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翠
摘 要:文章援引五邑僑鄉文化資源,以陳垣故居研學為例,通過小學思政課程、黨史學習教育、綜合實踐活動等途徑,挖掘僑鄉家風文化、革命文化以及院士文化,彰顯僑鄉文化魅力,培養學生愛家、愛國的情懷。
關鍵詞:僑鄉文化資源;陳垣故居;家國情懷
江門五邑素有“中國第一僑鄉”之美譽,蘊含著璀璨奪目的僑鄉文化。五邑僑鄉文化資源作為一種本土特色資源,僑鄉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名人輩出,涌現出被后世尊為“圣代真儒”的陳白沙,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梁啟超,民主革命先驅陳少白,教育家、歷史學家陳垣,“中國航空之父”馮如等著名歷史人物。他們的故居雖飽經歷史滄桑,但依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其中位于蓬江區棠下鎮石頭村的陳垣故居分別被授予“江門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江門市黨員教育基地”“江門市蓬江區中小學德育基地”的稱號。文章以陳垣故居研學為例,以教育基地、德育基地為依托,在實踐中深入挖掘僑鄉文化資源,彰顯僑鄉文化魅力,從而縮短學生與僑鄉歷史的距離,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一、挖掘僑鄉家風文化,愛家情感浸潤一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強調“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作為思政課教師,筆者在執教五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弘揚優秀家風”這一課時,提前布置學生通過訪問親朋好友、上網查閱等方式搜集江門五邑籍史學大師陳垣先生的家風故事,四人小組整合信息后在班里進行匯報。并利用周末時間,帶領學生實地考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頭村陳垣故居,深入了解被后世傳為佳話的“勵耘書屋”和“勵耘家書”背后鮮為人知的故事,努力挖掘五邑僑鄉家風文化。
(一)勤學苦讀,家風濡養
陳垣先生出生于藥商家庭,自幼好學,自學成才。他的父親陳維啟雖是一名商人,但從不吝惜金錢培養孩子讀書,陳垣5歲時就隨父到廣州入私塾學習,在讀書生涯中得到了父親全力的支持和鼓勵,也逐漸養成了刻苦讀書的好習慣,這為他日后取得重大成就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因其父別號勵耘,陳垣后來將自己的書齋取名為“勵耘書屋”,一方面是勉勵自己在學術研究上耕耘不休,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紀念極力贊助自己讀書的父親。可見,父親的開明、厚愛,對陳垣一生的事業發展影響很大。
顯然,陳垣一生成就顯赫,除了家風的濡染,跟他深深植根于青少年時代的勤學苦讀也是密不可分的。可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教師應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同時作為一名班主任,筆者一直把家長視為教育路上并肩前行的好友,在家庭教育指導時,鼓勵家長營造良好的家風,這直接關系到孩子的成長成才。
(二)立身行事,家風傳承
陳垣先生最令人欽佩的是,他不僅學富五車,心懷天下,更治家有方,言傳身教,悉心栽培子孫。近四十年來,他與長子陳樂素、幼子陳約的往來信函最多,總共多達近400通,這些家書更多的是從讀書、治學、修身、做人等方面進行教導,陳垣常在家書中指點為人、為師、為學的道理,這對他的長子陳樂素、孫子陳智超日后成為歷史學家、幼子陳約成為書法家有著深遠的影響,他們的成才離不開陳垣家書的指導。從中可以切實領會到前輩學人立身行事的品格節操,還可見到所謂“家風”的真實內涵。
這些珍貴的書信如今成為極好的家庭教育資源,具有重大的意義與研究價值。閑暇之余,筆者經常與家長分享、交流《勵耘家書》的心得體會,讓優秀的家風文化代代相傳,使學生傳承良好的家風,以陳垣家風更好地培植學生的愛家情感,讓這種情感浸潤學生的一生。
二、挖掘僑鄉革命文化,愛國精神鼓舞人心
2021年時值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黨史、國史教育受到高度重視。近日,筆者從新聞中獲悉,新寧鐵路北街火車站舊址、龔昌榮故居、陳垣故居等眾所周知的紅色景點已升級改造,列入江門市新時代文明實踐研學基地,獨具五邑特色又有所創新,為僑鄉革命文化增添動力。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讓學生到陳垣故居進行“追尋紅色印跡,弘揚愛國精神”研學之旅,講述陳垣先生的愛國故事。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有機滲透僑鄉革命文化,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研學中成長,把“小我”融入“大我”,將愛國情懷厚植于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愛國”,提出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最深層、最根本、最永恒的是愛國主義。陳垣先生在長期的學術研究與教育工作中,始終貫穿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青年時期,一腔熱血的他秉著救國救民之志,積極參加愛國運動,致力宣傳愛國思想。尤其是在風雨如晦的抗日戰爭時期,陳垣盡管身在處于淪陷區的北平,仍以講壇為陣地,表彰忠臣義士,以此自勵,亦以此勉勵學生愛國。不管敵人如何威逼利誘,他一直不屈不撓,堅守民族氣節,不懸日偽旗,不讀奴化書,并把史學作為斗爭武器,以書齋作戰場,用紙筆作刀槍,寫下一篇篇不朽的抗戰著作,教育廣大青年學生要熱愛中華民族,以中國不會亡激勵士氣,鼓舞人心,可謂“傲骨撐天地,奇文泣鬼神”。這充分凸顯了陳垣先生的愛國精神,體現了史學大師的愛國思想,反映了他矢志不移的愛國信念。
陳垣先生的愛國之心始終如一,學生了解他的愛國事跡后,內心受到強烈的震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深思:我們生活在幸福的和平年代,如何做到愛國?愛國并不只靠實際行動,還可以用心去愛國,而且要靠大家團結起來的力量。勉勵學生努力學習,拼搏進取,自強不息,用知識和智慧回報社會,為祖國爭光。
三、挖掘僑鄉院士文化,家國情懷培育新人
到目前為止,江門市出生或祖籍在江門五邑的兩院院士已有31位,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陳垣、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禮院士。院士的事跡和精神,對五邑學子具有強大的感召力。陳垣作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評議員及院士,也是五邑籍最早的院士之一,筆者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時,挖掘僑鄉院士文化資源,讓學生真切感受院士精神之光。地點選在陳垣故居,在活動中,學生無不被陳垣院士的治學理念、家國情懷深深折服,也對僑鄉院士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這讓學生發自內心地更愛僑鄉,更愛黨和祖國。以家國情懷培育新人,是時代的需要,任重而道遠。
以我班為例,學生認為此次綜合實踐研學活動意義非凡,既能培養他們作為僑鄉一分子的榮譽感和責任感,立志為僑鄉的美好明天奉獻出自己的力量,又能在參觀和聆聽的過程中讓家國情懷入腦入心。隨著年齡的增長,家國情懷的種子一定會在學生的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作為教育工作者,以立德樹人作為教書育人的根本任務,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廣大學生把愛家和愛國統一起來,把實現個人夢、家庭夢融入國家夢、民族夢之中,共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在陳垣故居研學過程中,充分挖掘僑鄉文化資源,融入僑鄉文化元素,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對家鄉歷史文化的自豪感,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而且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讓本土特色資源煥發新活力。
參考文獻:
[1]張榮芳.陳垣[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
[2]陳智超.勵耘家書——陳垣與子弟[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3]鐘筱村.中國僑都院士之光[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6.
[4]肖康才.五邑僑鄉文化在《文化生活》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