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細節展現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是《馮諼客孟嘗君》在寫人藝術上的一個突出特點。本文主要從動作和表情的細節描寫入手,結合故事情節細致分析了馮諼和孟嘗君及其“左右”的心理狀態和心理變化,蠡測了《馮諼客孟嘗君》在人物塑造上的深度。通過細節藝術的巧妙運用,《馮諼客孟嘗君》達到了言簡義豐的效果。《馮諼客孟嘗君》中的人物有兩種關系:仁義之交和勢利之交。在故事進展中,兩種人物關系在危難之時受到了檢驗,形成鮮明對比,彰顯出仁愛和仁義的巨大力量和價值。對于道德和價值,作者未發一句議論,只在看似平靜的敘述中就彰顯出鮮明的價值取向,達到了相當的思想高度。
關鍵詞:《馮諼客孟嘗君》 細節藝術 價值取向
《戰國策》不僅具有珍貴的史學價值,而且蘊藏著豐富的藝術財富和思想價值。《馮諼客孟嘗君》是其中的經典名篇,在人物塑造上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在價值取向上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一、以微見深,言簡義豐——《馮諼客孟嘗君》的細節藝術
(一)馮諼
馮諼的處境是“三無”:無財、無好、無能。他唯一擁有和珍視的物件就是一把寶劍。為了向孟嘗君索要待遇,馮諼三次彈劍而歌。當孟嘗君兩次滿足了他的要求之后,馮諼“揭其劍,過其友”。這些關于寶劍的細節,在文字表面之下蘊藏著豐富的含義。
馮諼用寶劍彰顯自己的身份,同時也反映出他深層的內心世界。寶劍是身份的象征,有劍就不“賤”。《說文》中有這樣的記述:“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大夫四十而冠,帶劍......”這說明寶劍和身份是緊密關聯的,官方制定了明確、嚴格的佩劍制度。普通的農民和手工業者忙于生計,因而不方便佩劍,也沒必要佩劍。《禮記》中也有如此記載:“劍身長五其莖長,重九鋝,謂之上制,上士服之......謂之下制,下士服之。”這些規定將寶劍的長度和重量與人物的身份地位進行了準確、嚴格的匹配。馮諼雖然“貧乏不能自存”,但他始終佩劍隨身,這一細節顯示出馮諼對自己有較高的身份認同,流露出內心的自愛、自信和自尊。
得到了期望的待遇,“于是馮諼不復歌”,這個看似貪得而厚顏的窮小子似乎該沉寂了。然而,當孟嘗君正愁找不到收債人選時,馮諼用一連串的行動迅速完成了收債任務,這些動作細節顯示出其異常的果斷和干練。他一看到征招收債人員的告示就立刻“署(簽名)”,一旦簽名就要負責到底,但他毫無猶豫、畏難之色,足見早已胸有成竹。然后他帶著債券“驅而之薛”,這個“驅”字是駕車疾馳的意思,這表明馮諼動作迅速,一刻也不想耽誤,說明他把“市義”當作非常緊急的事情,表現出向孟嘗君報恩的急切心情和赤誠之心。接著便“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券遍合,起,矯命,以債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這一短句中連用了“召”“合”“起”“矯命”“賜”“燒”等一連串動詞,它們描述了馮諼在薛地的連續、麻利的行動,說明他非常果決、迅速地執行了自己的預定計劃。再接著,他“長驅到齊,晨而求見”,“長驅”表明他一路馬不停蹄,“晨而求見”證明他趕的是夜路。馮諼以疾風閃電的速度返回齊都復命,難怪從睡夢中被叫醒的孟嘗君會“怪其疾”。收債過程表明,馮諼對此事已經醞釀了很久,他是一個深謀遠慮的人。
綜上所述,《馮諼客孟嘗君》用“署”“驅”“召”“合”“起”“矯命”“賜”“燒”“長驅”“晨而求見”等一系列動作細節寫出了馮諼果斷干練的工作效率,同時表現出他深謀遠慮的智慧以及對孟嘗君的感恩和忠誠。
(二)孟嘗君
作為戰國四公子中的佼佼者,孟嘗君善于納士養士的胸襟和氣度可謂無人比肩。當馮諼以“三無”的面貌出現在孟嘗君面前時,孟嘗君的反應是“笑而受之”。這一“笑”的內涵異常豐富,是對這一特殊門客的好奇之笑,是面對一個無財無能者時的自我優越之笑,是對一個厚顏求生者的輕視之笑,抑或是對馮諼滑稽外貌的視覺之笑。“貧乏不能自存”的馮諼,當時一定是衣衫襤褸、蓬頭垢面的,腰間卻佩戴一把象征士人身份的寶劍。總之,這一“笑”證明馮諼在孟嘗君心里是卑微和滑稽的,甚至是厚顏無恥的。當馮諼應征要去收債時,孟嘗君的反應是“怪之”。這一“怪”說明了三個問題:1.馮諼被遺忘。孟嘗君早就忘記了馮諼,所以他緊接著就問:“此誰也?”即便部下介紹時也只說“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這說明所有的人都沒有記住馮諼的姓名,足見馮諼在孟府中極其微不足道。2.面對收債這么棘手的事,出榜之后馬上就有人應征,孟嘗君自然會感到奇怪,同時也從反面證明了往年招人之難。3.之前孟嘗君完全低估了馮諼的才干,真以為他是個一無是處的人。
孟嘗君緊接著就“笑曰”并“見之”。這一“笑”是解決了收債人選的開懷之笑,也是為當初沒有拒絕馮諼的慶幸之笑。“見之”的目的,一則是道歉,更重要的是安排收債事宜。
當馮諼收債返回時,孟嘗君的反應是“怪其疾”,這說明,在孟嘗君的往年經驗中,收債是十分艱難和耗時的,這一“怪”字也包含了驚疑的成分。當孟嘗君得知賜債于民的事實時,面部表情是“不悅”。孟嘗君一年的收入付之一炬,孟氏一大家子和幾千門客的生活問題都壓在了孟嘗君心上,他的胸襟和氣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孟嘗君不愧為戰國四公子之首,盡管“不悅”,還是沒有對馮諼做出任何處罰。
當孟嘗君因受齊王猜忌而被趕回薛地時,他受到了薛地老百姓的熱烈歡迎。此時他才對“賜債市義”的含義恍然大悟,所以才做出了“顧謂馮諼”的反應。這一“顧謂”包含了醒悟、歉意、親切、感激、欣慰......可謂百感交集。
從以上分析我們看出,文章用“笑而受”“怪”“笑”“見”“怪其疾”“不悅”“顧謂”等表情和動作的細節,描摹出孟嘗君對馮諼態度的心理變化軌跡。
(三)孟嘗君的“左右”
在眾人眼中,馮諼的形象是很糟糕的。孟嘗君的“左右”對馮諼的態度是通過一系列動作和表情的細節表現出來的。當孟嘗君接受了“三無”的馮諼時,這些部下認為孟嘗君對馮諼的態度是“賤之”,所以他們就理所當然地“賤”視和“賤”待馮諼,其中最惡劣的行為就是“食以草具”——直接把馮諼當作牲畜喂養了。當馮諼索要魚餐時,他們的反應是“告”。他們把這消息報告給孟嘗君的動機,恐怕是要趕走馮諼,因為他們認為馮諼是尸位素餐的廢人。當吃魚餐的要求被滿足后,馮諼又索要配車。“左右”這次的反應除了“告”還有“笑”。這一“笑”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嘲笑馮諼無功索祿,沒有自知之明;嘲笑馮諼不知進退、得寸進尺,只會自取其辱;嘲笑馮諼無禮無恥......這一“笑”證明:在這些人眼中,馮諼不僅是無能的,還是無德的。當馮諼索要養家費時,他們的態度就變成了“惡”:馮諼是無財、無能、無德、無禮、無恥的寄生蟲,是一個貪得無厭、毫無底線的廢物,其人品令人不齒。
總之,文章用“賤”“食”“告”“笑”“惡”五個細節,活畫出眾人對馮諼的蔑視和厭棄心理。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細節則是心靈的投射。課文通過人物表情和動作的細節,摹寫出他們豐富而細膩、復雜且變化的內心世界,收到了以微見深、言簡意賅的藝術效果。
二、仁義可恃,勢利難久——《馮諼客孟嘗君》的價值取向
(一)容人之仁
《馮諼客孟嘗君》的故事體現出明顯的思想價值取向。
在托人向孟嘗君求職時,馮諼的經濟處境是“貧乏不能自存”,所以“愿寄食門下”,說白了就是窮困得活不下去了,來“孟財主家”討口飯吃。從孟嘗君的角度來說,當然是希望養一個有用的人,所以孟嘗君還是接連問了兩個問題:“客何好?”“客何能?”但得到的答復是:客既無好又無能。即便如此,孟嘗君還是收留了馮諼。
但是,孟嘗君接受馮諼時的表情和態度是“笑而受之”,這一個“笑”字有豐富的含義(詳參前文所述),這表明孟嘗君并不看好馮諼,甚至慢待馮諼。這從后文“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和“此誰也”兩處可以得到印證:孟嘗君給馮諼的食物低人一等,后來竟連他這個人也忘記了。而孟嘗君對其他的門客絕對不是如此。《史記·孟嘗君列傳》中這樣描述孟嘗君招攬門客的盛況:“孟嘗君在薛,招致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歸孟嘗君。孟嘗君舍業厚遇之,以故傾天下之士。食客數千人,無貴賤一與文等。”這段話說明,孟嘗君對手下的門客做到了厚待和平等。如此看來,馮諼在孟嘗君眼中是一個特例:一貧如洗,一無所長,不必平等厚待。
即便如此,以常人常理觀之,孟嘗君的所作所為不但無可厚非,甚至是值得稱贊的:他花錢供養一個尸位素餐的閑人,已經是難能可貴;更何況后來又給馮諼吃魚、配車、奉養老母的待遇!
至于孟嘗君這樣做的動機,無非有兩種:一是圖名,二是踐仁。孟嘗君在當時是名滿天下的大人物,以仁愛寬厚而享有盛譽,他可能是為了維護自己的“仁愛”美譽而收留了馮諼。第二種可能當然就是為了踐行仁愛的信念,出于愛心而收留了馮諼。如果孟嘗君的動機是圖名,說明當時的人心和社會輿論還是崇尚仁愛的,孟嘗君不得不順應人心并迎合輿論的力量。如果是出于踐仁的動機,說明孟嘗君本人具有仁愛的信念和品質,這對仁愛的社會風氣是一種引領和推動。孟嘗君無論出于哪種動機接納了馮諼,都表明“仁愛”是當時人們所推崇和彰揚的精神價值。能容忍體現的是胸襟度量,但這種度量從根本上還是生發于仁愛之心。比孟嘗君愛心容量更大的是馮諼,這一點主要體現在收債“市義”中。馮諼矯命燒券賜債,證明他心中有兩個信念。一是民生艱難。馮諼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深感勞動人民生活之不易。二是民心知愛。“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身處困境的人最易于滿足,也最懂得感恩。孟嘗君如果正常收債,一定會給薛地人民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相反,馮諼燒券賜債是救民于水火,解人于倒懸。馮諼的“市義”多少帶有謀略的色彩,但它是以認識到仁愛的重大價值和力量為前提的。
更能體現馮諼大仁大愛的是對孟嘗君舊部的寬容。齊王擔心孟嘗君的威名和勢力威脅到自己的統治,便以“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為借口把孟嘗君貶為庶民。在這樣的情勢下,孟嘗君面臨的必將是墻倒眾人推、樹倒猢猻散的悲慘局面。事實也正是如此,“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史記·孟嘗君列傳》)。面對這群勢利的家伙,孟嘗君公開申明:“客亦有何面目復見文乎?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馮諼認為孟嘗君這話不明智,所以馬上勸他改變想法和做法:“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貴多士,貧賤寡友,事之固然也。君獨不見夫趣市者乎?明旦,側肩爭門而入;日暮之后,過市朝者掉臂而不顧。非好朝而惡暮,所期物忘其中。今君失位,賓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絕賓客之路。愿君遇客如故。”馮諼為孟嘗君講明了“必至”和“固然”的道理,認為勢利是常人常情,說服孟嘗君繼續接納舊賓客——盡管他們曾經深深地侮辱過馮諼。馮諼不僅看清了人性的弱點,也寬容了人性的弱點,這是一種明理的大仁愛,退一步說,即使帶有謀略的性質,如果沒有仁愛的寬容之心,誰能做到?
(二)報恩之義
如果說助人、容人體現的是仁愛,那么,能感恩別人的幫助和包容并給予回報,則體現的是一種仁義。孟嘗君收容并供養了馮諼,馮諼便報以不離不棄、營建“三窟”,保證孟嘗君一生尊享富貴。孟嘗君在薛地百姓貧苦之時默認了燒券賜債,薛地百姓便在孟嘗君身處險境之時接納和擁戴了他。馮諼和薛地百姓報答孟嘗君,突出體現了“仁義”的價值信念——你仁則我義。
(三)勢利之變
“以勢交者,勢傾則絕;以利交者,利窮則散。”(王通:《中說·禮樂篇》)與仁義之交相反的是勢利之交。《馮諼客孟嘗君》告誡人們:勢利之交是靠不住的。除了馮諼之外,其他門客與孟嘗君都是勢利之交。當孟嘗君位高權重時,這些勢利的門客便趨之若鶩、唯命是從;當孟嘗君虎落平陽時,這些人就棄之而去、不管不顧。當孟嘗君在馮諼的輔佐之下東山再起、官復原職時,他們又如飛蠅聚腥而來。孟嘗君與齊湣王也是勢利之交。他們二人本來是同族兄弟,但是親情在權力面前顯得弱不禁風。顯然,孟嘗君在幫助齊湣王穩固政權上起了重要作用,但位高權重的孟嘗君最終還是遭到了齊王的懷疑和排擠。在馮諼的策劃和經營之下,孟嘗君成為各諸侯國爭搶的“奇貨”,齊王此時才意識到后果的嚴重:自己不僅會受到“國”內外的輿論譴責,還會迫使孟嘗君帶著大量齊國機密逃到敵國。在“勢”和“利”的驅使下,齊王只得重新起用孟嘗君。雖然孟嘗君恢復了相位,但他還是“請先王之祭器”“立宗廟于薛”,這是要利用祖宗威儀和血緣宗親給自己再加一道保險,這一舉動更加顯示出孟嘗君對“勢利”的不信任。
綜上所述,當馮諼的生活難以為繼時,是孟嘗君用一顆仁愛之心容納了他;當薛地百姓經濟困難時,是馮諼的仁愛之舉和孟嘗君的寬容之量讓他們渡過了難關;當孟嘗君陷入孤立無助的政治困境時,是馮諼和薛地百姓的仁義之報讓他化險為夷。在危難之時,仁義和仁愛凸顯出其強勁的力量和巨大的價值,彰顯出當時人們鮮明的思想價值取向。
“月暈識風,礎潤知雨”,《馮諼客孟嘗君》通過對表情和動作細節的探究,展示出人物復雜而細膩的內心,發掘出文章的深度;“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英雄”,通過危難時仁義之交與勢利之交的對比,凸顯崇尚仁義的價值取向,托起了文章的高度。內探其深,外仰其高,《馮諼客孟嘗君》在雙向延展中散射出其獨特的魅力。
參考文獻:
[1]劉向.戰國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2]劉康等.心理咨詢師[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7.
[3]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04.
[4]楊天宇.禮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白平.《論語》詳解[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作者:白鴻昌,太原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研究方向:文獻管理和語文教學。
編輯:曹曉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