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偉偉,肖連杰,錢玲飛
(1.南京財經大學 信息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210046;2.南京大學 信息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210023;3.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210016)
自1983 年授予第一批18 人博士學位以來,我國博士學位授予人數逐年增長。 伴隨著博士人數的增長、國家政策的調整,國家資源對博士研究生培養的注入也不斷增大。 國家資源的投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獎助學金、生活補助等;二是科研基金項目的資金投入。 多數博士生在讀期間參與導師的科研項目,一定比例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來源依托國家項目。 因此,作為博士生科研產出的重要成果,博士學位論文不僅是博士生個人的知識產權,更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資源。 從總體上而言,博士學位論文相較于普通的期刊論文具有更深厚的研究基礎、更系統的知識累積和更突出的創新價值[1]。 但是由于學位論文管理制度的不盡完善,學位論文的利用出現產權不明晰、資源存貯分散、顯示度不高、利用率較低的現象,大大制約了學位論文的價值使用。 近年來學位論文的研究頗受重視,在知網中以題名“學位論文”為檢索入口檢索到近十年相關論文1 914 篇,從研究主題上來看,集中在學位論文的質量、選題,數據庫建設,知識產權,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分析等方面。 也有部分學者開始對我國學位論文在學術領域所產生的影響力和價值進行了探討。 如劉虹[2]基于通過h、g 指數對博士論文的引文數量、引文語種、攻讀學位期間發表的論文、科研成果、論文被引次數和所屬專業等內容進行了統計分析,得出不同高校博士學位論文的學術影響力。 杜志強等[3]則按照被引頻次的年限分布、培養單位分布、研究領域分布、研究方式分布4 個維度分析我國高等教育學博士學位論文引文關注度情況。 鐘鎮等[4]使用篇均引文數、中外文引文比例、普賴斯指數等6 項指標對引文分布與引文衰變進行不同學科的差異性研究。
這些研究主要依據各類指標分析博士學位論文的學術影響力程度,通過指標表征反映出結果。 本文則是從國家資源投入的角度進行深度分析。 依據《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影響力報告(2011 年版)》,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基金論文的篇均被引率比非基金論文高14.6%,即在人文社會科學中基金資助起到了積極的效應[5]。 自然科學作為國家創新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例如新材料、原子能、核物理、航空航天等國防科技領域的博士學位論文,往往涉及國家安全,是提升國家創新力的戰略性資源。 因此,本文以航空航天領域博士學位論文標注的基金為切入點,引入基金鏈的概念,研究在自然科學領域以基金為形式的國家資源的投入及變化,資源投入與成果影響力、流通利用的關系,提出以學位論文資源整合利用和基金題錄信息標注為基礎的基金學位論文質量評估監督以及基金學位論文推送機制的建議。
由于部分學位論文受到公開年限的限制(3~5 年內數據庫不公開)以及考慮到論文被引需要一定的時間積累數據,因此本文將數據采集時間定為2021 年1月1 日,樣本數據為2009—2018 年10 年期間產出的博士學位論文及其在2020 年的被引數據,能夠較為準確和完整地反映出該學科領域的現狀。
國內提供博士學位論文檢索服務的有多家單位,只有中國知網的《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對基金信息進行了抽取和標注。 因此本文以《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作為數據源,以“中圖分類號=V”進行模糊檢索,能夠較為完整和準確地反映出學位論文的影響力和基金使用情況。 另外,萬方數據的博士學位論文資源是在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提供紙本資源的基礎上電子化的,其自然科學領域博士學位論文錄入相對較全,可以作為中國知網博士學位論文資源的收錄程度參考。 本文采用了傳統的文獻計量學方法,統計博士學位論文數量、基金論文的數量、被引頻次等數據。 由于時間因素在研究中的干擾作用,因此本文采用對比分析,內容為基金論文與非基金論文在各項指標中的差異[6]。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收錄近十年來關于航空航天領域的博士學位論文2 985 篇,囊括了航空航天基礎理論研究、航空航天技術研究與探索、航空材料、航天器設計制造、宇宙航行子領域的研究成果。 圖1 展示了各年的論文數量和變化趨勢。2009 年的相關博士學位論文207 篇,2018 年484 篇,10 年總體增長了2.34 倍。 從增長趨勢上來看,2009—2011 年處于穩定階段,2012—2018 年為持續快速增長階段[7]。 學位論文數量的增長本質上與我國航空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緊密相連,學位論文的國家戰略資源地位值得重視。

圖1 2009—2018 年中國博士論文全文數據庫收錄情況
從圖2 中可以看出,近十年來航空航天領域博士研究生論文產出前10 位的單位分別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536 篇、哈爾濱工業大學482 篇、國防科學技術大學366 篇、西北工業大學303 篇、北京理工大學109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1 篇、清華大學66 篇、上海交通大學63 篇、天津大學63 篇、南京理工大學56 篇,占總數的70.85%,研究集中在原國防科工委直屬院校和軍事院校。

圖2 航空航天領域博士學位論文收錄排名
文獻的被引既反映了文獻在某段時間的利用率,同時也反映了文獻的影響力。 學位論文作為科技文獻中學術質量較高的一類文獻,它的利用率反映了我國高校、科研院所對學位論文的管理、開發和利用情況[8],而影響力則反映了我國學位論文的質量和價值。 本文從CNKI 庫中選取了2020 年航空航天學科領域所有期刊上發表的7 050 篇論文,在2009—2018年被引頻次大于1 的引文數據,如表1 所示。 通過分析這些論文的引文數據來反映學位論文相對于其他主流文獻類型的被引和利用情況。

表1 不同文獻類型被引數據比較
這7 050 篇論文共計有45 277 篇引文,其中期刊論文占81.08%,碩士學位論文占12.11%,博士學位論文占2.92%,遠低于期刊文獻的引用率。 博士學位論文作為學術質量高、創新性強的一類學術成果,比碩士學位論文的引用比例少了近10 個百分點。 較低比例的引用率反映了該學科在學術研究上對學位論文的采納和利用率較低。 進而也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國各高校和科研機構對學位論文的開發利用程度不夠,這表現在多個方面,諸如數據庫收錄的數量、學位論文的開發利用、獲取難度等。 這使得研究人員普遍對于學位論文的閱讀和引用不如其他類型文獻來得更為廣泛和簡便。 因此,需要高校和科研機構在博士學位論文的開發和利用方面投入更多的關注和支持。
鑒于科技領域的博士研究需要更多的資金支持和關注,本文統計了2009—2018 年航空航天領域博士學位論文資助的基金項目,共有801 篇受到了基金資助。 如表2 所示,資助最多的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53 篇,其次是“863”計劃116 篇,“973”計劃101 篇。從資助項目的類型可以看出航空航天領域的尖端性,以及國家資源對該領域投入的重視。

表2 航空航天領域研究生學位論文資助基金類別表
基金論文比指期刊中各類基金資助的論文占全部論文的比例。 筆者將基金論文比引入學科領域中,指的是領域中有基金投入的博士學位論文占該領域博士學位論文總數的比例。 該指標反映了國家資源對學科領域的資助程度,具體數據如表3 所示。

表3 基金論文比和篇均基金數
如表3 所示,基金論文比基本上集中在20%~30%,2018 年比例最高,達到32.23%。 從變化趨勢上來看,10 年間基金論文比變動幅度不大。 表3 中的基金論文比數據反映出我國博士學位論文中基金資助論文比例不高,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受到基金資助的學位論文研究在具體基金標注上需要更規范和完整;二是涉及我國國防科技領域的科學研究需要國家引起更多的關注和重視。
表3 中的篇均基金數集中在30%~50%,最高為2018 年52.27%,其變化趨勢處于穩步上升的階段,近兩年有較大提升。 從2000 年開始,我國已經出了3份中國航天白皮書,另外兩份是2006 年和2011 年出版。 航天白皮書[9]一方面總結前階段的成果,另一方面公布后階段的計劃,伴隨著計劃的提出,一批新的基金項目得以確立,老的基金項目逐漸結項退出,基金論文比與篇均基金數也隨之波動。 本文對2018 年的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博士學位論文進行統計,發現近一半的基金是2016 年立項的,由此可以看出國家政策和資金投入對該領域的重要影響。
為了了解不同類別基金資助對學位論文的影響,本文將803 篇基金類文獻的被引和下載數據按照基金類別進行歸類和分析。 鑒于一篇論文會由多個基金贊助,因此在統計時,本文按照相對高級別的基金進行歸類。 從表4 中看出,篇均被引和篇均下載最高的并不是資助篇數最高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而是國家專項的航空基金;同時,雖然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基金贊助篇數最低,但是篇均被引排名和篇均下載都較高。 這反映出具有學科專項和博士生專項的基金的資助對該學科領域的博士生進行科學研究以及提高研究質量更加有益。 雖然博士學位論文的引用和下載與資助的基金級別沒有必然聯系[10],但在表4中沒有列出的其他級別較低的基金贊助的論文篇均被引仍然低于如“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重要的國家級資助。 這也表示重視程度越高,資助力度越大,越有利于我國國防科技學科領域博士生的科學研究以及學術成果的產出質量和擴散程度。

表4 各基金類別的被引下載量
本文選取年均被引比例、年均篇均被引、被引速率、影響因子與下載量作為論文學術影響力評價指標,其原因如下:首先,年均被引指標能夠反映出某個領域的學位論文在一個時間窗內學術水平的影響深度;其次,被引速率和影響因子可以衡量出該學術領域的學位論文學術水平的影響速度和力度,下載量可以考察用戶對博士學位論文的學術關注程度。
本文采集了各年度在2020 年的被引數據,計算出各年的學位論文的年均被引量M/N*I(M是被引總量、N是學位論文數量、I是學位論文公開年份距今的年數),這樣可以避免各年被引量因為被引時長引起的干擾。 圖3 反映了我國近十年航空航天領域基金支持的學位論文被引比例與非基金學位論文被引比例的基本情況,也客觀反映了基金論文和非基金論文被學界和讀者及時關注和最快響應的程度。 從圖3 來看,航空航天領域的博士學位論文具有良好的被引情況,從對比的角度來看,除了2013 和2015 年,其余年份基金論文的被引情況要優于非基金論文,并且這種優勝比逐年增大。 但同時也發現在被引篇數比上,基金資助并沒有占據絕對優勢。

圖3 航空航天領域博士學位論文基金論文與非基金論文被引比例
論文篇均被引量也是反映領域內論文影響力的重要指標,論文篇均被引量越大說明該領域論文的影響力越大。 由于航空航天領域博士學位論文被引生命周期長,足夠年限之內論文依然被大量引用,篇均被引呈下降趨勢,因此將基金論文與非基金論文放在同一時間點上對比分析,排除時間干擾。 如圖4 所示,在這10 年中除了2017 年,其余9 年基金論文的篇均被引量均高于非基金論文的篇均被引量。 2011年、2014 年以及2018 年的基金論文篇均被引分別是非基金篇均被引的1.38,1.4 以及1.7 倍,反映了在航空航天領域,基金支持的學位論文其影響力普遍高于非基金支持學位論文。 篇均被引量反映的是論文的學術影響力,即領域前期研究成果對后期研究的助益能力。 因此,合理的基金投入應把握該領域的前瞻性課題,引領領域的發展,才能形成更有效的基金資助效應。

圖4 篇均被引情況
被引比例的對比分析能夠較好地反映出基金贊助的博士學位論文被引用的概率。 由于學位論文入庫的時滯,通常當年的學位論文要到第二年才能入庫。因此,本文的數據指標沒有使用即年指數來描述學位論文被引的速度和質量。 本文將當年學位論文在當年以及其后1 年被引用數據與當年提交的學位論文總數進行對比研究,來反映我國學術領域對學位論文的關注程度和反應速度,揭示學位論文的擴散能力。
被引速率反映的是當年博士學位論文在當年及其后1 年被引篇數與當年入庫的博士論文數的比值,反映了論文的被引速度;影響因子則是當年博士學位論文在當年及其后1 年被引次數與當年入庫的博士論文數的比值,反映了該學科領域博士論文的即時影響力。 從表5 中可以看出,在近十年中,基金支持的博士學位論文與非基金支持論文相比在被引速度和影響因子的平均值上占據一定的優勢。 雖然部分年份基金論文略低于非基金論文,但總體上有80%的比例高于非基金論文。 通過計算10 年的平均值,基金論文的被引速率和1 年影響因子分別為0.35 和0.65,高出非基金論文13%和16%。

表5 被引速率與影響因子
本文在《中國博碩士論文庫》中檢索了2009—2018 年21 054 篇博碩士學位論文,按照下載率降序排列,采集了前500 篇論文,下載率均在1 900 次以上。 其中,193 篇為碩士論文,而307 篇為博士學位論文。 這表明,科研人員更多地傾向于閱讀博士論文,博士研究生在自己的學科領域能夠提出獨創性的見解和有價值的科研成果。 因而,較之學士論文、碩士論文,博士論文具有更高的學術價值,對學科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這500 篇論文中,下載數量居前列的有:南京航空航天大學125 篇、哈爾濱工業大學79 篇、國防科學技術大學57 篇。
表6 則是將近十年航空航天領域中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贊助的博士學位論文與非基金贊助論文做了下載率的對比。 可以看出,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贊助的博士學位論文下載篇均次數明顯高于非基金贊助論文,而非基金贊助的學位論文沒有達到下載篇均次數的均值水平。 也可以反映出在我國國防科技領域的研究中,特別是層次較高的博士研究中,國家資金的贊助和扶持更加有利于研究的開展,保證了研究成果的質量,增加了博士學位論文的利用率和開放程度。

表6 基金資助對下載率的影響
所謂論文基金鏈(Fund Link),即論文標注的基金項目與引證文獻標注的基金項目所組成的鏈接關系。 以一篇論文作為節點文獻,該論文標注的基金為節點基金,引證該論文的文獻標注的基金為下游基金。 本文所探討的基金鏈限定為節點基金和下游基金的鏈接關系。 論文的基金鏈存在4 種情況,分別是:A 節點文獻有基金標注,節點文獻的引證文獻無基金標注;B 節點文獻無基金標注,節點文獻的引證文獻有基金標注;C 節點文獻無基金標注,節點文獻的引證文獻無基金標注;D 節點文獻有基金標注,節點文獻的引證文獻有基金標注。 如下所示:
A 節點基金x→節點文獻P
B 節點文獻P→下游基金y
C 節點文獻P
D 節點基金x→節點文獻P→下游基金y
設定在某個特定領域的論文集合中,A,B,C,D 4種情況對應的比例分別為:FL-A,FL-B,FL-C 和FLD。 假設基金資助與論文質量成正相關的話,那么FL-D 的數值越大,說明該領域在基金鏈的層面越理想。 因為,該領域的論文受基金資助的比例高,論文的質量較高,該領域的引證文獻也受基金資助,說明基金投入論文的成果回到了基金中去,助益了新的基金投入的研究,促進了資源的流通。 同時,存在下游基金y的節點文獻一定存在引證文獻,那么FL-D 的值越大,也說明該領域論文被引率高,論文影響力大。將基金鏈的概念引入博士學位論文的分析當中,可以更加深入地考察基金投入對論文的影響,探索更合理的國家資源投入形式和成果推送機制。
學位論文基金鏈的分布結構反映資源在學位論文中的分布結構,有FL-A,FL-B,FL-C 和FL-D 4 種情況,理論上FL-D 的值越大說明論文影響力越大,基金投入效益越高,資金流通的連續性越好。 圖5 展示了近十年航空航天領域博士學位論文基金鏈總體分布結構。

圖5 航空航天領域博士學位論文10 年基金鏈總體結構分布
如圖5 所示,10 年來航空航天領域博士學位論文中有基金投入的論文沒有被基金論文引用的占11. 2%,沒有基金投入的論文被基金論文引用的占32. 5%,沒有基金投入也沒有被基金論文引用的占39. 9%,有基金投入的論文也被基金論文引用的占16. 4%。 從圖5 中的數據可以得出,基金投入的論文中有59. 42%的論文會再次被基金論文引用,沒有基金投入的論文中有44. 89%的論文會再次被基金論文引用,說明基金投入的論文會更容易被基金論文引用。
本文以中國知網的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為數據源,研究近十年航空航天領域博士學位論文的基金資助情況。 該領域的主要資助基金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計劃以及相關國防科技基礎研究基金,基金論文的比例受國家政策影響明顯,航天白皮書起到重要的牽引作用。 基金論文相較于非基金論文更容易被引用。 基于以上結論,對我國博士學位論文的基金資助以及后續管理提出以下建議。
科研基金資助是國家資源使用的重要形式,為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推動了科研的前沿性、創新性和持續性。 構建統一完整的資源庫,完善基金題錄信息標注與顯示,是推動基金資助成果評估和監督、促進資源連續流通的基礎。 一方面,現階段我國形成國家法定學位論文收藏單位、相關科研單位收藏系統、高校學位論文收藏服務系統和商業學位論文服務系統多個系統的學位論文管理體系[11]。 學位論文服務平臺眾多,但是收藏和數字化的完整性不夠,各家沒有統一的元數據標準,各自優勢得不到互補,資源利用率和服務水平難以提高。 因此,從國家層面制定統一的學位論文收割、存貯、數字化和服務標準,系統地進行資源整合,依托現有平臺建設高校統一的資源庫,應當納入國家創新戰略計劃和工作中。 另一方面,國內現有幾家學位論文服務機構只有中國知網對基金進行了抽取和標注,但是標注的題錄信息過于簡單,只有基金類別。 由于學位論文的基金標注不涉及績效評價,因此詳細標注學位論文資助基金具有科學性。 學位論文的創作者,應當遵照統一的標注規范對學位論文資助基金進行標注;學位論文服務機構應當詳細抽取和標注基金題錄信息,增設數據庫檢索入口。 建議采用“基金類別-基金名稱-子項目名稱-項目號-立項時間-負責人-項目經費”的標注格式,以此擴大基金資助的顯示度,利于檢索和監督。
理論上,基金資助的科研項目相較于沒有基金資助的科研項目成果質量更好,影響力更大。 總體上來看,航空航天領域的博士學位論文,基金資助產生了更良好的效益,但是不顯著,因此有必要提高該領域的基金論文影響力。 提高基金論文影響力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建立健全基金項目論文質量評估和監督機制。 在學位論文數據庫基金項目題錄標注清晰的基礎上,各基金委員會以及國家科研管理部門,應當建立對基金論文影響力的評估機制,實時公布評估報告,以此評估國家資源投入的效益,合理分配國家資源,使之起到合理引領學術發展的作用。
科研必須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對前人的科研成果把握得越深入,越能夠事半功倍,促進科研效益。 新的科研基金資助的科研項目的選題、研究和成果都應當基于且高于有相關性的已有科研項目,這是學術界的共識。 因此,推動基金學位論文推送機制的形成有利于解決找前人研究難的問題。 筆者建議,一方面,學位論文服務的數據庫對同類別的基金項目成果進行更細致地標注、分類和整合,便于基金項目參與者檢索;另一方面,在基金申請和可行性論證報告中,應當開辟專門的章節綜述已有相關性基金項目的研究及成果,使這一工作常態化。 基金資助的科研成果,再被新的基金資助的科研工作使用,符合“讓學術回到學術中”的原則,促進了學術研究的連續性,有利于國家資源的流通。
因此,國家需要在加大國防科技領域的基金資助力度的同時,通過構建統一完整的基金資源庫,建立基金學位論文質量評估和監督機制,促進資源流通,來推動基金學位論文推送和利用機制建設,促進知識共享,使得更加有利于我國國防科技領域學位論文的充分利用和學位論文水平的提高,實現學位論文利用與水平提高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