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金玲 蔣國強

《華為EMT(經營管理團隊)紀要》指出,干部選拔的最高標準是實踐。
《華為公司基本法》第72條明確規定:“沒有周邊工作經驗的人,不能擔任部門主管。沒有基層工作經驗的人,不能擔任科以上干部。”
對于干部的選拔,華為反復強調,必須從有實踐經驗的人中選拔。目前,華為三分之二的中高層干部在一線做過市場相關的工作;三分之一的中高層干部做過與研發相關的工作。
比如,一個在非洲打過“勝仗”的人,可能會被提升到歐洲片區擔任干部。這樣跨區域的提拔,可以考驗一個干部的戰斗力,如果他能夠在歐洲片區很好地完成項目,并管理好團隊,他就有可能被提拔為“將軍”。
在華為,無論你是本科生、碩士生還是博士生,都要經歷實踐這一關。華為前副總裁鄭樹生、徐直軍等高層管理者,都是博士畢業后直接被“發配”到基層,在一線做出杰出貢獻后才得到提拔。
小事不愿干、大事干不好的員工,在華為是被淘汰的對象,華為堅持實踐出真知的原則。華為人大多是知識型員工,理論功底深厚,只有經歷一線“戰火”的錘煉,才能成為真正可用的人才。事實證明,華為的這一干部選拔制度是正確且有效的——看看華為現在的“將軍”們有多厲害就知道了。
這也從側面印證了任正非說的那句話:“大浪淘沙才是這個時代的本色與潮流,把資格、資歷看得很重,終有一天要死亡。”
華為在干部選拔上,除了優先選拔有實踐經驗的人,同時堅持優先從成功團隊中選拔干部。一個團隊,無論是大項目成功還是小項目成功,用任正非的話說,打下一個山頭的人里面,終有一個人可以做連長。
華為在干部選拔上流傳這樣一句話:“狼帶領的一群羊,一定能打贏由羊帶領的一群狼?!眱炐愕母刹烤褪穷^狼,頭狼帶領得好,團隊的作戰能力就能得到提升,這個團隊就一定能成功。反之,好比由羊帶領一群狼,即便團隊擁有眾多優秀員工,干部沒有能力,團隊也注定要失敗。
所以,華為規定:優先從優秀的團隊中選拔干部;出成績的團隊要出干部;連續不能實現管理目標的主管要免職,免職部門的副職不許升正職。
“優先從優秀的團隊中選拔干部”,這一點其實很好理解。一個團隊能打勝仗,能做出優異的成績,說明這個團隊的成員是出色的,從中更能選拔出合適的干部。
“出成績的團隊要出干部”,這句話非常直接,符合華為人的性格。如果你想當干部、想得到晉升,就要先做出成績。
“連續不能實現管理目標的主管要免職”這一選拔規定是說,對于一直不能實現管理目標的干部,要免職處罰。一方面可以給普通員工以激勵,另一方面可以激活干部,讓干部一直處于“奔跑”狀態。
“免職部門的副職不許升正職”,是因為一個部門就是一個團隊,團隊出現問題,不管是正職還是副職都難辭其咎。如果一個部門長期不能實現管理目標,那就證明該團隊不僅正職能力欠缺,副職同樣沒有盡到應盡的責任,對其不予提拔,也是合理的。
正是華為強調“打下一個山頭的人里面,終有一個人可以做連長”的干部選拔制,為華為選出一批批優秀的頭狼,他們帶領著各自的團隊,為華為在世界各地的市場上搶灘登陸。
2008年,華為EMT會議再次強調,大仗、惡仗、苦仗一定能出干部,總部機關、產品體系都要派后備干部到艱苦地區鍛煉,在艱苦環境中磨煉成長,公司要在“上甘嶺”培養和選拔干部。? ? 從艱苦的一線中選拔干部,是華為干部選拔制的又一重要原則。艱苦奮斗是華為企業文化的核心,華為所有的獎勵都向艱苦者、奮斗者傾斜。
2016年,李想(化名)被安排到華為南太平洋區的項目財務重裝旅,專門負責查找并協助當地部門解決項目中的財務問題。當時,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兩個代表處的財務問題相當突出,作為一名“救火”士兵,李想感到壓力巨大。更難的是,當地項目組給他講解問題,因專業術語龐雜陌生,他無法領會對方的意思。這讓李想一開始就犯了難。
每天,李想和項目組的成員一起,白天商量產品交付情況,晚上梳理問題、研究財務改善對策。那段時間,李想沒有在夜里12點前下過班,沒有周末,沒有休息日。
經過半年的努力,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兩個代表處的財務狀況終于有了可喜的轉變,李想超額完成任務。同時,多次被總部通報的超一年開票收入差過大的問題,也在李想和團隊的努力下全部解決了。
基于李想在華為南太平洋市場的優異表現,項目結束后,他直接被提拔為南太平洋地區的財務主管。
華為的規模不斷擴大,意味著需要更多的干部來管理公司,因此,華為提出要優先從主攻戰場、一線和艱苦地區選拔干部,把那些具備高尚道德情操的員工,對公司忠誠且有強烈責任心、使命感和敬業精神的員工,視客戶為衣食父母的員工,具備良好任職能力和高績效表現的員工,以及愿意在艱苦地區吃苦耐勞的員工,選拔到公司的干部隊伍中來。
員工有選擇的權利,他們可以決定自己要不要去海外的主戰場、一線和艱苦地區。任正非講過:“你可以不去,這樣你就喪失了成長的機會。不愿意去海外,并不意味著不會成為好員工。只要能夠完成工作任務,照樣能夠得到回報,但是你的晉升、成長受到了限制?!?/p>
(摘自《板凳要坐十年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