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通俊 張軍平
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文明標志。它是一種“活的”文化范疇,主要是由非遺繼承人的勞動實踐所體現的。這證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具有多重意義價值,包括陶冶價值、藝術價值、文化價值、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經濟價值。《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頒布是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持續發展和傳承的重要保護原則文件。非遺文化不僅是一種動態的體現,更是活態的文化形式存在,這有益于他們將天才般的個性與創造力滲透到傳承實踐活動中去,以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連續性,充分發揮其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因此,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培養與鼓勵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環節,也是有效傳承和保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之一。口述史是一種收集口述史料、利用口述史料研究歷史文化的方法。當前關于蘆笙文化非遺傳承人的口述史研究仍屬空白,這一方面為本研究留出了空間,另一方面也暗含了該研究的價值。
相關概念
口述史
口述史學是被當作一種通過采集和整理出來的書面形式的文獻深入研究挖掘歷史的具有可行性的研究方法。以采訪的形式記錄和整理的歷史文本,是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做法是:訪談者在訪問前,提前準備要詢問的問題并在訪談過程中提問,然后通過音頻或視頻記錄彼此的問題和答案。之后將采訪中用到的錄音帶和錄像帶制作成抄本、摘要并對其進行總結,再存儲在圖書館或檔案館中。
音樂口述史
音樂領域與口述史的關系尤為密切,是音樂發掘的重要領域之一。在音樂史研究當中,經常會用錄音訪談的方式匯集口頭記憶,包括和音樂有關的口頭記憶以及具有歷史記憶的個人主觀觀點,是由音樂家進行訪問并記錄和整理的一種音樂文本形式。本質上,它屬于音樂學和歷史學兩門學科。口述歷史之所以能在史學領域占有一席之地,是因為口述歷史綜合了“敘事”的歷史學派與“論證”的雙學科理論支點,具有即興性、生動性、細節性和隱私性的特點。本課題的研究屬于音樂口述史的范疇,是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蘆笙傳承人口頭記憶或民間音樂藝術家、音樂家以采訪的形式進行并記錄帶有歷史記憶的個人觀點為基礎整理出來的,是具有音樂學和歷史學雙重屬性的一種文本形式。
蘆笙傳承人的區域分布及研究現狀
貴州省是中國苗族的主要聚居地,也集中了全國苗族的三大方言以及各次方言和土語。目前,有關蘆笙文化非遺傳承人的口述史研究仍屬空白。“蘆笙文化口述”作為長者對后者“口述傳授”的形式,盡管代代傳承,但是學界對其的關注不夠,特別是對非遺代表性項目——苗族蘆笙國家級傳承人的關注不夠。因此,國家級“非遺”蘆笙傳承人口述研究必然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間和研究價值。
蘆笙是苗族最重要的樂器,是苗族先民在遷徙途中一件重要的信號聯絡工具,它是苗族的一種文化與象征,體現了苗族人民對美好生活、文化等民俗的向往。而由于它是在沒有本民族文字記錄的條件下所傳承的苗族文化,所以加強對蘆笙非遺文化的傳承和對國家級傳承人的保護就顯得彌足珍貴,這不僅是彰顯民族意識及提升民族凝聚力的需要,更是履行“舞樂傳文”重任的需要。
楊憲明在《我國南方少數民族的“樂器說話”現象》一文中,列舉了在戀愛生活和婚、喪、禮、祀等風俗活動使用“蘆笙話”的例子,并給出了對應的詮釋;趙塔里木、余順順在《苗族“蘆笙說話”機制之解讀》一文中提到,“蘆笙說話”是人際交往中傳遞信息的一種手段,其語言信息是在特定的語境中發送和接收的;文章在音樂學和語言學相互結合的維度上研究了蘆笙的音高與苗語語調的關系。文毅在《苗族民間舞蹈長衫龍的文化考察》一文中,認為蘆笙舞是一種集舞蹈、歌詞、音樂于一體的文化產物。學界目前對蘆笙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蘆笙文化起源與傳承、蘆笙音樂文化內涵、蘆笙的社會功能、蘆笙舞蹈的表演形態、蘆笙樂舞的審美價值等方面,而少有對蘆笙文化非遺傳承人口述史研究的成果。
國家級蘆笙傳承人口述史研究價值
理論價值
蘆笙文化隨苗族同胞幾千年的遷徙歷史代代相傳。對于苗族來說,蘆笙是苗族文化的重要標志,不僅體現在團結苗族人民自身上,還體現為其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苗族人民生存的精神支柱和不朽的民族象征。加強國家級“非遺”蘆笙傳承人口述史研究,必然會為苗族蘆笙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提供一種新的思路和途徑。蘆笙語意、蘆笙樂舞內涵、蘆笙制作技藝等文化的創造者多是苗族默默無聞的民間藝人。對蘆笙傳承人群體特別是國家級“非遺”蘆笙傳承人的口述資源進行挖掘整理,能夠進一步豐富苗族蘆笙文化的內涵,把握苗族蘆笙文化的發展脈絡和未來走向。
實際價值
一方面,通過對具有代表性的國家級“非遺”蘆笙傳承人的口述史進行研究,可以為苗族蘆笙文化研究提供“活態”對象和背景資料,為豐富苗族音樂史提供佐證資料,同時也可以以此為例,為貴州其他少數民族民間音樂藝術家在口述史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鑒。
另一方面,通過對具有代表性的國家級“非遺”蘆笙傳承人的口述調查研究,可以喚起民間音樂從業者的文化意識,激發民族音樂研究者的研究熱情,從而促進各級政府部門和人民群眾積極行動,主動參與民族民間藝術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重點難點
本項目的研究重點。本項目研究的著力點在于國家級“非遺”蘆笙傳承人口述中的歷史記憶。要確保口述記憶的完整性,做到傳承人口述記憶完整和問題設計科學,關鍵在于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與受訪者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以確保溝通順暢;二是根據研究內容需要科學設計問題,以保證采訪提綱全面;三是引導受訪者同采訪者進行深度訪談,以確保獲取的口述資料客觀真實;四是根據訪談情況,補充和修正事先設計的問題。
本項目的研究難點。一是與非遺蘆笙傳承人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及解決調研過程中存在的語言溝通問題。二是對非遺蘆笙傳承人口述中的人、事、物的相關歷史信息進行甄別、篩選及正確引導,以期獲得客觀、真實的口述資料。
研究內容
該項目的研究對象
以“貴州境內的畢節市納雍縣豬場鄉新春村、黔東南雷山縣排卡村、丹寨縣排調鎮麻鳥村、丹寨縣龍泉鎮排牙村、凱里市舟溪鎮新光村、黔南州貴定縣谷撒村”等地國家級“非遺”蘆笙傳承人(含樂舞傳承人、蘆笙制作技藝傳承人、蘆笙舞蹈傳承人)為研究對象。
該項目的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與國家級“非遺”蘆笙傳承人面對面口述采訪的形式,挖掘、收集、整理苗族蘆笙文化的發展、傳承、保護情況。
該項目的研究內容
主要包括各方言區苗族蘆笙的源流(傳說、歷史文獻記載);遷徙經歷;蘆笙的衍變與現狀;傳承者的生活經歷及研習經歷;蘆笙的演奏技藝;傳承者的后裔傳承系譜。
研究思路
首先,結合項目負責人所在單位和所教專業、研究條件、前期成果以及課題組成員的地緣優勢,切實做好研究課題,各司其職,明確任務,落實到人。
其次,閱讀相關文獻,了解國內外研究現狀,借鑒其他音樂文化口述史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為本項目研究夯實基礎。
最后,擬入鄉間進行調查和研究提綱。本項目將根據貴州省各地區的國家級“非遺”蘆笙傳承人分布情況,擬定詳盡的田野調查和訪談提綱。著力對如下有代表性的傳承人展開自述采訪。
莫厭學,男,苗族,貴州雷山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苗族蘆笙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自幼跟隨家人學習祖傳的蘆笙制作技藝,從事蘆笙制作已有四十多年歷史,積累了豐富經驗。他制作的紅木笙腳十五管蘆笙被貴州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作為十大民間工藝精品收藏。2002年以來,他多次獲得獎項,曾獲“貴州省十大民間工藝大師”“貴州省民間高級工匠師”等殊榮。
余貴周,男,苗族,貴州丹寨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苗族蘆笙舞(錦雞舞)代表性傳承人。他自幼喜愛吹奏蘆笙,從1980年起便開始跟隨父親學習蘆笙制作技藝和蘆笙舞。他在舞蹈時能夠以特大號、大號、中號、小號四支規格不同的蘆笙為主要樂器,演奏出節奏歡快流暢、音質委婉悠揚的多音混合曲。
李金英,女,苗族,貴州丹寨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苗族蘆笙舞(錦雞舞)代表性傳承人。李金英1975年開始跟著母親學習制作錦雞服飾,學跳錦雞舞,每逢佳慶節日,她都會去蘆笙場上跳蘆笙舞。她跳舞時,下肢顫膝而舞,雙手微垂短裙兩旁,隨樂而舞,舞姿自然優美。
王景才,男,苗族,貴州納雍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苗族蘆笙舞(滾山珠)代表性傳承人。滾山珠是將蘆笙吹奏、舞蹈及雜技技巧融為一體的表演形式,其中“滾山珠”“雙飛燕”“倒栽樁”“疊羅漢”是在文化碰撞中形成的最富創新性的高難度蘆笙舞蹈,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2000年以來,他為家鄉培養了多名表演滾山珠舞蹈的能手,為地方民族文化傳承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蘭衡,男,苗族,貴州省貴定縣谷撒村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苗族蘆笙舞(鼓龍鼓虎-長衫龍)代表性傳承人。他四歲開始跟隨父親進行長衫龍的學習,十歲就可以獨自表演。2000年9月,他留在本寨谷撒校點代課,堅持“鼓龍鼓虎-長衫龍”的傳承工作。多年來,他共教授了約2500名學生學習“鼓龍鼓虎-長衫龍”舞蹈,還運用假期、節假日等時間到各苗族村寨無償為村民進行舞蹈培訓,為“鼓龍鼓虎-長衫龍”苗族蘆笙舞的傳承和發展默默奉獻。
楊國堂,男,苗族,丹寨縣龍泉鎮排牙村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蘆笙音樂(苗族芒筒蘆笙)代表性傳承人。他自幼對吹奏蘆笙和蘆笙的制作技藝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勤學研習,對苗族蘆笙制作有著較為前沿的思想理念。他制作的蘆笙形制精致,笙簧料材講究,音色、音準優美協和,成為中小學、大專院校教學樂器,對地方民族文化進校園起到了助推作用。幾十年來,他先后培養出演奏家、制作師、民間蘆笙表演者等,為苗族蘆笙音樂文化的傳播作出了突出貢獻。
潘柔達,男,苗族,貴州省凱里市舟溪鎮新光村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民族樂器制作技藝(苗族蘆笙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50多年來,潘柔達親手制成的蘆笙超過3萬把。而現在已七十多歲的潘柔達,仍希望盡余留之力,培養出更多蘆笙生產傳承人,把苗族蘆笙文化推向更廣闊的文化舞臺。
研究方法
調查:本項目主要采用訪談法、參與觀察法等實地調查方法,具體表現為記錄訪談,收集蘆笙代表性傳承人的口頭記憶和個人或集體的歷史記憶觀點。
書寫方面:利用民族音樂學方法,對研究涉及的人、事、物的歷史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從人類生態學視角,分析和揭示苗族蘆笙文化的演變、發展以及傳承和保護情況。
核心觀點及創新性
核心觀點:蘆笙的發展歸根結底是人的發展。苗族蘆笙樂舞技藝是一門肢體語言藝術,與人的思想意識密不可分,是人內在情感的外在體現。當然,對蘆笙文化研究的核心是人,因此對傳承人口述史進行研究也必須牢牢把握人這一核心。苗族蘆笙樂舞技藝是其所屬地域、所屬民族的文化載體,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
創新性:運用現代口述方法(如錄音訪談等)對貴州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蘆笙傳承人進行專題研究在學界尚屬首例。運用歷史學、人類學、生態學的理論與方法對貴州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蘆笙樂舞文化進行文化解讀也是本項目的創新點。
貴州國家級蘆笙傳承人對人類音樂口述史的研究具有很高的理論和實踐價值,用故事挑戰過度籠統的理論,以故事情節表達和解釋一些一般理論,能夠提供更多形塑更勝理論意識的有效途徑,能為貴州苗族蘆笙傳承音樂的研究提供更多“生活”素材,積累研究經驗,喚起社會和藝術家的文化意識,從而促進對民族音樂的傳承和保護。它不僅是對貴州國家級蘆笙繼承者對蘆笙的繼承狀況的收集,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其意味著人們可以從繼承下來的蘆笙文化中了解貴州苗族蘆笙文化展示的民間音樂中蘊含的核心文化理念。目前,學術界對貴州苗族蘆笙傳承人中的音樂藝術家的生存發展狀況了解不足,且相關文獻較為稀缺,為本研究留出了研究空間和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貴州省音樂家協會,楊方剛.蘆笙樂譚(蘆笙篇)[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0.
[2]中國音樂研究所.苗族蘆笙[M].北京:音樂出版社,1959.
[3]王平波.貴州苗族蘆笙[M].貴陽:貴州省群眾藝術館,出版時間不詳.
[4]王平.黔東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2)[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8.
[5]李建富.貴州蘆笙舞樂文化研究綜述[J].民族音樂,2014(05):47-49.
[6]臧藝兵.民間歌手研究的口述史模式——理論視角與方法[J].音樂研究,2005(04):21-2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