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佳奇 YAN Jia-qi
(上海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434)
隨著工程活動增加,大量工程建設活動逐漸向山區延伸,由于山區地形和交通等因素制約,建設工程常常依山傍水修建,人工削坡現象十分普遍。但不合理的邊坡開挖往往會導致坡體失穩從而給人類帶來威脅[1]。山區由建房切坡導致的地質災害占總數的比例達90%以上。如何優化邊坡開挖,減小邊坡失穩風險,已成為山區工程建設中急需解決的難題。
針對失穩邊坡穩定性計算的方法主要有極限平衡法、強度折減法[2-3],在實踐應用[4-5]的過程中得到不斷完善。同時,邊坡開挖方案優化也產生諸多成果:祝玉學[6]等結合礦區開采多要素建立了邊坡開挖總目標函數,得到最優礦山開采方案;胡振邦[7],劉強[8],陳鋮[9]等通過對多種邊坡開挖組合方式進行研究,對花崗巖地區的切坡提出了建議。但目前主要研究集中于礦山、大壩等重要建設工程領域,針對農村建房切坡等指導性不足。
研究區地處大別山脈東部,構造侵蝕作用嚴重。區內巖性以白堊紀時期侵入巖為主,該類巖性分布于研究區95%以上的區域,其主要礦物為鉀(斜)長石,呈塊狀構造。在熱脹冷縮的影響下巖體表層易產生裂隙。同時又因為該區降雨較多,從而使得區內巖體風化程度較高,坡表幾乎呈全~強風化,坡體局部陡立地段呈中~弱風化。坡體表層的大都為強風化巖體,遇水易崩解,導致區內自然坡度大都在30-60°。
區內人類越來越多的工程經濟活動破壞了原有生態環境,因而近年來地質災害的發生越來越頻繁,并有愈演愈烈之勢,給當地居民造成了嚴重損失和巨大威脅。人類工程活動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危害,促進了地質災害形成與發育,表現尤為突出的農村建房切坡工程活動日趨頻繁。根據對研究區建房切坡引發1632處滑坡隱患(巖質)進行統計(表1-表2),區域切坡坡度大都處于60~80°范圍,且切坡高度一般為10.0m以下。

表1 切坡坡度統計表

表2 切坡高度統計表
區內地質災害發育具有以下特征:
①地形地貌對地質災害的影響。
斜坡所處的地形地貌是地質災害形成的基礎,并決定了能否形成及形成災害類型、數量、規模。斜坡的幾何形態幾乎決定著應力的大小和分布,同時控制著坡體的穩定性與破壞模式。
②巖土體類型與地質災害。
以區內發育數量最多的滑坡災害為例,根據調查統計,滑坡災害中巖質滑坡占比85.6%。區內巖質滑坡主要發育于花崗巖。從巖性、巖土體結構方面分析與巖質滑坡形成的關系,花崗巖抗風化能力差,遇水易軟化等工程地質性質,具備了形成滑坡的物質基礎條件。同時,在構造作用以及其它外力作用影響下,坡體易沿層面、強弱風化接觸帶等形成潛在的滑動面或滑帶。
③水與地質災害。
在諸多形成地質災害的不利因素中,研究區中水是災害發生最重要的誘發因子。水對滑坡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增大孔隙水壓,軟化、潛蝕巖土,使得結構面強度降低,從而導致滑坡體產生滑動;同時,多次的干濕狀態交替變化使得巖土體開裂,產生了大量的裂隙,方便了表水的入滲,使滑坡變形加速。于是,水就成了重要的誘導和觸發因素。
④地質構造與地質災害。
地質構造復雜往往會導致坡體節理裂隙發育,研究區主要的構造有:
F12斷層:延長25km,為張性斷層,總體走向22°,產狀為110-120°∠70°,區內為其西南段。由硅化破碎帶組成,發育有糜棱及破碎巖,具硅化、紅長石化及綠泥石化等蝕變現象。
F13斷層:延伸長24km,為張性斷層,產狀為105-120°∠70-80°。具碎裂巖化,蝕變以硅化及紅長石化為主,并見細角礫巖,擦面上有明顯的上沖擦痕。
F17斷層:延伸16km,總體走向為20°,產狀為110-120°∠70°,為張性斷層,區內為其西南段。其特征為巖石破碎,沿破碎帶有輝綠玢巖充填。
F37斷層:延伸12km,走向為25°,產狀為290°∠70°,為一張性斷層,其兩側地層混亂,發育有角礫巖,局部見碎裂巖和硅化現象。
⑤風化層厚度。
風化層的厚度對坡體穩定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據對研究區多年的現場踏勘發現:風化層厚度越大,災害發生的幾率越大。根據收集區域內斜坡鉆孔資料,得到全風化層厚度隨坡度的關系如圖1,并對兩者進行了線性擬合,得到經驗公式:y=3.51-0.012x(其中x為坡體坡度,y為全風化層厚度)。

圖1 全風化層厚度與坡度曲線圖
對實際邊坡進行簡化處理后,采用了自然坡度、切坡角度及切坡高度作為動態條件。本次選用自然坡度為35°、45°、55°,高度為30m的邊坡作為數值模擬簡化模型(圖2),并采用經驗公式計算得到全風化層厚度,將模型中花崗巖巖質邊坡分為兩層,分別為全風化及強風化層。

圖2 自然坡度數值分析簡化模型
建立人工切坡坡度為60°、70°及80°及人工切坡坡高為2.5m、5.0m、7.5m進行正交的數值分析模型。模型工況分別為:工況一為天然(自重條件),工況二為降雨工況(自重+降雨條件),同時以區內24小時最大降雨量,3天降雨時長做為邊界條件。
根據巖樣室內試驗獲得邊坡的力學參數,具體數值見表3。

表3 巖層物理力學參數表
①自然邊坡穩定性分析。
根據模型計算了兩種工況下原始坡體的穩定性(圖3),發現在切坡坡度、切坡高度增加時,其自然邊坡穩定性系數逐漸降低,這一特性在降雨工況下尤為明顯。此外還與其原始自然邊坡坡度有關,坡度越小其邊坡穩定性系數下降幅度較大,因邊坡坡度相對較緩,降雨入滲致使邊坡內的孔隙水壓力增大,降低了基質吸力,造成巖體力學強度降低,導致邊坡的穩定性系數迅速下降。

圖3 自然邊坡穩定性與坡度的關系圖
②切坡坡度對邊坡穩定性分析
根據模型計算結果,得到天然與降雨工況下的坡體穩定性系數變化圖(圖4),結果表明在相同切坡坡度下,在降雨工況下的穩定性系數低于天然工況。在無降雨作用下,隨著切坡坡度的增大,邊坡的自穩能力逐漸降低,其穩定性系數呈下降趨勢;在降雨作用下,邊坡穩定性系數與無降雨時相比,其下降幅度較大,主要受切坡坡度及降雨量的影響,研究區連續的強降雨導致邊坡巖體含水量、容重增加,巖體物理力學降低,且切坡坡度越陡,造成邊坡坡頂的張應力增加,其自穩能力較差,故該種工況下邊坡穩定性系數下降較為明顯。

圖4 邊坡穩定性系數與切坡坡度關系圖
③切坡高度對邊坡穩定性分析。
通過對各工況下模型進行計算,得到天然工況下與降雨工況下的坡體穩定性系數變化圖(圖5),結果表明在相同切坡高度下,邊坡的穩定性系數在降雨工況下低于天然工況。各種自然邊坡在切坡、降雨共同作用下,其邊坡的穩定性系數明顯降低,同時,切坡高度2.5m~7.5m區間邊坡的穩定性系數存在較大的差異,主要因切坡高度越大,改變了該邊坡的地形地貌,致使邊坡前緣臨空,造成邊坡應力重分布,其平衡狀態被打破,在降雨的作用下,巖體力學強度降低,從而導致邊坡穩定性系數的下降幅度增大。

圖5 邊坡穩定性系數與切坡高度關系圖
①不合理的切坡形式將對坡體的穩定性帶來不良后果,甚至有可能會導致邊坡失穩。
②天然工況下當切坡高度小于7.5m時,35°的花崗巖邊坡均呈穩定狀態,45°的邊坡呈基本穩定狀態,55°的邊坡均不穩定;降雨工況下邊坡呈基本穩定~不穩定狀態,同時降雨作用導致邊坡的穩定性系數下降趨勢較天然工況更加明顯。
③在對花崗巖區域邊坡進行切坡時,建議切坡高度5m以下、坡度70°以下,以降低坡體失穩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