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守斌
摘要: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當下,各種新型經營理念以及經營模式也逐漸涌現,PPP模式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國內建筑行業取得較為顯著的發展,為了更好地保障市場需求得到滿足,PPP模式逐漸應用于工程項目建設之中。PPP模式的應用能夠使得工程融資更為便捷,但該模式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仍舊存在一定問題,本文主要針對PPP模式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旨在進一步提升工程項目管理質量,促進行業發展。
關鍵詞:PPP模式;工程項目;管理;分析
近些年PPP模式的應用范圍逐漸廣泛,屬于市政工程建設之中保障經濟效益提升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建設以及落實的項目的過程中,政府部門應與企業保持良好的關系,并共同承擔風險。PPP模式的應用,能夠充分減少政府部門市政工程建設成本,同時也能夠更好地完善國際基礎設施建設,為政府部門做好工程項目的管理,因而在對工程質量進行有效控制的同時,應保持良好平衡,確保各參與主體的利益。
一、PPP模式的概述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是一種新型的項目融資模式,主要以預期收益、政府扶持以及資產為參考標準進行融資,即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是公共基礎設施中的一種項目運作模式。該模式具有較為顯著的應用意義,主要包括降低融資風險、緩解工程項目建設初期投資負擔和風險等。PPP模式相較于其他的融資模式不同,該模式的應用能夠更好地促進政府與民營企業的合作,通過該模式的應用,民營企業能夠在降低投資風險的情況下,更好地控制投資過程,充分降低自身風險,并提升自身以及國家的利益[1]。對于政府而言,單方面進行項目投資需要承擔較高的風險,PPP模式的應用能夠促進公共部門以及民營企業逐步參與到項目投資建設之中,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政府投資,更好地緩解了工程項目建設初期政府投資風險較高的情況。同時采用PPP模式,還能夠充分促進政府與民營企業之間的關系,形成互利共贏的局面,為社會提供更為完善的服務。
二、PPP模式下工程項目管理存在的問題
PPP模式雖然具備降低融資風險、緩解工程項目建設初期投資負擔和風險等優勢,但其本身具備投資周期較久、金額較為巨大且融資比例較高的特點,由此便奠定了該模式下往往需要多個主體參與,政府與社會資本屬于合作伙伴關系,雙方均需對工程項目負責,管理難度顯著提升。就當下我國PPP模式的發展情況而言,仍舊處于初期探索階段,政府與民營企業等社會資本的合作模式也處于不斷進步階段,尚未形成較為完善、科學的管理機制,因而管理過程中可能存在較多問題。
2.1條例不完善
PPP模式在國內的發展時間較短,且其發展方向為從下至上,因而并未形成較為完善的條例對其應用與發展進行約束。就當下PPP模式的應用而言,主要依據《特許經營管理條例》開展項目協商等商業活動,但正是由于該條例的應用,也使得該條例與股權轉讓之間存在一定矛盾,對資金的投入與回收產生一定阻礙。同時當下的法律法規制度并不能夠更好地改善PPP項目的工程設計、融資投入以及運營維護等各階段活動之間的平衡性,該情況可能導致PPP模式下工程優勢難以發揮[2]。且標書條款往往需要由招標、投標雙方進行確定,不應做出修改且評標后不應出現談判和協商,該情況也會使得該模式下工程優勢難以保障。
2.2無法形成有力的監管
相較于以往的投資模式,PPP模式下政府的角色由投資者變成合作者與監督者,在此情況下需要采用較為專業的人員對項目進行監管。以往監管人員往往需要具備經濟、財務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在該模式下,管理人員還需要掌握工程相關的知識以及部分實踐經驗。由于監管人員工程知識的缺失,可能導致監管期間出現問題無法得到解決,不利于項目的順利開展。同時由于PPP模式下,工程項目往往涉及的融資手段較為復雜、融資金額較高,因而需要更為合理、有力的監管,充分避免部分管理人員出現違規操作等情況。就當下監管流程而言,監管人員較多,分散在財政、審計以及監察等各個部門,難以形成較為完善、統一的管理效果。
2.3政府與企業互相推諉
PPP模式的內核在于政府與企業之間的長期合作,但在實際工程建設過程中,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可能出現企業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或是政府部門領導換屆導致的工程項目管理偏差,使得資金或是政策無法依照原有契約兌現。該情況對于工程項目管理會產生較為嚴重的負面影響,雙方互相推諉可能導致彼此信任失衡,嚴重者甚至可能導致公眾利益的損害。
三、PPP模式下提高工程項目管理水平的策略
3.1提升對PPP模式的認知,完善管理條例
PPP模式在國內尚且處于發展時期,政府與企業雙方均應不斷熟悉該模式的流程以及相關制度,并形成較為完善的管理條例。管理條例的缺失往往是導致各項經營模式失敗的主要因素,針對發達國家而言,PPP模式的開展主要基于政府與企業之間成立的公司,該公司的成立主要負責PPP模式下工程項目的開展。公司主要由政府與相關企業進行分管,主要負責工程項目的規劃以及撥款等工作,同時企業還會進行公司管理會議,為項目建設規劃以及管理制度提供較為全面的意見,由此便能夠更好地形成管理條例。管理條例的建設與完善主要應包括如下內容:明確PPP模式的應用范圍,保障PPP模式具備的效益、規定項目程序和制度、對PPP模式進行有效監管,從而更好地保障工程項目的順利開展。
3.2明確管理目標
PPP模式下,工程項目管理應具備更高的專業性,充分明確管理目標,對工程施工進行把控,更好地保障其效率與質量。管理目標的確定可以通過多種管理模式開展,首先應對以往PPP模式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并提出相應的改善措施,最終形成當下工程項目管理的目標。在明確管理目標后,企業與政府相應的工作人員均應對管理目標進行熟悉,使每個工作人員都能夠對自己的工作職責、工作內容進行充分的了解,使其能夠更高質量的進行自身的工作與學習,從而使得工程項目管理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高[3]。同時企業應不斷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與施工水平,保障自身具備較為良好的合作基礎。企業在PPP模式下更應不斷完善自身規范,保障綜合實力的提升,在管理目標明確的前提下,保障資金投入的穩定性,提高施工控制力,增強項目責任感,使企業在參與PPP項目中更具優勢。
3.3提升風險預見能力
想要在PPP模式下保障工程項目管理效果的提升,應更為全面的提升企業以及政府對風險的預見能力,并采取適當的措施進行控制,充分保障多方參與項目的過程中各方利益最大化,并確保工程項目順利開展。對于施工企業以及施工部門而言,同樣需要建立較為完善的風險識別機制,保障風險分擔體系的形成,管理條例的約束范圍僅針對大方向的確定,細節化的風險承擔并未進行劃分,缺乏較為有效的依據。因而,施工企業在與政府進行協商過程中,應充分明確自身責任,并嚴格履行自身義務,同時可以在一些合同專用條款對此類條款準確解釋到位,防止由于概念模糊導致認識不清,最后造成雙方出現誤解情況。
3.4堅持實事求是,穩定務實
當前PPP模式作為工程項目的主要推廣模式,該模式的實施應基于政府與企業的合作,二者合作期間應堅持實事求是的作風,使工程項目管理效果得到顯著提升。同時民營資本企業也要積極地相應號召,連同政府一起通過PPP模式建造更多的工程項目,保障當地經濟穩健發展。依據穩定務實的要求,使得PPP工程項目管理機制得到改善與提高,使得工作能夠更快更好的完成。第三,信任監督機制的創新,根據一些發達國家的經驗發現,信任度高的市場環境是項目開展的前提。因而在PPP模式的廣泛應用下,工程項目管理應進一步提升,以謀求突破,政府部門需要著重打造重諾履約的市場環境,在此基礎上提高PPP模式下工程項目管理的水平。
結論:
總而言之,為了更好地做好PPP模式下工程項目的管理工作,提升項目利潤,首先應確保PPP模式管理條例更為完善,同時企業與政府應做好風險識別工作,充分預估潛在的風險對工程的影響程度,依據判斷結果制定更為有效的對策。同時企業作為投資方,應深化與政府的合作,對施工部門進行監督與管理,充分規范工程項目設計流程。政府應發揮自身管理職能,企業也應保障財務管理系統的作用得到完善,更為科學的對PPP模式下工程項目進行管理,制定PPP項目標準成本管理系統以規避投資風險,實現政府與企業的共贏。
參考文獻
[1]徐偉.PPP模式下水利工程項目建設管理的難點及應對措施[J].水利規劃與設計,2021(08):117-121.
[2]栗瑞剛.國際工程項目管理中PPP模式的應用與實踐[J].智能城市,2020,6(21):72-73.
[3]王建宏.PPP模式下工程項目建設期的成本控制與管理探析[J].中國產經,2020(19):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