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陽
進入21世紀的中國正面臨著難得的機遇和巨大的挑戰,當代青少年也面臨著復雜的國內外環境。所以,在當代青少年中廣泛開展形勢政策教育,對當代青少年在紛繁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正視我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堅定信念,振奮精神,報效祖國,具有重大的現實價值與深遠的歷史意義。提升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已然成為現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漢服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能夠助推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培養和提升。
青少年文化自信培養的困境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正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繼續前進。青少年是祖國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也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陣地。當代青少年處于西方文化全球擴張的復雜環境中。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提高,西方物質文化席卷全球,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產生強勢的文化輸出和價值觀輸出。青少年群體正處于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階段,對一切新鮮事物都充滿好奇,更加容易接納外來文化,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學習,所以增強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從而為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添磚加瓦。
青少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識的缺乏
目前的青少年生在網絡信息時代,容易受到不正確價值觀的影響。部分青少年崇拜西方文化,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缺乏了解和熱愛。正因為如此,他們在生活方式、娛樂方式等方面盲目模仿西方文化,但對西方的節日卻并不了解,比如學生并不了解圣誕節是西方的傳統節日,也不清楚情人節其實源于羅馬帝國,只是被這些節日表面的浮華所迷惑。曾經一度,過西方的洋節似乎成為一種時尚,現在,人們開始重新回歸傳統節日。當代青少年熱衷于追求新鮮事物,應該著力培養他們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興趣。
青少年文化自信現狀分析
青少年處于青春期,缺乏成熟的思維。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各種新媒體不斷涌現,使得他們在意識形態上不斷受到國內外多元文化價值的影響。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我國優秀文化了解不多,這不利于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他們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引導。現對廣西近千名青少年發放問卷進行調查,問卷共發放967份,收回967份,有效問卷967份。調查內容圍繞對中西方節日的重視、中國文化是否優于其他國家文化等進行,男女比例各占近一半,其中18歲以上占了76.32%,有48.6%的人選擇在電影院看中國電影,超過51.71%的人認為英語和漢語一樣重要,中國四大古典名著都讀過的只占28.34%,有44.67%的人會過西方節日,有84.8%的人認為要吸取西方的優秀文化,有31.33%的人認為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比以前有所降低或者影響力正在慢慢被削弱。可見,青少年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度有待提升。
青少年對漢服文化的基本認知情況
漢服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和弘揚漢服文化,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生對精神生活的需求,有利于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通過對十多所中職學校進行問卷調查,有69%的學生認為漢服指的是“中國傳統服飾”,24%的學生認為指的是“中國漢代服飾”,7%的學生認為其是“一種服飾的總稱,和服也是其中一種”。本次調查中,有55%的學生對漢服有一定的了解,34%的學生聽說過漢服但不了解,11%的學生對漢服完全不了解。
在本次調查中,78%的學生見過身邊的學生穿漢服,22%的學生沒見過身邊的學生穿漢服。有55%的學生覺得漢服很美觀,很喜歡漢服;42%的學生認為各有所好,并不在意這些;3%的學生對漢服感到反感。對于是否擁有漢服,有16%的學生買過漢服,53%的學生沒買過但想買,31%的學生不想買漢服。如果擁有漢服,大部分學生會選擇在禮儀活動、藝術寫真、娛樂活動和民俗活動中穿著漢服。
對于漢服本身,大部分學生覺得其款式獨特、優美,體現出了民族自豪感。學生都贊同漢服主要體現出了中國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是一種民族符號。
提升青少年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很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融入生活與生產當中,學校要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讓他們在生活中汲取營養,體會文化的魅力,從而提升自豪感。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為學生講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把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生生活,與民族本土民俗相融合。“壯族三月三”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法定傳統假日,很多學生卻不了解它的由來。這個節日不僅是單純的壯族傳統踏青歌節,也是壯族祭祖,祭拜盤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為了提升當地青少年對“三月三”的認同和了解,當地學校可將壯族“三月三”節慶與校園民族文化藝術結合起來,通過民俗文化展演、剪紙藝術展現、寓教于樂的民族知識有獎競答、少數民族體育項目競技等,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壯族民族藝術。
重視德育
德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質的教育。但德育是隨著社會發展的變化而變化的,具有歷史性。因此,德育內容也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豐富。中華民族現在已經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學校要與時俱進,在德育中加入新的內涵,注重民族精神教育,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培育和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對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在各類文化課程中要結合課程特點,充分發掘德育因素,有機滲透德育內容,對學生進行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比如,對會計專業進行德育時,要結合會計人員職業道德之一——誠實守信,要求會計專業學生在校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欺騙老師家長,這樣,學生在今后走上工作崗位時才能做到謹慎,信譽至上,不為利益所誘惑,不偽造賬目,不弄虛作假,如實反映單位經濟業務事項。
開展傳統節日主題活動
組織學生對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進行充分了解。比如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清明節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于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利、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教師積極開發其中蘊含的教育資源,組織和指導學生自主活動,自主探究,親身體驗,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體驗,在體驗中增長知識,使其情感得到凈化與升華,并外化為具體行動。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制作PPT,講述傳統節日的由來,收集與節日有關的詩詞進行朗誦。烹飪專業的學生對中國傳統美食的學習與制作,既是對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傳承,也是拓寬視野的有效途徑,還能掌握基本的烹調技能。教師要通過廚藝課堂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更多的中國美食文化、中國傳統節日的飲食風俗文化與美食間的關系。
利用新媒體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播
新媒體是隨著傳播新技術的發展和傳媒市場的進一步細分而產生的新型傳播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具有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層級扁平化、互動性強等特點,深受大眾特別是青少年的喜愛。設立微信公眾號、微博、手機App,注冊快手、抖音,對各種傳統節日的主題活動進行直播,這種新媒體宣傳方式具有極強的交互性和傳播性,跨平臺的傳播和交流能夠加速信息的流通,對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更加有效。
漢服在培養青少年文化自信中的積極作用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傳統文化有古詩詞、民族音樂、民族服飾、國畫、書法等。漢服在詩詞歌賦、琴棋書畫、音樂舞蹈、品茗茶道等方面,最能與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在歷史的傳承與發展過程中,漢服是純善純美的中國傳統服飾藝術的重要象征,充分展現了古人“仁、義、禮、智、信”的道德內涵。近年來,漢服熱有逐漸興起之勢。學校可以利用漢服興起的熱潮組織學生開展一系列活動,以漢服為引,培養提升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成立漢服社團
有許多學校在三四年前就成立了漢服社。漢服社秉持“始自衣冠,達于博遠”的理念,以衣冠服飾為鑰匙,打開傳統文化寶庫的大門,通過禮樂、節俗的復興,琴棋書畫的熏陶,尋找中華文化的精神。在新生入學時社團成員身著漢服進行宣傳展示,讓新生對漢服擁有美好的第一印象。新生入學后,漢服社團以傳統服飾和禮儀文化為基本活動內容,編排各種為學生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進行漢服展示。如“著我大漢之裳,誦我華夏之章”活動,在這種新穎的社團展示活動中,新生不僅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時也為漢服經典展示活動的開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社團成員在學校發放宣傳手冊對漢服社團進行介紹,穿著漢服展示,并且讓其他學生現場體驗穿著漢服拍照,讓學生發現漢服之美。以漢服作為承載方式,用當下的時代視角去學習與傳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在校園文化的潛移默化中增強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
以漢服為載體實施具體文化活動
結合成人禮、畢業典禮、傳統節日,身著漢服挖掘節日內涵。在成人禮中舉行跪、拜、祭、祝的儀式,可以促進青少年自我角色認知的轉變,有著強烈的心理暗示作用,對當代青少年的成長十分重要。筆者所在的學校利用中秋佳節開展了一系列活動,有漢服展示、漢舞表演,并邀請老師、學生體驗投壺、射箭等傳統文娛活動。除了精彩的舞臺表演,還在校內設置體驗攤位,例如漢服試穿、猜燈謎、書法體驗、燈籠繪制、團扇繪制、香囊制作、茶藝、香道體驗等,師生玩轉所有體驗項目還有禮物贈送。漢服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背景,是中華民族文明的體現。漢服不僅是中國服飾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的高度概括和傳承,滲透了中華民族的整個機體,貫穿了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
參加當地的各種活動
青少年學生可以到當地孔廟參加每年9月28日舉行的祭孔大典,通過祭孔拜師學會做一個感恩的人,要感恩父母賦予自己生命,無私付出不求索取:要感恩老師傳授知識,陪伴成長,默默燃燒自己,照亮學生未來的道路……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加職教展演以及各種技能展示節,加強與當地的孔廟研究所的合作,成立漢服文化活動實踐基地,設計印制《漢服文化活動實踐》手冊。這一系列活動,可以讓青少年學生自覺接受傳統文化的洗禮,自覺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豐富青少年學生的課余生活,為校園文化建設添磚加瓦。學校要通過宣傳漢服文化,倡導青少年學生知禮、懂禮、舉止優雅、言談有度,同時引導青少年學生找到中華文化歸屬感,提升文化素養,彰顯中華文化的魅力。漢服、禮儀的展示,可以喚醒學生對中華文化根源的認知和覺醒,增強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漢服社團的成員通過參加各種活動,不僅開闊了視野,鍛煉了膽量,心理健康水平也得到了提升。漢服社團成員在剛入學時進行的心理健康普查中,普遍存在交往焦慮方面的問題。大多數成員交往焦慮的得分在45分,處于中等水平,他們雖然能和他人進行正常的交往,但在某些場合中會感到焦慮,并想要退縮,特別是第一次參加校外活動時,由于對環境的不熟悉,很多漢服社成員會出現手腳發抖、緊張、出汗等情況。隨著活動的不斷深入開展,漢服社團成員逐漸適應環境,敢于自我展示和主動與陌生人交往。學期結束時,漢服社團成員再次使用交往焦慮量表進行測試時,得分已經變成24分,在人際交往中的表現變得越來越出色,在公共場合中能激起交往興趣,并且對自己的交往能力非常自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我們應該在培養青少年文化自信時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增強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我們要以漢服為載體,提升青少年的人文素養,增強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把青少年培養成為全面型的人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梁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中職學生文化自信[J].教師,2019(29):19-20.
[2]任連軍,衡若冰.漢服與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6(03):83-88.
【基金項目】2020 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課題《廣西中職學校傳承漢服文化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GXZZJG2020B115)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