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若宇

蔣仲良
從無錫陽山蕩口的龍眼橋,綿延流長的龍游河緩緩穿過宜興芳橋鎮金蘭村,一直向北延展。河畔肥沃的土地滋養了耕讀的農人。世世代代祖居在金蘭村的人們,始終保留著傳統農業種植的習慣,但在農業現代化的日子里漸漸被其他村落超越,成了經濟發展的“后進生”。
村民蔣仲良看在眼里,急在心底。二十一年前的蔣仲良,已然通過自己勤奮打理的家具工廠成為村里先富起來的人。當時他的收入就比得上村集體年收入半數之多。但是,黨員的使命感一直縈繞在他的心頭。于是,蔣仲良接受了組織的建議,提著半懸著的心,成為金蘭村第六任黨支部書記。
為什么是半懸的心?因為蔣仲良知道,生養他的土地并沒有貧瘠,希望的種子靜靜埋在地下,現在需要的是領頭人先把農業現代化的“水”澆灌到人們的思想之“田”上。活水從哪里來?這是考驗蔣仲良最大的變量。
新官上任三把火。蔣仲良的火還沒點起來,身邊的“火”卻特別旺。“這個村支書不值得當,村里底子差,怎么發展?”“村里人都不聽村支書的,你覺得你能帶起來?”這些炙熱的言語灼燒著蔣仲良的心,“我不能看著村子貧瘠,卻毫無作為!”他篤定了自己的想法,不再管流言蜚語,一門心思沉到了“掘水”的思考中。
“想在平原圩區謀發展,最重要的還是集約化經營,學習現代農業作業方式。”蔣仲良帶著當時的村干部,走上田間考察,走進村戶調研,最終拿出農村合作農場的方案。方案落定只能算作有了方向。這條路上該怎么走,村干部們莫衷一是。蔣仲良一錘定音,將金蘭農戶們近3000畝土地以承包權的形式入股農場。農場要發展,設施要配套;農作物要銷售,道路要修好。認準了目標,蔣仲良看著不富裕的村集體賬本,用肩挑背扛的方式,修建了灌溉設施和村道。蔣仲良的身上青一塊紫一塊,肩膀、后背和手掌都被磨出了血泡。但這些付出沒有白費,村民們看著眼前的蔣仲良,發現這位村支書不一樣,紛紛主動幫忙。萬事俱備,蔣仲良帶著村干部們一道下地干活。“當時我們八個村干部,每個人都承擔一片良田,自己操作農用機械下地干活。”從那時候起,每天都要忙到夜里十一二點,實打實光著腳下地的蔣仲良,被村民們稱作“赤腳書記”。
多年后的今天,在保存著的照片里,依然能夠看到蔣仲良雙腳踩在農田泥巴地里的影像。有人說,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時光荏苒,蔣仲良回憶著剛剛上任那年的收成,仍透露著一絲歡欣,“村辦合作農場成立當年,每個村民的收入就超過了2.5萬元。”農場的租金和分紅,讓村民們第一次感受到了生活的變化,也更加認可每天指甲縫里都塞滿泥巴的蔣仲良。
隨著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升,金蘭村的農業經濟得到顯著改觀,這讓蔣仲良渾身充滿了干勁。他開始使用農場經營收入統一購置收割機、插秧機和施肥機。購置了設備,誰來開,誰來用?蔣仲良和村干部們先學了起來,考出了特種機械操作證、拖車駕駛證、聯合收割機駕駛證。在他的帶領下,村干部們都能使用各類設備,直接參與農場生產作業。一個人影響一群人,一群人影響一個村莊,金蘭村的發展越來越順遂。如今農場上常常會飛過施肥、除蟲的無人飛機,地下自動噴灌系統會定時、定需進行灌溉。
近年來,在蔣仲良的帶領下,金蘭村99%的土地實現流轉,成為宜興流轉占比最高的自然村,還利用千畝土地建設出高標準良田,打造出當地大米品牌。這種優質稻谷能比普通稻谷提高10%以上的產量。產量高并不都意味著效益好,“有的時候市場上農產品飽和,那么農民只能把作物爛在田里。”土地經營活,農村才能富。如何提高土地經營效益,助力農民增收?為了綁定產量和效益之間的關系,蔣仲良引用了“訂單農業”的新方法。顧名思義,這種模式就是農產品還未種植的時候就已經簽訂了產銷合同,這種方式能夠最大化地開發土地利用率,減少潛在風險。
據蔣仲良介紹,合作農場以稻麥高產增效創建項目為載體,嚴格按照綠色生態要求從事水稻種植,并促進新品種、新技術和新農藝的推廣應用,是宜興的豐產示范方,連續七年獲得省級示范獎。目前,金蘭村出品的“錦尊牌”大米不僅獲得了“無錫好米”金獎,更通過了綠色食品認證,特別是富硒米,廣受市場好評,成為農場“明星產品”,價格是普通大米的3倍以上,真真切切為農戶打開了利潤的閥門。“金蘭模式”逐漸成熟并發展壯大,現在,金蘭村的合作農場模式正帶動著周邊的陽山村、扶風村、屺山村興辦合作農場,形成更大規模的農業集群效應。
現代化農業是一招,招商引資又是另一招。雖然農業發展勢頭良好,但與無錫其他鄉村相比,工業水平成了制約蔣仲良“共同致富”夢想的一道坎。特別是在十多年前,沒有工業用地的金蘭村,僅僅憑借農業產業,很難比得過其他具備工業經濟支撐的村莊。借著一次補貼的契機,蔣仲良放棄原本用來建設村級活動場所的補貼,爭取來15畝工業土地指標。這片土地隨后成為金蘭村最早的標準化廠區,使附近的工業企業逐漸向金蘭村遷移,當年的租金就達到了30萬元。
企業集聚,村集體經濟跨越性增長,不僅解決了年輕村民的工作問題,也幫著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這時候,蔣仲良又動起了“騰籠換鳥”的新念頭,“有污染的企業、落后的產能,我們請他們進行技術改造,達到環保標準。不行的,我們就不再把廠房租給他們,然后邀請一批沒有污染的高新技術企業進駐。”蔣仲良知道,對于金蘭這片村莊而言,與專業化園區相比,廠房招商面臨的壓力并不小,吸引高新企業的方法只有服務。為了吸引高新企業入駐,蔣仲良圍繞服務做足了文章,優質企業不僅減免房租,還能夠直接拎包入駐,村干部也成了企業隨叫隨到的“店小二”。金蘭人的淳樸吸引了五十多家企業,全村的工業總值更是一躍突破了10億元。
“今年9 月份,我就到了該退休的年紀。”蔣仲良說,他曾為了金蘭村發展現代農業,考到了特種機械操作證,但現在面對電腦里各種類型的農業、工業操作軟件系統,不得不感慨學習之難。但這些對于村干部里的年輕人來說,這是一場“赤腳”的奔跑。歲月更替,二十多年的時光仿佛彈指一揮,蔣仲良見證了金蘭村的發展變化,也兌現了自己的初心。
又是一年春來到,氣溫漸升,龍游河依然靜靜流淌,周邊光景變換,滿隴青苗,廠房林立,春管春播在江蘇南北的田地上熱火朝天。在這春耕備耕的黃金期,蔣仲良一刻也沒停歇,他把拖鞋放在田壟外,光著腳,走到田里俯身看農作物的生長情況,隨后盤算著農事物資的保障事宜。春風拂過,青苗搖曳,仿佛訴說著這片良田的見證——那是蔣仲良和他帶領著的金蘭村民,用赤腳跑出發展加速度的一段又一段故事,而這樣的故事也會在未來繼續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