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今

施雪鋼
第一次踏上高枧村的土地,駐村“第一書記”施雪鋼聞到了一股熟悉而親切的味道,那是小時候稻田的味道。
施雪鋼出生在浙江省余姚市一個美麗恬靜的村子。村里有山有水,田里種滿各種瓜果蔬菜。小時候,他跟著父母下地勞作,看著一株株綠苗慢慢長成青菜、蘿卜、西紅柿、南瓜,心中充滿了歡喜。高考時,施雪鋼第一志愿報考了南京農業大學,讀完本科和碩士后留校任教。2015年,他被學校派去定點幫扶地——貴州省黔東南州麻江縣高枧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在施雪鋼的想象中,高枧村坐落在綿延的群山間,一條崎嶇的小路蜿蜒而上,半山腰上有一些瓦房冒著裊裊炊煙,身著鮮艷民族服裝的村民在梯田里勞作。到了村里,他才發現高枧村跟想象中完全不一樣,村里很漂亮也很熱鬧,正在打造景區“夏同龢狀元文化產業園”。
初到高枧村,施雪鋼著手調研。村黨支部書記夏平順向他介紹了村里的情況。施雪鋼察看當地的鋅硒米、紅蒜、藍莓等產業,訪問了一些貧困百姓,了解他們的想法。閑下來,施雪鋼問夏平順:“州里、縣里都很重視夏同龢狀元文化旅游項目的開發,花了不少錢,為什么游客并不是很多呢?”夏平順說:“可能內容比較單一,景區體量不大,要是搭配些其他旅游項目就更具吸引力了。”
施雪鋼把這話深深記在了心上。一次,他看到山坡上的野菊花非常漂亮,就問夏平順:“咱們這里氣候挺適合菊花啊,全省有沒有舉辦過菊花展?”夏平順說:“沒有。”施雪鋼一下興奮起來:“我們南農大有個菊花課題團隊,建有菊花基因庫,培育了5000余個品種呢!他們在南京江寧湖熟建了一個菊花基地,每年辦菊花節,吸引了很多游客。”
夏平順是個有進取心、敢想敢闖的人,當年響應號召發展林下經濟,養了幾千只跑山雞,帶動鄉親共同養雞致富。他高興地說:“我們這里氣候溫和、土地肥沃,如果大面積種上菊花,就成自然景觀了。”
施雪鋼仿佛找到了知音:“氣候環境是必要條件,南農大菊花培育團隊是品種技術保障,加上與我們村夏同龢文化產業園形成合力的優勢,一定能帶動高枧村的旅游發展,加快脫貧致富的步伐。”兩人一拍即合,各自行動起來。施雪鋼找來當地的氣象資料參考,根據土地資源情況起草了開發菊花產業、拉動旅游發展的計劃,并向南京農業大學進行了匯報。學校聽后立即安排菊花課題團隊的專家參與了這項工作。專家團隊實地考察后得出結論:氣候冷涼,土地肥沃,排水方便,適宜種植。接著,施雪鋼又帶著當地的干部來到南京,考察了南京農業大學的菊花培育基地,增強了鎮、村干部開發菊花產業的信心。最后,南京農業大學和麻江縣達成了在高枧村建立菊花基地的幫扶意向,第一年試種20畝。
2016年6月,從南京寄來的42個品種總計10萬株菊花苗到了。施雪鋼和夏平順帶著村民嚴格按照專家的要求種植、澆水、摘頂、施肥……期間,施雪鋼天天去菊花基地,發現情況立即請求指導。他從小喜歡種植,大學又選修了園藝課,在專家的遠程指導下,很快成為技術員。
7月、8月,菊花長勢良好;9月,花開了,黃紅紫白……高枧村成了花的海洋。施雪鋼發揮旅游專業的特長,策劃出舉辦菊花節的整套活動方案,在縣、鎮有關部門的幫助下,吸引了兩萬余名游客。“看菊花展,游夏同龢故居”成了當地的旅游熱點。菊花節不僅銷售出15 萬元菊花,還帶動了當地農家樂的發展,高枧村很快成了小有名氣的賞菊打卡地。
菊花基地項目解決了不少當地人的就業問題,大家珍惜這個機會,干活非常賣力。一次在田間休息,芙蓉大媽對施雪鋼說:“施書記,今天我想送你一個禮物,給你唱支山歌。”62歲的芙蓉穿了一件鮮艷的外套,她唱道:“大田栽秧行對行,我在田壩栽花秧,感謝書記來指導,還有支書來幫忙,栽得花秧朵對朵,種得花香行對行……”大家一起鼓掌。施雪鋼感動地說:“謝謝!謝謝!”
芙蓉興奮地說:“歌詞是我自己編的,想到一段就唱給女兒聽,她把歌詞記下來抄給我,再修改。”這首優美的山歌很快就在村里傳唱開了。
除了觀賞菊,菊花基地還種了2畝藥用菊。收獲后,施雪鋼就按照菊花茶的制作方法來烘烤。沒有設備,他就用當地烤煙的設備,烤焦了就調溫度、調時間,最后終于做出了合格的產品。施雪鋼把高枧村的菊花茶命名為“三無一品”:無污染、無農藥、無添加,值得一品。后來,芙蓉還把施雪鋼帶領大家做菊花茶的故事編進了歌里。
2017年,高枧村的菊花擴大到百畝,品種擴大到茶藥菊、鮮食菊、切花菊、傳統菊、金陵菊、鐘山菊等系列,菊花產品也不斷拓展。
2017年8月,就在高枧村菊花產業蓬勃發展之時,施雪鋼的任期就要到了。整整兩年,他和鄉親們共同奮斗,在崎嶇的山路上走壞了三四雙旅游鞋,茅草把腿劃了一道又一道的血痕,脖子曬掉了皮……他還給結對幫扶戶羅老奶奶募集了3700 元愛心款,并買了電飯煲和衣物等生活用品。
駐村期間,施雪鋼先后獲得麻江縣駐村工作先進個人、黔東南州和江蘇省教育工委“優秀共產黨員”、黔東南州“最美第一書記”等榮譽。
聽到施雪鋼要回去的消息,高枧村的村民找到夏平順,希望留住施書記。羅奶奶說:“施書記沒喝過我家的一口水,我們舍不得他走啊!”受施雪鋼幫助建了100畝優質鋅硒米種植基地的小趙說:“大力香水稻基地建成了,他還沒嘗一嘗這個米煮的飯呢。”小學校長說:“施書記為我們建立了企業獎學金和愛心資金,我們還要等他來發放呢。”
夏平順也知道,施雪鋼離家兩年,家里還有老父親需要他的照顧。但菊花節馬上就要舉辦了,所有活動都離不開他。夏平順揣著印有一百多名村民代表鮮紅手印的“挽留書”,來到了南京農業大學,希望學校讓施雪鋼多留三個月,等菊花節結束后再離開。學校征求施雪鋼的意見后同意了。
施雪鋼和鄉親們一起操辦了2017 年的菊花節。盛花期的菊花漫山遍野,觀賞者人山人海。離開高枧村的那個晚上,施雪鋼和大家都喝多了。村民們唱著山歌,拎著臘肉、土雞蛋,一直送他到村口。
施雪鋼回到南京后,村民對他念念不忘,經常打電話向他咨詢菊花種植的問題,他總是耐心地一一答復。夏平順問他:“啥時再來吃土雞?”他回答:“每兩年我都會回去一次,因為那里有太多牽掛的人和事。”
施雪鋼兌現了兩年回麻江一次的承諾。針對留守兒童多、教育落后的問題,他連續兩年組織大學生到高枧小學開展“我們的童年因你們而精彩”志愿服務活動,讓孩子們對大學充滿憧憬。他還指導兩屆校研究生支教團的學生,開展系列支教活動,受到麻江縣龍山中學很高的評價。
2021 年11 月15 日,不惑之年的施雪鋼再次踏上了貴州省的土地,掛職麻江縣委常委、副縣長。
施雪鋼見到了已經升任昌賢鎮副鎮長的夏平順,拿出帶給他的運動鞋。他還去看望了91歲的羅奶奶,動員和安排她們一家住進了縣里的養老院。這次,施雪鋼帶來了南農專家研究的梨、柿子、橘柚等適合麻江氣候的種植技術;進一步提升300 畝精品菊花園的規劃和種植,讓旅客游園時賞菊、嘆菊、品菊、吟菊、用菊。施雪鋼覺得,在追求一個精彩而有意義的人生過程中,所有的磨難和付出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