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坤 沈春鵬
摘要:中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體現出鮮明的風景意識。風景的“意義之網”構成中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獨特的文化景觀。作為共同體的風景是中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話語表達的主要組成部分。文章從中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概念出發,探討中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中作為共同體的風景所呈現的意義空間,闡釋中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創作的多樣性與復雜性,歸納中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創作規律。
關鍵詞:少數民族題材電影 風景話語 文化景觀 意義空間
一、引言
電影從現實生活中凸顯出來,內部的畫面、音樂、光線、色彩、節奏、構圖等各種藝術元素組成各種關系,成為自足的影視作品。電影銀幕是電影劇本的創造性條件,電影劇本的意義從銀幕開始。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自然景觀的出現對于觀看者來說,無論是從心理上還是從文化上都能產生一定的意義。風景是人類社會對大自然的經驗和想象,是傳播人類思想的重要手段。中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上具有獨特的價值和意義。翻開中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歷史長卷,《內蒙古人民的勝利》《山間鈴響馬幫來》《五朵金花》《阿詩瑪》《相約在鳳尾竹下》《嘎達梅林》《買買提的2008》等一部部經典電影從人們的歷史記憶中緩緩打開。這些電影中的風景敘事形成獨特的文化景觀。電影中的風景是建構影視作品美學意義的主要元素,也是影視作品意象表達的重要載體。黃河、長江、山脈、草原、高原、沙漠、森林、丘陵、戈壁等自然風景意象構成中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凝聚力量、激發情感、建構認同的重要載體。
二、中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概念的界定
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在北京琉璃廠土地祠的豐泰照相館誕生,至今中國電影已經走過百余年的歷程。回首百年歲月,一部部經典作品伴著社會主義事業前進的步伐,在中國歷史上留下光輝的印跡。中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上占據著獨特而又重要的位置。1940年,導演應云衛根據作家陽翰笙撰寫的文學劇本《塞上風云》拍攝成黑白故事片《塞上風云》。影片《塞上風云》主要講述了內蒙古地區各族人民團結一致、英勇抗日的歷史故事。由于這部電影拍攝時期相對較早,因而成為中國最早的一部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目前,國內學界對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概念的界定還沒有達成一致意見。學者王志敏提出“三個原則”,即文化原則、作者原則和題材原則。學者饒曙光提出“作者論”“題材論”和“演員論”。在本文中,我們對中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概念界定為:“能夠表現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景觀世界(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能夠傳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能夠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能夠傳播中華民族文化精髓的電影都屬于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范疇。”
中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銀幕畫面,不僅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精彩呈現,更是文藝創作者對本民族歷史記憶和文化經驗的現實觀照。翻開中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歷史長卷,《內蒙古人民的勝利》(1951)、《五朵金花》(1959)、《冰山上的來客》(1963)、《阿詩瑪》(1964)、《祖國啊,母親》(1977)、《孟根花》(1978)、《孔雀飛來阿佤山》(1978)、《孔雀公主》(1982)、《相約在鳳尾竹下》(1984)、《火焰山來的鼓手》(1991)、《東歸英雄傳》(1993)、《黑駿馬》(1995)、《獵場札撒》(1999)、《嘎達梅林》(2001)、《靜靜的嘛呢石》(2006)、《西藏往事》(2011)、《阿佤兄弟》(2018)、《奔騰的托什干河》(2019)、《氣球》(2020)、《歌聲的翅膀》(2021)等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深深鐫刻在我們的記憶之中。這些影片呈現出少數民族地區美麗的自然風景,描繪了少數民族地區人民幸福的生活畫卷,建構出少數民族地區獨特的景觀世界。
英國著名學者西蒙·沙瑪曾提出:“風景首先是文化,其次才是自然:它是投射于水、木、石之上的想象建構。”a也就是說,風景能夠透過大自然的物質元素投射到人的內心世界,形成時代變遷、社會發展、民族風俗與日常生活的生動寫照。法國著名思想家馬丁·列斐伏爾在《風景與電影》一書中也曾指出,風景的誕生應該被理解為觀看之道的誕生、凝視的誕生。也就是說,風景作為一種“被凝視的方式”,不僅是自然景觀的呈現,更是隱喻人類思想內核的“附著體”。當自然界中的山、水、林、田、路、沙漠、丘陵、戈壁等物質元素“透過”攝像機被“裝置”到銀幕上之時,風景的含義便發生變化,變成了一種審美意蘊。當自然風景成為凝視對象、成為視聽文本之時,這些自然元素常常和精神世界、社會歷史、民族記憶、身份建構等意識形態勾連在一起。“與社會歷史的其他產物一樣,中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也是一種社會歷史的有形產物。這一份藝術視覺化的精神產物本身也擁有一個自己孕育誕生發展成熟的歷史過程。一個社會的歷史生成形態,當然會對生養在這塊土地上的民族電影加以直接或間接影響。”b生活是電影創作的源泉,故事又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我們也可以把電影理解為一個擁有自身“生命”的活物。于是“有生命的影像”在表達自己的“生命”之時,常常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呈現日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從而讓觀眾在“聽故事”的過程中感悟情感、思考、夢境、回憶等各種生命現象。“風景”一直是中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敘事話語生成的審美要義。所以,“風景”亦像生活本身一樣,是一種存在。風景與高速公路上奔馳的汽車、天空中飛行的飛機、大海中航行的輪船等一樣有異曲同工之妙——它是一種運輸人類思想和社會文明的重要手段。
三、作為共同體的風景
空鏡頭是電影語言的重要表達手段。在影視作品中,作為自然風景的空間景觀能夠釋放一股吸引觀影者的強大能量,進而通過“空鏡頭”來連接人物的情感世界。于是,人類的情感在一個與之相應的自然景觀衍生出的空鏡頭之中得以呈現。這次呈現往往植根于社會權力關系的運作之中。美國學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體》中曾提出:“民族是一個想象出來的政治意義上的共同體,即它不是許多客觀社會現實的集合,而是一種被想象的創造物。”c可以說,民族是一個被建構的、想象的共同體。中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在呈現少數民族文化和少數民族生活以及對少數民族文化進行反思的過程也是一個被建構的過程。森林、草原、牧場、湖泊、戈壁、丘陵、高原等自然景觀構成了中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自然景觀。美國學者溫迪·J.達比曾說:“通過追溯風景(作為將文化物質化的一個用語)的文學和藝術的根源,在探析關于民族的美學意義的話語。”d共同體的建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劇,新的世界秩序正在形成,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文化都將面臨新的挑戰和新的機遇。回顧中國電影的發展歷程,從追求高度風格化的第五代,到秉承現實主義創作風格的第六代,都不同程度地傳達了文化身份認同的危機和焦慮。“事實上,全球化時代的民族認同是通過與‘自我’相對的‘他者’而塑造出來的。”e所以,中國的電影不僅要關注世界電影的發展趨勢,更要注重對本土特色的提煉與升華。于是,在中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創作中,山脈、草原、高原、沙漠、黃河、長江、水等風景意象成為凝聚情感、建構國家認同的獨特元素。
風景是人類社會對大自然的經驗和想象,其背后是一種意象、一種心靈、一種情感。從接受美學角度來分析,中國少數民族的文化傳統、生活風俗以及語言系統只有在本民族內部才能獲得認同感,如果要取得其他民族的認同,需要借助一種特殊的敘事方式。電影是一種敘事藝術,豐富的敘事技巧是一部電影作品成功的基礎。實際上,敘事是一種雙方交流的過程,電影中的一次敘事的影像呈現,不僅需要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還需要一個講述者和傾聽者。有的時候,電影中的風景也是承載敘事的主要元素。風光秀麗的自然風景、旖旎壯觀的湖光山色和斑斕多彩的民俗文化為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創作提供了天然條件。電影導演通過“風景敘事”讓觀眾領悟到“風景”背后的生活實踐、歷史記憶、人文意識、共同情感等深層的文化內涵。人是文化生產和創作的主體,文化是人類社會的生活方式和符號系統。中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創作必須秉承書寫本民族的“心靈空間”,回歸到人的主體性。只有打動人的內心世界,才能感化于人。1950年拍攝的影片《內蒙古人民的勝利》,是新中國成立以后的第一部少數民族題材電影。該部電影主要講述了生活在邊疆的內蒙古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獲得解放的歷史故事。該部影片對于中國共產黨在民族地區宣傳黨的政策發揮著不可代替的作用。影片中出現內蒙古大草原特有自然風光與和諧生活的日常畫面,為實現各民族團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語言學角度來考察,“所指”指的是同一個詞語在接收者的心中所喚起的意義。蒙古族有這樣一句諺語:“雄鷹飛得再高,駿馬跑得再遠,也不會忘記落地生根的大草原。”草原是人類社會生存、活動的舞臺之一。北朝民歌《敕勒歌》中也曾這樣描繪過大草原:“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民歌描繪出北方草原遼闊富饒的自然風光,抒寫出草原人民熱愛美麗家鄉的豪情壯志。影片《內蒙古人民的勝利》中的自然風景——草原成為建構民族認同的首選媒介。音樂也是構成電影語言的主要形式,在中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中,有時優美的民族音樂也能起到烘托主題的作用。“南方飛來的小鴻雁呀,不落長江不呀不起飛。要說起義的嘎達梅林,是為蒙古人民的土地......”影片中的主題曲頗具象征意義。牧民圍坐在遼闊的草原一起吟唱《嘎達梅林》,折射出一種民族精神的凝聚,這種凝聚力不斷為中華文明輸入新鮮的血液和具有營養價值的鈣質。
英國著名學者特瑞·伊格爾頓說:“文化所做的就是,從我們宗派主義政治自我中蒸餾出我們共同的人性,從理性中贖回精神,從永恒中獲取暫時性,從多樣性中采集一致性。文化是一種在我們每個人身上起作用的普遍主體性。”f也就是說,文化不僅是人類賴以生活的一切,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人類為之生活的一切。影片《山間鈴響馬幫來》(1954)講述了人民政府的馬幫為少數民族運送急需物資的故事。電影中音樂的介入,是對自然景觀的有力補充。“太陽升起,白云散開,山間鈴響馬幫來......”這是影片的主題曲。太陽、白云等自然風景暗示著云南少數民族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藝術寓意來說,電影中那層疊的青山,廣袤的原始森林,一望無際的梯田,以及亞熱帶的芭蕉林,秋收季節中絢麗多彩的哈尼族、苗族,市場上擠滿了各族人民,人們在滿意地選購自己需要的物品。街棚里到處洋溢著各族人民團結、幸福的歡樂。”g太陽、白云、青山、森林、梯田、芭蕉林等風景作為“文化權力的工具”,不僅表現出民族團結、國家進步的政治寓意,而且建構了對國家的認同。影片《冰山上的來客》(1963)講述了邊疆戰士與特務、敵軍斗智斗勇,最后取得勝利的故事。“影片一開始,就展示出在一望無際的高原上,一群人馬伴著輕快的旋律緩緩地行走,配樂從開始的獨聲轉到男女和聲,音樂活潑輕快,美景與歌曲完美結合,鏡頭里水晶般的冰山與野馬似的雪水河,好像這一切是看到景色即興的演唱一樣,讓人身臨其境。”h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電影中的音樂在拓展敘事空間的過程中,也直接參與了電影主題敘事。
“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唉......紅得好像燃燒的火,它象征著純潔的友誼和愛情......”影片中動聽的旋律與冰山下的自然景觀形成共振,使得整部影片充滿人文氣息。風景是文化的自然映射,是通過白云、天空和沙灘表達出的人類想象力。朵朵純潔的白云、遼闊浩瀚的天邊、一望無際的戈壁沙灘等風景勾勒出一幅新疆各族人民“優美的田園”風景畫,映射出新疆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畫面。
四、結語
電影中所呈現的風景意象是大自然背后所映射出的文化隱喻。“人類既是他的環境的創造物,又是他的環境的塑造者,環境給予人以維持生存的東西,并給他提供了在智力、道德、社會和精神等方面活動發展的機會。”i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之間是和諧共處的關系。著名電影評論家、美學家鐘惦棐曾提出:“在電影美學體系的構建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電影與觀眾的關系問題,因為電影須臾不能脫離觀眾。”j營造共同體的風景是中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話語表達的主要形式。觀眾在欣賞中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所建構的“風景景觀”之時,感受到的不僅是風景,更是風景背后的“意義之網”,這正是中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要旨所在。
a〔英〕西蒙·沙瑪:《風景與記憶》,胡淑陳、馮樨譯,譯林出版社2013年版,第67頁。
b烏爾沁:《中國少數民族電影文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第104頁。
c〔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增訂版)》,吳叡人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頁。
d〔美〕溫迪·J.達比:《風景與認同》,張箭飛、趙紅英譯,譯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3頁。
e孫燕:《跨國想象與民族認同: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影視文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10頁。
f〔英〕特瑞·伊格爾頓:《文化的觀念》,方杰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6頁。
g郭鵬群:《中國電影中的云南形象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4頁。
h王敏:《新中國少數民族電影筑夢之旅·新疆卷》,安徽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43頁。
i曹建明:《國際公約與慣例》,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74頁。
j鐘惦棐:《電影美學:1982》,中國文藝聯合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348頁。
基金項目:2021年度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蒙古族題材電影的話語變遷與社會功能研究”(編號:NJSY21168);2021年度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和諧的家園:生態美學視域下新世紀以來草原小說的文化價值與審美取向研究”(編號:NJSY21195);2021年度內蒙古自治區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黃河幾字彎文化與傳播創新研究基地”階段性成果
作者:張瑞坤,文學碩士,河套學院漢語文學系講師,研究方向:文藝與文化傳播;沈春鵬,文學碩士,河套學院漢語文學系講師,研究方向:文藝學。
編輯:趙斌E-mail: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