蕊紅

9年前,吳少玉放棄了在上海與丈夫一起經營的假牙工廠,放棄了安穩的生活,回鄉創業。她從父親手里傳承土法制糖技藝,弘揚土糖傳統文化,經過苦心經營,在將“海儋土糖”做成一個響當當的品牌的同時,瀕臨失傳的儋州土法制糖技藝也被發揚光大,并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吳少玉本人也獲得“全國巾幗建功標兵”的稱號。
1989年,吳少玉出生在海南儋州市白馬井鎮學蘭村。學蘭村不靠山,不靠海,村民大多以種植甘蔗為生。大學畢業后,吳少玉和姜龍吉相識相戀,一起創業,在上海開了一家假牙加工廠。幾年的打拼,工廠初具規模。他們在上海買了房,有了車,日子過得十分愜意。
2013年春節,吳少玉和姜龍吉一起回到家鄉學蘭村過春節。與父親閑聊時,父親拿出一塊土糖,有些感慨地說:“吳家祖傳的土法制糖已有600多年歷史,傳到我這一輩已經是第五代。而現在,這種祖傳的技藝面臨失傳的困境,以后,你們怕是吃不到如此美味的土糖了。老祖宗的技藝不能丟,要是能將這個制糖技藝傳承下去該有多好?!?/p>
看著父親失落的神情,吳少玉的心被觸動了。手藝人,最怕的就是手藝的傳承后繼無人,別人是這樣,父親亦是這樣。作為吳家的后代,自己有責任將這種手藝傳承下去。于是,夫妻二人商量后決定,停了上海的假牙工廠,自籌資金回家幫父親打理制糖生意,重振家族產業,將這種傳統制糖工藝保護并傳承下去,弘揚土糖傳統文化。
萬事開頭難。第一年生產的土糖,由于保存不當,六七成出現霉變,只得全部召回銷毀,直接損失十多萬元。面對挫折,吳少玉意識到,想要振興儋州土糖事業,傳承和改良古法工藝是必由之路。
為此,吳少玉與姜龍吉一起,帶領技術人員進行土糖工藝改良。他們走訪相關專家,向老工匠討教,不斷革新技術,在改良制糖工藝的同時,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吳少玉帶著土糖樣品四處推銷,漸漸地,她的產品銷售到了儋州各鎮。美味的土糖,在儋州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2015年2月,吳少玉夫婦創立了自己的品牌。原本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然而,2016年的一場臺風,幾乎將他們的事業摧毀。
那年8月,臺風“電母”襲來,暴風雨沖毀了吳少玉的制糖基地,面對一地狼藉,吳少玉很崩潰??粗涞臉幼?,父親鼓勵她說:“不要難過,糖廠沒了,我們的手藝還在,大不了我們從頭再來!”父親的鼓勵,讓她和丈夫重拾信心,投入到基地的重建工作中。她發誓要傾盡全力擴大生產規模,建一個洪水沖不走、達到先進生產標準的糖廠。
然而基地重建需要大量資金,面對資金緊缺的困難,吳少玉夫婦賣掉了上海和老家的房子,靠著政府的幫助,用籌來的資金重建生產車間。他們將土糖制作傳統工藝與現代設備相結合,制定了嚴格、科學的生產、包裝到配送流程,夫妻倆天天泡在車間,與工人一起進行技術攻堅,不斷完善制作工藝,工廠漸漸有了起色。
2017年3月,吳少玉的“吳氏糖寮”被列入海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與此同時,她的“海儋土糖”生產基地也成為海南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有資質的“土法制糖傳承基地”。次年,“海儋土糖”正式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成為海南傳統工藝土糖行業第一家。
有了好產品,接下來,吳少玉開始考慮規?;a。為了打開“儋州土糖”銷售市場,吳少玉和丈夫姜龍吉一個管生產,一個管銷售,在進行規?;a的同時,組織團隊進行市場營銷。
在此之前,“儋州土糖”包裝比較簡單,都是大條塊包裝,一塊800克。土糖全面走向市場后,吳少玉根據市場需求,改良土糖的包裝,推出多種規格的包裝,將產品種類進行了細化。產品的精細化營銷,讓消費者有了多樣化的選擇,進一步拓展了市場。
以古法制作的“儋州土糖”歷經18道傳統工序,味道更香醇,營養價值也更高。因為“儋州土糖”具有純正地道的味道和良好的質量保證,投放市場后,深受消費者歡迎,即使散裝土糖每斤賣幾十元仍供不應求。幾年的發展,吳少玉夫婦將“儋州土糖”打造成了儋州的一個特色農業品牌。
吳少玉作為土生土長的儋州人,致富不忘回饋鄉親。為了帶動本地種植甘蔗的鄉鄰致富,吳少玉夫婦牽頭成立了甘蔗種植專業合作社,以“公司+基地+農戶+傳統手工藝”的產業經營模式,吸引附近十里八鄉的甘蔗種植戶加入合作社,形成資源、農戶、技藝、企業的完整產業鏈。
吳少玉還與白馬井鎮政府達成貧困戶幫扶合作意向。以傳統土糖產業短期投資“保底收益+年度分紅”的模式帶動白馬井鎮21戶脫貧戶和223戶鞏固提升戶脫貧致富。2018年8月底,每個貧困戶領到了3500元的分紅。此外,該公司還提供了60個就業崗位,讓周邊群眾和貧困戶到土糖基地務工,每月可獲得2000元以上的工資收入。
2020年,公司為貧困戶提供180多個工作崗位,學蘭村周邊8個村的村民們依靠吳少玉夫婦的帶動,甘蔗種植均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為了給貧困戶更多的保障,吳少玉設立了“三保障”基金,連續3年出資幫助貧困戶解決住房、醫療和教育方面的問題,解除了貧困戶的后顧之憂。幾年的時間,吳少玉的公司讓1987人脫貧致富,每年為周邊貧困戶分紅超過50萬元。
有付出就有收獲,僅僅幾年的時間,“海儋土糖”在走向市場的同時打響了品牌。吳少玉以“儋州市白馬井鎮土糖產業村的鄉村振興路”為題,以一村一品、帶領鄉鄰脫貧、建設美麗“糖村”為思路,先后獲得第三屆“中國創翼”創業創新大賽一等獎、第二屆全國農村創業大賽一等獎……與此同時,“吳氏糖寮”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土糖基地還建起了土糖陳列館科普區和體驗區。
到了2022年,學蘭村已發展成集傳統制糖技藝體驗、鄉村騎行和民宿主題為一體的土糖產業村。為了提升產品的銷量,改善游客的體驗度,吳少玉夫婦依托儋州土糖產業建設農業觀光博覽園,推出“6小時全程體驗”和“2小時經典體驗”旅游線路,讓游客參與到甘蔗的生產和制糖工藝體驗中來,讓游客購買到放心產品、增加產品銷量的同時,加深了游客對產品的印象及消費黏性。與此同時,吳少玉夫婦還在多個直播平臺,開通了產品直播銷售渠道,通過直播帶貨的現場銷售,拓展了銷售渠道,將土糖銷往全國,帶領鄉鄰們走上致富路。
持續的努力,在推動了事業發展的同時,也讓吳少玉收獲了許多榮譽。她獲得第十一屆全國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稱號、全國巾幗建功標兵榮譽稱號……領獎歸來,吳少玉說:“這份榮譽對我來說,既是一份激勵也是鞭策。土糖技藝的傳承是我的根,是我繼續前行的動力,在今后的事業發展中,我將繼續保持初心,為消費者提供最好的產品,把海南600多年的制糖文化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