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鄭雪芹
近日,美國總統拜登提議把電池材料上升到國家安全,動用《國防生產法》鼓勵其生產,此舉受到廣泛關注。汽車大國已經意識到,只有控制關鍵原材料以及擁有制造和加工技術,才能在未來的汽車和儲能行業中保持工業力量的平衡。
據路透社報道,近日,美國總統拜登呼吁通過冷戰時期的“國防生產法案”,授權美國聯邦政府支持生產和加工用于電動汽車(EV)和固定式電池儲能系統(BES)電池的礦物和材料。

根據這項法案,企業有望獲得政府資金,為開采鋰、鎳和其他電動汽車電池所需金屬的新項目進行可行性研究,或提高現有設施的生產效率。此舉還可能有助于電池材料的回收。除電動汽車電池外,相關法案還將適用于大容量電池。
《國防生產法》(Defense Production Act,DPA)是1950年美國因朝鮮戰爭而頒布的美國聯邦法律,是冷戰時期廣泛的民間防御和戰爭動員的一部分。它的主要內容在于建立物資和設施的優先級和分配制度,為擴大生產能力和供應提供財政援助,加強對信貸控制的法令,并通過這些措施促進國家安全和其他目的所需的商品和服務的生產。
自1950年以來,該法已經重新批準超過50次,由于定期修訂而仍然有效。最近只使用過兩次,一次是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為應對新冠疫情,利用《國防生產法》命令通用汽車生產呼吸機、3M公司生產N95口罩,并阻止醫院所需個人防護設備的出口。另一次是拜登用它來加速新冠疫苗的測試與生產。
這次拜登再次啟用此法,并把電池材料的生產上升到國家安全和國防高度,其直接原因是實現拜登政府的長期氣候目標,即在十年內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并在2035年前實現清潔電網。更深層的原因是隨著汽車制造商加速電氣化進程,全球供應鏈正在經歷氣候、疫情和戰爭所引發的無休止混亂,電池礦物材料價格大幅上漲。而導火索則是俄烏戰爭引發更大的擔憂。為了確保金屬和關鍵礦產的供應鏈安全已成為美國政府清潔能源倡導者的首要任務。
一旦拜登援引《國防生產法》以促進電動汽車所需電池中使用的礦物的國內生產,將為美國扶植和培養自己電動汽車供應鏈提供有意義的財政激勵,加速擺脫燃油車帶來的負面效應,并對整個產業鏈產生影響和沖擊。
隨著產業轉型的升溫,一些國家的政府已采取了保障供應鏈的行動。除美國外,歐盟也已未雨綢繆,采取在亞洲之外建立電池供應鏈等行動防患于未然,并不斷更新政策法規,以期實現對電池原材料更多的掌控。
早在2020年9月,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就宣布,將鋰添加到對確保歐洲供應至關重要的原材料清單中。同月,歐盟委員會發布了《關鍵原材料行動計劃》和《2030年到2050年關鍵原材料的前瞻性研究》報告,以及當年更新的2020年材料清單。該清單每三年更新一次,并確定歐盟委員會認為在經濟上最重要且具有很高供應風險的原材料。
歐盟委員會的報告文件強調了電池原材料的重要性。盡管鈷已經列入關鍵原材料名單,并且當年添加了鋰,但歐盟委員會仍表示,鑒于金屬鎳在電池生產中的重要性,還需要密切監測鎳的產量。而用于液流電池以及鋼鐵生產中的釩也列入2020年的清單中。
倡導在歐洲大陸建立電池供應鏈制造能力的歐盟委員會副主席 Maro? ?ef?ovi?表示:“穩定和可持續的原材料供應鏈是恢復經濟的先決條件。例如,就電動汽車電池和儲能系統而言,到2030年,歐洲的鋰需求量將會增加18倍,到2050年,鋰需求量將增加60倍。正如我們的報告所提到的那樣,我們不能讓目前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取代對關鍵原材料的依賴。冠狀病毒疫情對我們的戰略價值鏈帶來了不利影響,并使這一點放大了。”
最近,歐盟委員會正計劃制定更嚴格的電池綠色標準,并于2022年3月17日通過了《新電池法》的“總體思路”(General approach)。該法規詳細說明了電池的新標準,旨在減少生產或進口到歐洲的電池的總體碳和材料足跡,包括“電池護照之類的東西,可以確保輕松獲取電池的關鍵參數及其來源的信息”,包括制造過程中的原材料。該法規一個突出特點是其要求涵蓋了電池整個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從電池原材料的生產加工,到電池產品的使用過程,再到退役及報廢電池的回收利用。
歐盟的《新電池法》對電池產業的影響是巨大的,按照對電池的碳足跡披露趨勢,將來可能影響到整個產業鏈甚至是更多戰略性產業。
為了保障能源轉型,全球各國政府必須確保太陽能和儲能開發商可以獲得充足的原材料供應。國際能源署(IEA)的一份新報告指出,全球凈零排放目標與鋰、銅和鈷等重要礦物供應的“不匹配情況迫在眉睫”,這些礦物是電力系統開發中使用的關鍵部件和技術所需的。

報告表示,向清潔發電的過渡會“推動對這些礦物的需求大幅增長”。基于當前政府的可再生能源開發政策,IEA報告研究了不同情境下的發展,與《巴黎協定》保持一致的容量增長情況(可持續發展情境,簡稱SDS)以及2050年實現全球凈零排放的目標。
報告預測,如果電池儲能按照SDS情境增長,那么至2040年,全球對鋰的需求或會增加4000%,石墨和鎳需求量也會出現類似高峰。而取決于未來數年電池化學和氣候政策的發展情況,鈷需求量或會比當前水平高出6-30倍。
IEA呼吁各國政府制定長期排放目標,支持回收更多原材料以緩解供應緊張情況,促進全球礦業集團和制造商之間的更多合作。
為了確保全球能源轉型中的礦產安全,報告提出了六條重要建議,包括:充分投資多樣化供應鏈;進一步研究減少所需礦物量的新技術,或利用需求較低的現有新礦物;擴大原材料回收利用的規模;定期對現有供應鏈進行壓力測試和評估,以了解其恢復能力;制定更高的工作環境標準,降低采礦業自身排放量;建立“生產商之間對話和政策協調的總體性國際框架”,這有助于國際利益相關方分享數據和專業知識,彌補供應鏈內部的認知差距或解決潛在問題。
對于伴隨綠色能源轉型而來的地緣政治風險,國際能源署曾在2021年5月發出嚴厲警告,敦促西方國家儲備鈷和鋰等關鍵電池金屬。國際能源署稱,如果不進一步提高關鍵金屬的產量,其價格將長期持續飆漲,屆時將拖累電動汽車、太陽能、風電等行業發展,從而無法支撐全球能源轉型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