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華

“北漂小伙”王一工火了。
2021年11月,而立之年的他花80多萬元在北京買下了一套面積僅14.2平方米的公寓,并從入住第一天開始在抖音上分享裝修改造和入住體驗,迅速吸粉近百萬。
在打拼的城市有套房,大概可以稱得上絕大多數打工人的終極夢想。對于王一工這個僅有“14.2平方米”的家,有人艷羨,“再小也是窩”。有人唏噓,“商住房,不能落戶,水電費巨貴”。對此,王一工卻是滿心歡喜,在他看來,“房子雖小,但它可以給我足夠的安全感”。
2022年3~4月,《小康》雜志社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并會同有關專家及機構,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2022中國現代居住發展指數”調查。公眾對居住狀況有著怎樣的感受?有著怎樣的置業計劃?對樓市政策有著怎樣的期待?……這些問題都在此次調查中有了最新的答案。
順應時代發展節拍,2021年,《小康》雜志社在對持續發布16年的“中國居住小康指數”進行調整完善的基礎上,推出了“中國現代居住發展指數”,并在全國范圍進行調查測評。今年是測評的第二個年頭,結果顯示,參照國家有關部門的統計監測數據,并經過對調查結果和監測數據進行加權處理,得出2022年度中國現代居住發展指數為71.1分,比上一年度提高了1.1分。
中國現代居住發展指數主要從居住面積、住宅建筑質量、住宅配套及環境、社區關系、物業服務等五方面對國人的居住狀況進行調查測評。結果顯示,本年度,構成中國現代居住發展指數的五個不同方面指數水平均比上一年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居住面積指數得分最高,為86.0分,比上一年度提高了0.9分;住宅配套及環境指數次之,為73.2分,比上一年度提高了0.7分;住宅建筑質量指數進步最大,為62.5分,比上一年度提高了1.9分;社區關系指數得分為61.6分,比上一年度提高了1.3分;物業服務指數分數最低,為60.1分,比上一年度提高了0.9分。
要想住得好,住得開是必要條件?!?022中國現代居住發展指數”調查顯示,43.4%的受訪者家庭人均居住面積在35~49平方米,32.9%的受訪者為20~34平方米,3.2%的受訪者為50平方米及以上,不足20平方米的受訪者占比為20.5%,并且人們對住房面積的滿意度較高,給出負面評價的受訪者不足三成。
要想住得好,住宅品質也要有保障。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一套“好房子”的審視標準不再局限于住宅建筑本身,小區綠化景觀、生活配套、智能化技術的運用等,均被列入“住宅品質”的考察范圍。在二層及二層以上的住宅建筑須設置電梯、新建住宅層高不應低于3米、住宅項目應配套建設新能源車位、應設老人和兒童活動場地……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就《住宅項目規范》(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梳理其中內容,在電梯設置、層高、室內環境、供暖、公共配套設施等方面的標準均有所提高,充分體現了國家對提升住宅品質的高度重視。
本年度,物業服務指數終于跨越“一步之遙”,及格了。
無論是在持續發布16年的“中國居住小康指數”調查中,還是在“中國現代居住發展指數”調查中,物業服務指數得分一直居于末端。此次雖然及格了,但與公眾期望仍有很大距離。
調查結果顯示,超四成(42.4%)受訪者對目前的居住狀況感到“滿意”,其中10.5%的受訪者感到“非常滿意”,31.9%的受訪者感到“比較滿意”;15.0%的受訪者感到“不滿意”,其中5.7%的受訪者表示“非常不滿意”,9.3%的受訪者表示“不太滿意”;另外,還有42.6%的受訪者感覺目前的居住狀況“一般”。
面對房屋的工程質量、戶型與布局設計、小區環境、周邊生活配套等近20個選項,近半數(47.6%)受訪者把讓他們感到“最不滿意”的一票投給了“物業服務”,“物業服務”由此位列“國人最不滿意的十大居住現狀”之首。
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越來越多的物業企業以及基層物業工作者承擔了很多的社會責任,人們對物業管理高度敏感。根據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統計,2021年全國消協組織共受理消費者物業服務投訴案件8929件,2020年為5818件,同比增長53.47%?!?022中國現代居住發展指數”調查結果亦顯示,單就物業服務,53.7%的受訪者“不太滿意”,12.1%的受訪者“非常不滿意”,二者合計65.8%;22.4%的受訪者評價“一般”;9.6%的受訪者“比較滿意”,2.2%的受訪者“非常滿意”,給出正面肯定評價的受訪者合計不足兩成。其中,人們對物業最不滿意的是服務不到位(74.4%)、服務態度差(43.7%)、資金使用不透明(37.5%)和不聽取業主的意見(31.0%)。
“從現在到今年年底,您會買房嗎”——這是中國現代居住發展指數調查的保留題目,結果顯示,本年度,62.2%的受訪者直言“不會”,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4個百分點;27.3%的受訪者選擇了“觀望”,比去年同期減少了12.7個百分點;10.5%的受訪者表示會買房,比去年同期減少了1.3個百分點。
公眾購房意愿減弱,這一點在相關部門的統計數據中亦有所體現。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年1~2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為1.6億平方米,同比下降9.6%,商品房銷售額為1.5萬億元,同比下降19.3%。



選擇住所時,人們往往會列出很多標準,位列本年度“公眾選擇住房的十項標準”第一至十位的依次是:價格;地段;周邊生活服務,如超市、菜市場等;性價比;交通;周邊公共服務設施,如學校、醫院等;離工作單位遠近;戶型;物業管理;小區環境。
近期,各地房價下降的新聞層出不窮。房價真的在大跌嗎?數據最有說服力。中國房地產指數系統百城價格指數顯示,進入2022年,各地因城施策,樓市寬松政策密集出臺,一季度百城新建住宅價格累計上漲0.06%,為2016年以來同期最低水平,漲幅較2021年四季度擴大0.03個百分點。分梯隊看,2022年一季度,一線城市新建住宅價格累計上漲0.15%,較2021年四季度由跌轉漲,市場有所恢復;二線城市新建住宅價格累計上漲0.06%,3月價格環比由跌轉漲,市場初現恢復跡象;三四線城市新建住宅價格累計下跌0.11%,各月價格環比均下跌,市場繼續調整。
對于后市房價走勢,人們的預期出現較大分歧。面對“您預計今年年內本地房價會上漲還是下跌”這一問題,47.2%的受訪者認為會維持現狀,45.9%的受訪者認為“不好說”,3.5%的受訪者認為會下跌,3.4%的受訪者認為會上漲。E8DB3CFA-BE41-4642-84A2-9456FA163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