。

圖3 主墩水中承臺施工流程圖
4.1.1 成樁后對既有鉆孔平臺予以拆除,將承重牛腿焊接至鋼護筒同一水平高度,將底板拼接平臺設于牛腿上,并鋪設鋼吊箱底板于平臺處。
4.1.2 隨后接高鋼護筒,完善吊裝體系,完成吊桿、底板牢靠錨固后,于底板周邊進行分層操作,然后對內部支撐體系、側板等進行安裝。
4.1.3 完成整體安裝鋼吊箱后,對其進行試吊操作,然后將拼裝平臺,底部牛腿等進行拆除。
4.1.4 同時按照設計標高下放吊箱,將底板封堵,澆筑混凝土進行封底,混凝土冷凝至設計強度標準后,通過高壓水泵將吊箱內的積水全部抽出;對滲水處進行再次封堵。并在底部設置集水井,便于對底部少量滲水進行集中抽排。
4.1.5 完成起吊體系拆除后,將多余鋼護筒進行割除施工,樁頭鑿除,然后綁扎第一層承臺鋼筋,同時將冷卻水管進行布置。上述施工完成后,對安裝模板的穩定性進行仔細檢查,經檢測合格后方可實施承臺混凝土澆筑施工。
4.1.6 待第一層承臺砼達到設計強度且內支撐體系轉換后,循環第一層砼澆筑步驟,進行第二層混凝土澆筑。在第二次砼澆筑前,注意預埋墩身勁性骨架、塔吊預埋件、0#、1#塊現澆支架預埋件。
4.1.7 承臺砼澆筑完成后,通水降溫、養護承臺砼。
4.1.8 拆除第二層承臺模板后,開始安裝承臺外側防撞護舷,待護舷安裝完成后,邊注水邊拆除內支撐,隨后拆除吊箱側板及底板。
待吊箱封底并抽水完成后,在底部混凝土表面測量輪廓線、承臺軸線,并做好標記點,便于安裝承臺鋼筋、模板。安裝完成承臺模板后,在周邊進行分層層高標記,以便于更好的控制承臺混凝土澆筑厚度。
4.3.1 設計主墩承臺鋼筋類型有三種,分別是Φ16、Φ20、Φ28,安裝鋼筋之前需對封底混凝土標高進行復測,通過全站儀將輪廓線標定,測量點間隔為2.5m,便于更精確的安裝模板、鋼筋。
4.3.2 Φ16 底層鋼筋網位于封底混凝土頂面,然后對兩層主筋進行安裝。底層鋼筋完成安裝后,開始對頂層鋼筋、豎向架立鋼筋進行安裝。
4.3.3 承臺鋼筋采取車間預制形式,加工成半成品,分類放置,并分層綁扎,同時注意應預埋墩身鋼筋。
4.3.4 工藝流程:放樣→切割下料→分類堆放→焊接接頭試驗→現場安裝→質量驗收。
承臺所需混凝土體積較大,因此溫度控制措施非常關鍵,將冷水管埋入承臺內,冷卻水管材質為無縫鋼管,壁厚最少2mm,且管徑為40mm。鋼管彎頭部位連接形式為機械螺紋加防水膠帶,主墩承臺共布設冷卻水管4 層,每層冷卻水管間隔1.15m,自身寬度為1m。
承臺通水降溫過程中,按每兩小時測溫一次;如承臺鋼筋與冷卻水管之間存在占位情況,可略微調整冷卻水管位置。
4.5.1 承臺模板設計加工:主墩承臺模板委托專業鋼結構廠家設計加工,其內模板采用主墩鋼吊箱第二、三層周轉側模。
4.5.2 安裝模板前的準備工作:處理模板表面,做到徹底清潔,同時加涂脫模劑準備使用,堆放過程中應注意變形。
4.5.3 安裝模板:將模板運輸至既定平臺處,通過機械設備吊運模板進行安裝。單層模板應一次性施工安裝。
4.5.4 拆除模板:澆筑承臺混凝土過程中,應注意清理模板表面,以便于順利拆模。 混凝土強度超過2.5MPa 以上,方可進行拆模操作。
4.6.1 安裝承臺預埋件:為促進主墩、過渡墩模板等安裝工作順利進行,科學開展吊裝施工,本工程將塔吊安裝在承臺下游側承臺邊角部位,擬安裝塔吊型號為TC5013, 該預埋件在完成第一次澆筑混凝土后,馬上開始澆筑第二次混凝土前預埋,預埋位置見圖4。

圖4 塔吊預埋位置示意圖
4.6.2 安裝墩身主筋等預埋件:為順利進行施工活動,全面提升施工效果,以及施工所需結構受力,需將勁性骨架加設于空心薄壁主墩內,勁性骨架使用角鋼制作,進行拼裝焊接,規格為L75*75*7。
4.6.3 承臺第二層混凝土澆筑施工過程中需在承臺表面預埋20 塊1cm 厚80cm×80cm 預埋板,埋設位置見圖5。

圖5 塔吊、現澆支架預埋位置示意圖
4.7.1 生產、運輸混凝土:在拌合站集中生產混凝土,每次澆筑之前,仔細檢查拌合機組,確保設備狀態完好,備足所需生產原材料。根據拌合站生產能力和運距計算好所需運輸設備。
4.7.2 布料、振搗混凝土:其一,使用天泵澆筑混凝土,應保持自由落體高度低于2m;其二,開始澆筑前,首先進行潤管操作;其三,分層澆筑承臺混凝土,單層厚度為30cm,但各層需連續澆筑;其四,嚴格按照規范要求進行振搗操作,防止漏振、過振。
4.7.3 澆筑混凝土注意事項:其一,澆筑承臺混凝土時,必須充分振搗,優選責任心強、認真負責的振搗工負責振搗,嚴禁出現漏振、過振情況;其二,首先澆筑樁頭區域,確保樁頂、承臺緊密結合;其三,當混凝土澆筑面沒過冷卻水管后,馬上通水進行降溫;其四,完成單層混凝土澆筑后,應當對施工縫鑿毛處理,最后一層需抹光施工。
根據上文論述,確保封底混凝土澆筑質量為本項目重點內容,需對其重點控制。承臺所需混凝土較大,單次澆筑混凝土達391 立方,因此難以有效控制內外溫度差、振搗等關鍵問題。為確保澆筑質量,施工過程必須高度重視,科學調整承臺砼配比、控制砼的初凝時間;合理控制承臺混凝土澆筑的分層厚度及攤鋪速度;解決了以上施工方面的重點難點問題,橋梁水中承臺施工才能順利完成,大體積混凝土施工質量才能得到有效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