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1日新增確診病例57216例,包括57188病例及例28本土荷境外輸入,確診病例中新增8例死亡。
島內的家用型核酸快篩劑不僅持續供應緊張,還出現新的爭議。據臺灣《聯合報》11日報道,成功大學一名老師發現,快篩劑內外包裝印的日期不同:里面的鋁箔袋上印著2021年5月,但外面的紙盒背面寫著2021年9月,正面還寫著2022年3月10日。由于紙盒正面標示的制造日期是用貼紙貼上的,背面與鋁箔袋上則是印在上面,讓他懷疑貼紙是不是后來才貼上去。對此,羅氏快篩的臺灣代理商牛耳生技的理由是,“紙盒正面的貼紙才是制造日期”,其他是包裝樣式的發行日,沒有改標問題。
11日,不少島內民眾冒雨在藥店外排隊購買家用快篩劑。 由于實在缺少核酸試劑,臺“疫情指揮中心”當天宣布,為考慮民眾快篩與防疫需求,即日起至6月30日前,民眾可以自行從境外購買自用新冠肺炎病毒檢驗試劑,每人限一次不超過100劑,不用向“食藥署”申請就可由海關放行通關。“食藥署”表示,民眾從境外購買檢驗試劑,建議選用“家用”檢驗試劑產品,且不得販賣。此外,自己購買的非臺“衛福部”準許的產品,其檢驗結果將不得作為防疫政策判斷依據,民眾要自行負責產品的安全與有效性。
另一大爭議是抗新冠肺炎病毒的口服藥物。藥物須在發病后5天內使用,才能有效預防輕癥轉變為中重癥。許多居家隔離的確診者符合用藥條件,卻因行政流程不順,導致5天內拿不到藥物。有輿論詢問是否可以得到賠償,對此,臺“疫情防控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10日強硬表示不會賠償,他還反嗆說,“你感冒沒吃抗生素,要不要賠?”
實際上,由于“指揮中心”屢創新名詞,包括“類清零”“類普篩”,結果出現負面效應 近日島內自制中藥“清冠一號”缺貨嚴重,傳出“類清冠一號”將擴大授權生產。臺“衛福部中醫藥司”11日上午緊急澄清,沒有“類清冠一號”。據了解,目前公費的“清冠一號”在黑市上的價格已高達5000元新臺幣,眾多輕癥居家隔離人士只能自費購買“類清冠一號”,藥價3000元起跳,不少人擔心兩者藥效有所差異。
據悉,“清冠一號”中藥從抓藥到生產,短則2周,長則60天,預計5月中旬后才能逐漸改善缺貨狀況。島內原本傳“類清冠一號”藥品納入公費補助,當局相關部門將與有意合作的廠商開會討論。不過此消息11日被“衛福部”否認。
“多少藥才夠用?”聯合新聞網11日統計,目前島內累計已有超過47萬人確診,但截至10日,抗病毒口服藥僅開出將近4000人份,大多用于住院患者,送往居家患者的藥量本周才略有起色。專家警告稱,藥物采購量應根據高風險對象總數和患病率進行最高和最低人數的估算,如果以20萬名只能吃默沙東口服藥的腎病患者為例,若感染率為10%,最少也得買2萬人份,庫存卻只剩3770人份左右,而且都在醫院,普通民眾很難領藥。
《聯合報》11日評論稱,數以萬計的居家確診者雖符合使用藥條件,卻吃不到藥。稍有良知的防疫官員,都應該感到歉意,但陳時中竟無一絲憐憫。文章說,依此邏輯,中重癥確診者等不到病床、廣大民眾沒有快篩劑可用、兒童等不到疫苗,應該也都沒有他的事,“指揮官似乎只剩下每天報告確診數字的功能”。▲(余楓)
環球時報2022-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