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琰鑫
國家文化公園是我國在新時期提出的具有獨創性的概念,與國外許多國家所實行的國家公園管理制度有著明顯區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深化改革會議上,對長城、大運河等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項目提出了重要指示。國家文化公園包含了三個重要概念內容:首先,國家代表著文化公園的層級和規格,同時意味著相關建設工作的經費支持直接由中央財政提供。其次,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強調對文化資源進行保護性傳承,從而進一步提高國民文化認同感。最后,公園的概念代表著其物質載體屬于全民性的公共空間,因此國家文化公園不僅具有文化傳播的重要使命,還具有服務大眾、公共教育等其他價值。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意義
有利于保護傳承文化文物資源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有助于進一步保護長江流域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無論是巴蜀文化、吳越文化,還是荊楚文化都是承載著幾千年民族發展記憶的文化基因,反映著不同時期民族發展的精神特質,同時也是新時期增強當地人民精神文化認同的重要依據,能夠進一步激發新時期文化創新的動力。因此,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有助于進一步保護和傳播長江流域歷史文化資源,尤其是在新時期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只有進一步重視傳統文化保護性傳承,才能實現城市文化的構建,從而形成獨特的文化發展品牌[ 1 ]。長江是我們的母親河,長江流域所保留下來的豐富性文化遺產不單單屬于聚居于長江流域的百姓,它蘊含著所有中華兒女的文明記憶、文化信仰和文化基因,能夠為新時期的人們提供情感依托。
有利于促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有助于進一步融入周邊城市文旅融合產業化發展的總體格局,進一步促進長江經濟帶的多維度延伸。長江流域不僅溝通了我國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還進一步推動了改革開放以來由沿海向內地的跨區域發展進程。因此,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有助于進一步樹立文旅融合發展的品牌意識,將長江流域的各個地區“連點成線,連線成片”,將不同省市的世界遺產、地質公園、旅游示范區、旅游度假區、生態旅游示范區、國家級景區、旅游發展村落等多種形式相融合,進一步構建長江流域文旅融合發展一體化品牌[ 2 ]。例如,可以將武當山文化、太極文化等養生文化對外傳播,進一步加快國家文化品牌的構建。
有利于保護長江沿線的生態環境
長江流域不僅是我國高質量發展的文化帶和經濟帶,還是我國重要的自然生態帶。因此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有助于進一步從區域發展、歷史文化傳承保護等角度更好地處理好經濟發展和自然生態的關系,更好地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相信在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進一步推動下,長江經濟帶能夠更好地成為我國綠色生態發展的前沿陣地,成為引領我國新時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3 ]。例如,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構建可以從生態保護層面進一步守護長江流域經濟發展的根基,充分喚醒人們對于長江自然生態保護的意識和本能,進一步明確經濟發展、文化發展和環境生態之間互為因果的關系,有助于從長江流域生態性修復著手,進一步改善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長江流域文化遺產,為長江經濟帶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機遇。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原則
中央統籌與地方建設并舉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是新時期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載體,肩負著傳承和弘揚長江文化的重要使命,它關系到新時期國家意志的重新塑造和強化,是一個涉及周邊多個省、區的國家級文化工程,要求具有一流的水準和技術。因此在建設過程中,首先要遵循協同推進的原則,國家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充分發揮引領作用,進一步把握工程建設的主要方向,明確文化發展的主題。要對各個項目進行統一管理,明確文化公園的整體標準[ 4 ]。相關部門也要形成協同合作的合力,共同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發展。地方政府要進一步加強對周邊地區文化發展資源的統籌調配,要根據當地經濟文化發展的具體現狀,分層級、分區域逐步推進長江流域文化的協同發展。
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并舉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因此,在進行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過程中,首先,相關參與者要把握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社會效益。要以歷史文化發展為主題,進一步弘揚長江流域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等多方面內容,不斷創新文化傳承載體,服務社會大眾,從而進一步突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公益屬性,滿足新時期人民群眾的文化發展需求[ 5 ]。其次,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還應該進一步融入周邊城市市場化、產業化發展的整體格局,不斷帶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到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運營和發展過程中,提高文化經濟發展的活力,實現在公益性價值發揮的基礎上形成產業經濟效應。
文物保護和有效開發并舉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要進一步杜絕無節制的文化遺產開發利用,要進一步尊重長江流域文物保護工作,進一步樹立“有效利用是最好的保護”理念,避免機械化的文化傳承。長江流域擁有非常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如果單純注重文物保護的完整性,一方面不利于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創新型發展,另一方面也無法進一步加強人民群眾對于傳統文化資源的認同感。尤其是長江流域所涉及的區域跨度較大,文化遺產地也分布較廣,許多歷史文物或歷史遺跡都在城市化發展或歷史演變中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害[ 6 ]。尤其是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由于現代社會的轉變,許多非遺傳承人數量逐漸減少,使得長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因此要以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契機,進一步加大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處理好繼承傳統和創新發展的關系,實現文物保護和有效開發的協同并舉。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具體策略——以湖北十堰為例
挖掘湖北十堰歷史文化文物資源
長江流域被譽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命脈,尤其是新時期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提出,使長江流域文化保護和發展具備重要的戰略發展意義。湖北作為長江流域的重要省份,其廣泛分布的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同樣是構成長江文化保護性傳承的重要內容。因此在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背景下,相關文化工作者要進一步加強對湖北十堰歷史文化遺跡的挖掘和整理。早在1975年,湖北十堰鄖陽區就考古發掘了古人類化石,因此當地也被認為是古人類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7 ]。另外,還應該進一步挖掘并傳播湖北十堰當地濃厚的民俗文化和非遺文化,要進一步構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與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合作開發機制,進一步加強對長江文化的學術研究和歷史溯源,同時對長江歷史文化遺產進行有效保護,進一步減輕城市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對長江流域文化遺產的破壞和沖擊,實現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
整合湖北十堰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優勢
從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發展角度來看,湖北十堰擁有非常豐富而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湖北十堰有著“仙山”“秀水”“汽車城”等多種稱號。“仙山”主要指的是當地有我國道教名山武當山,武當山更是具有“無雙圣境,第一仙山”的美譽。“秀水”主要指的是湖北十堰位于長江流域所具有的獨特水域,它是我國南水北調工程中線水源地,同時擁有著名的丹江口水庫。另外,湖北十堰還被人們稱作“東方底特律”。
湖北十堰還擁有多元化的歷史文化資源,例如,有世界聞名的道教文化、七夕文化、女媧補天文化、詩經文化等內容。首先,武當山的道教文化舉世聞名,武當山也被人們作為道教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一方面,道教擁有底蘊深厚的哲學理論內容,對人們的價值觀、思維方式以及各項實踐活動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武當山道教保留下來的各類文學藝術和古代建筑也對新時期文化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研究價值[ 8 ]。另一方面,由張三豐發揚壯大的武當武術體系,也是中華傳統武術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湖北十堰還是女媧補天傳說的起源地,許多人都將當地盛產的綠松石認為是女媧補天時所用的材料。尤其是竹山縣被譽為“中國綠松石之鄉”,當地世代流傳女媧補天的古老傳說。
構建文旅融合發展格局
湖北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還可以進一步發揮出當地文旅融合發展的產業優勢。湖北十堰擁有非常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牛郎織女傳說、武當山、女媧傳說等傳統故事使湖北十堰在人們心中擁有了一層浪漫的面紗。因此要以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契機,進一步推動當地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更好地滿足新時期旅游消費者的個性化文化需求,同時提高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以及湖北十堰歷史文化項目的知名度,進一步展示湖北十堰眾多景區以及豐富的水域風光、歷史遺址、地文景觀等各類資源優勢,為當地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注入新的活力[ 9 ]。同時還可以與四川等其他相關省份達成跨區域合作機制,進一步推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整體布局,擴大長江流域對外開放水平,形成有助于文旅融合發展的長江流域旅游圈。
創新文化傳播與表達
湖北十堰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還要進一步創新文化宣傳與傳播的方式和途徑。例如,隨著周邊城市生活節奏不斷加快,更多的人希望通過參與各種文化活動進一步感受長江沿線的自然之美和藝術文化之美。湖北十堰也可以進一步發揮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優勢,開辟線上直播和網絡購物等全新傳播渠道,進一步提高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知名度。尤其是在當前云計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普及下,湖北十堰的有關部門可以針對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發展規劃目標構建各種歷史文化項目的“云展覽”[ 1 0 ]。例如湖北十堰是傳統文化中牛郎織女傳說以及七夕節的起源地,有關部門可以組織進行網絡形式的文藝活動表演,以“七夕文化節”為主題,進一步融合湖北當地民俗音樂和舞蹈,使更多的人感受到湖北傳統歷史文化氛圍。尤其是在如今這個時代,云傳播的形式能夠進一步降低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運營成本,同時實現更加理想的傳播效果。
總而言之,長江是我們的母親河,長江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寶庫的重要構成,長江流域所蘊含的生態文明理念、傳統文化發展理念代表了我國幾千年文明發展的智慧結晶,同時也是新時期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標識。國家要進一步以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和發展為契機,弘揚長江流域歷史文化資源生態保護理念,引導人們共同傳承中華民族的共有記憶與情感,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共同構建全民參與、協同治理、融合發展的文化發展新格局。
參考文獻
[1]王健,王明德,孫煜.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理論與實踐[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8(05):42-52.
[2]李飛,鄒統釬.論國家文化公園:邏輯、源流、意蘊[J].旅游學刊,2021,36(01):14-26.
[3]蔡武進,劉媛.長江流域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價值及路徑[J].決策與信息,2022(01):81-89.
[4]李后強.“長江學”與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J].當代縣域經濟,2022(03):18-21.
[5]周泓洋,宋蒙.國家文化公園創新策略研究[J].文化月刊,2021(09):108-111.
[6]張祝平.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時代價值、基本原則與實現路徑[J].南京社會科學,2022(03):154-161.
[7]秦宗財.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系統性建設的五個維度[J].南京社會科學,2022(03):162-170.
[8]柏貴喜.系統論視域下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結構、功能、機制[J].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2022(01):100-108.
[9]梅長青,尹峻,趙興,等.基于產品差異化視角的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研究[J].文化軟實力研究,2022,7(01):41-50.
[10]汪愉棟.國家文化公園協同保護路徑構建——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視角[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01):98-10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