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紅霞 汪明 劉華 陳耀兵 劉漢蓁 黃愉婷

摘要:‘鄂選1號’山桐子由從利川市沙溪鄉山桐子選優經無性繁殖而來。果實圓球形,紅色,鮮果重22.1 g/100粒,干基含油率36.08%,亞油酸含量約66%。
關鍵詞:山桐子;林木良種;鄂選1號
中圖分類號:S794.9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3020(2022)02-0089-02
山桐子Idesia polycarpa又名水冬瓜、水冬桐、油葡萄等,屬大風子科Flacourtiaceac山桐子屬Idesia。落葉喬木,種子紅棕色,圓形。生于海拔400~2 500 m的低山區的山坡、山洼等落葉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通常集中分布于海拔900 m(秦嶺以南地區)至海拔1 400 m(西南地區)的山地[1]。湖北省武陵山區、大別山區、幕阜山區、秦巴山區等地均有分布。
‘鄂選1號’山桐子母樹選自湖北省利川市沙溪鄉齊躍坪村1株20 a生樹,樹高15.2 m,胸徑36.0 cm,單株產量高達115.76 kg,果實含油率31.3%。2022年1月18日被湖北省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確定為良種,命名為‘鄂選1號’Idesia polycarpa‘Exuan 1’,良種編號為鄂SSCIP0052021。
1選育過程
2007~2013年,在恩施、黃石、襄陽、咸寧、武漢、荊州、宜昌、十堰、黃岡、孝感等地在15 a生及以上山桐子實生林中開展山桐子優樹篩選。以果實產量作為主要選優指標,連續兩年觀察測定所選單株的開花性狀以及大小年情況,初選優株106株,經過反復篩選,最后確定15個山桐子高產優株進行無性系測定。第一年初選時以產果量指標為主,平均單枝結果穗數3個以上,單株產果量10 kg以上,果實含油率30%以上;第二年對初選優株重點進行果實產量變幅調查及果實主要成份測定。連續兩年單株果實產量變幅小于50%,果實含油率≥30%。2010年9月采集每個優株當年生粗壯萌條進行嫁接,每個優株嫁接200~300株,用于無性系測定。2013年10月在利川市沙溪鄉大坪村進行無性系測定。采用隨機區組,6株小區,4次重復,株行距3 m×3 m,參試無性系15個,授粉品系來自利川沙溪鄉大坪村2號雄株(樹齡16 a,樹高14.90 m,胸徑18.32 cm)。結果顯示,‘鄂選1號’山桐子單株果穗數198個,單株產量20.38 kg,顯著高于其他優株。
2品種特征特性
樹勢中庸,定植第3~4年開始掛果,第6~7年進入盛果期。在利川地區,花期為5月下旬~6月上旬,10月下旬~11月中旬果實成熟。果實圓球形,紅色,鮮果重22.1 g/100粒,干基含油率36.08%,亞油酸含量約66%。盛果期鮮果產量約1 500 kg/666.7m2。嫁接繁殖為主。授粉樹為花期相遇的山桐子雄株,比例為5%~10%。該品種抗逆性較強,適應性廣。
3栽培技術要點
適宜湖北省山桐子適生區種植,作為木本油料樹種栽培。選擇中、低山的半陽坡或陽坡,土壤肥力良好的地區造林,株行距為4 m×4 m或4 m×3 m。栽植時需配置授粉雄株,比例5%~10%。山桐子的主要繁殖方式為嫁接繁殖、扦插繁殖和組織培養。
(1)組織培養。以‘鄂選1號’山桐子雌株為母本,以其新生芽為外植體,以MS培養基為基礎培養基,在對其外植體消毒方法、不定芽誘導培養基激素組合、不定芽增殖培養基激素組合、組培苗生根培養基組合優化研究的基礎上,利用組織培養技術構建山桐子組織培養繁育體系并獲得大田移栽雌性山桐子組培苗。
(2)嫁接繁殖。春季嫁接:選用1 a生砧木進行嫁接。在2月下旬~3月下旬芽尚未萌發時進行。主要采用切接法。接穗采用樹冠中上部1~2 a生枝條,每穗帶3~4個芽。選取地徑0.8 cm左右砧木嫁接,砧木離地面5~10 cm左右剪切。秋節嫁接:在9月上旬~10月上旬進行,采用帶木質嵌芽接方法進行嫁接。嫁接2~3周后,觀察嫁接芽成活情況,及時解綁并除萌。
湖北林業科技第51卷第2期許紅霞,等:山桐子良種‘鄂選1號’ (3)病蟲害防治。高溫多濕天氣下,要注意防治根腐病、炭疽病。可用采用40%根腐寧1000倍灌根,或每平方米使用55%多菌靈1.5 g,或75%五氯硝基苯3 g,翻入土中防治根腐病。可噴施75%的炭疽福美十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或50%的多菌靈500倍液每隔7~10 d噴灑1次,連續2~3次防治炭疽病。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2004.
(責任編輯:鄭京津)
作者簡介:許紅霞(1966~),女,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木品種審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