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蝶宜
摘 要:勞動教育是中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合理開發勞動資源,增強勞動育人功能是提高學生個人素養的重要途徑。廣州市番禺區石碁鎮小龍小學緊扣立德樹人目標,努力構建勞動課程體系,建立勞動實踐基地,為學生參加勞動實踐活動提供良好的平臺,通過開展勞動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
關鍵詞:勞動資源;勞動素養;勞動課程;勞動實踐基地
一、緊扣立德樹人目標,構建勞動課程體系
開發勞動課程是有效實施勞動教育的關鍵點。我校緊扣立德樹人目標,努力構建勞動課程體系,力求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健體、以勞益美、以勞促創新,并將勞動教育融入課堂教學、文化塑造、習慣養成、實踐教學中。
融入課堂教學——挖掘勞動育人因素,將勞動教育內容融入課堂教學,貫穿教學目標、內容、方法、考核全過程。
融入文化塑造——將勞動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和文化活動中,構建“榜樣文化引領+環境文化熏陶+活動文化培育”的塑造機制。
融入習慣養成——在教學、實踐、生活場所全面推行勞動教育滲透,使學生養成吃苦耐勞的勞動習慣。
融入實踐教學——構建實踐教學育人基地,實現校內外聯動育人,構建能力遞進式的實踐教學體系,推行“學中做、做中學”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勞動技能。
(一)充滿特色的道德與法治課
我校道德與法治學科除了完成本學科的教學內容外,還圍繞本校各年級的勞動培養目標,有針對性地開展地方性勞動校本教育。在課堂上,教師讓學生明確勞動的意義、本年級在勞動方面需達成的目標,為學生介紹與勞動有關的名人以及推薦與勞動有關的讀物,拓寬學生視野。
(二)與眾不同的主題班隊活動課
我校一至六年級分別圍繞“禮、和、勤、孝、信、卓”六大德育主題,結合各年級的勞動素養培養目標開展相應的勞動主題教育。如:一年級學生在達成本年級勞動素養目標的過程中重點學會做一個懂禮貌的孩子,二年級學生重點學會做一個與人和諧相處的人……教師在班隊課上組織相應的主題中隊活動,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勞動與本年級相應德育主題的密切聯系,為下一階段的勞動實踐活動做好鋪墊。
(三)精彩紛呈的綜合實踐體驗課
我校綜合實踐課圍繞各年級的勞動培養目標開展勞動實踐活動。如:每周在“正德小農田”中進行勞動實踐體驗,讓學生“做中學、做中思、做中知、做中獲”。又如:每月舉辦一次校內烹飪大賽,學生在教師以及家長代表的指導下制作美食,在真實情景中感受勞動的快樂。
我校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有機結合起來,合理構建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給學校勞動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真正實現以勞育人。
二、依托校內教育資源,建立勞動實踐基地
建立勞動實踐基地,是勞動教育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重要環節。在校園環境建設過程中,我們把校內八十多方的閑置土地建設為農田勞動實踐基地,以“基地為載體,體驗育人,創建特色學校”為工作思路,由14個班劃片經營,綜合實踐任課教師和各班班主任共同規劃每學期學生勞動實踐的內容和時間。
“正德小農田”的開發與投入使用為學生參加勞動實踐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我們希望通過帶領學生體驗“出汗”的體力勞動,讓學生在初步掌握植物生長規律的同時培養出“五個一”:一種習慣(勞動習慣);一種認識(對國情和農業勞動的認識);一種能力(動手能力);一種情感(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的感情);一種精神(勤儉節約和吃苦耐勞的精神)。
三、開展勞動實踐活動,提升學生勞動素養
實踐活動是進行教育的重要途徑,我們通過開展一系列勞動實踐活動,進一步增強勞動育人功能,提升學生勞動素養。
(一)楹聯活動進校園
楹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顯現了人們的價值取向。我校積極開展楹聯文化活動,定期組織學生收集對聯、撰寫對聯,讓學生在手腦并用的過程中參與社會勞動實踐,熏陶思想情操。
(二)線藝制作促巧手
我們充分利用當地文化特色優勢,定期舉行少俠小子線藝制作活動。學生在探究、合作設計與制作少俠小子的過程中,感悟到鋁線造型給生活帶來的情趣,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同時通過收集生活中的廢料對作品進行裝飾,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精神,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
(三)種植活動獲技能
自“正德小農田”開發以來,我們每周均組織學生進行種植體驗活動。在種植的過程中,學生獲得了種植蔬果、解決問題、團隊合作等技能;在收獲的過程中,學生從各個方面認識到蔬菜的使用價值,獲得新知;在采集蔬菜、叫賣、出售、結賬等過程中,學生獲得買賣技能。
(四)烹飪活動強本領
每月一次的校內烹飪活動再一次為學生提供勞動實踐平臺。如在做湯圓活動中,學生學會了使用烹飪工具、高效地統籌烹飪流程、更好地進行交流溝通,在培養良好勞動觀念和勞動習慣的同時親身體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除了校內主題活動,我們還為各個年級制定了家庭勞動計劃以及社會勞動實踐計劃,把“正德理念”下的勞動育人精神浸透于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讓教育回歸到真正的勞動實踐中,充分發揮勞動教育效能。
對于農村小學而言,開展勞動教育更有優勢。我們必須不斷完善學校制度建設,合理開發勞動教育資源,從而更好地落實五育并舉的要求:促進教師積極創新勞動教育實踐,提升勞動教育科研的基本素養;增強學生勞動觀念,養成良好勞動習慣,增強體力,鍛煉意志,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從而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業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劉愛蓮,張世珊.凸顯以人為本、以素質為本的教育教學督導觀[J].當代教育論壇,2005(11).
[2]樊品祎.新課程下的區域教學督導評估研究[J].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0.
[3]潘璋榮.教育教學督導實施應避免“硬性丈量”傾向[J].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2012(10).
[4]盧秀效.談農村小學勞動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和諧發展的探索[J].教育現代化,2016(22).
[5]趙榮輝.論勞動教育的實踐取向[J].教育學報,2017(01).
[6]張蕊.農村小學生勞動素質存在的問題及教育對策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