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曹宏萍

陳瑋(右一)家庭
“這三年里,我無時不在思念你。從你遠行的那天起,我腦海里總是有你的影子,好像你就在我們身邊,總想著你點點滴滴的好,也有你讓我生氣的美麗錯誤。現在,你在哪里?在宇宙間?在星球上?在云朵中?在天堂里!我能感覺到:你就在我們身邊,一直沒有遠離。”這段話摘自陳瑋母親顧獻玲所寫的《最珍貴的你》,字里行間溢滿了思念。
“母親早上發這篇文章給我,讓我幫她看看。”陳瑋有些哽咽。提起父親陳光懷,母女倆總會忍不住紅了眼眶。
“今生,因為有你,成就了一個幸福美滿的小康之家……回憶那三間茅屋時期的艱難歲月,至今,改革開放近四十年間,四次建房,五次裝潢,六次搬家。是你,勤奮刻苦,精打細算,開源節流,經營有方,靠黨的政策,用勤勞的雙手,操持著這個家。你一生縫補穿戴,一件舊衣改了又補,補了又改……”
早在2017年6月6日,家住宿遷市宿城區的陳光懷就為妻子寫下這篇《今生因為有你》。“那天是他倆結婚四十周年紀念日。父親瞞著母親策劃了很久,邀請了二十多位親朋好友來家中聚宴。”仿佛當時的情景又浮現在眼前,陳瑋語氣緩和地說,“他甚至還準備了99朵玫瑰花!”
陳瑋的父親酷愛文學,母親也是一個愛書之人,和許多愛情故事的開頭一樣,兩人因為書走到了一起。“那時,父親常常借書給母親。母親愛看名人傳記,父親便把那本《宋氏三姐妹全傳》借給她,故事便從那時候開始。”父母的愛情一直滋養著這個家,讓陳瑋感到安定和滿足,“婚后的幾十年,兩人很少吵架,偶有爭執也是很快消散,母親很欣賞父親的才華,一直親昵地喊他‘教授哥’。”
在陳瑋眼里,父親是個浪漫且幽默的人,總能在平淡的生活里制造出驚喜。有一年,陳瑋和母親從海南旅游歸來,落地徐州觀音國際機場。早早地,陳光懷便帶著女婿在機場等候,兩人手中各捧一束鮮花。翁婿兩人的舉動惹得同行的伙伴一陣艷羨。“母親身體不好,住院期間一直是父親在床前照顧,他總愛講些笑話逗大家開心,連帶著同病房的病友們都很歡喜。”老兩口相濡以沫的愛情羨煞旁人。
“在教育孩子方面,其實并沒有太多捷徑和訣竅,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言傳身教。”陳瑋這樣總結父母對她和弟弟陳源的教育,“其實就是榜樣引領的力量。”
陳瑋小時候,父親就帶著她和弟弟背誦唐詩宋詞,教他們寫日記。“父親六七十歲時仍然保持著清晨讀書、做摘記的習慣,嘴里還不停地念著讀著。他說,大量的背誦能讓他的頭腦保持靈活。”受父親影響,四十多歲的陳瑋至今仍保持著寫日記的習慣,她也相信大量的背誦訓練能夠抵擋年齡增長帶來的記憶力退化。
說起家中的6000余冊藏書,陳瑋提起這樣一個小故事。1992年,在鎮政府分管文教衛工作的父親到北京出差。“父親帶著母親一同去了北京,在朝陽區紅廟圖書批發市場購買了160冊書籍。兩人將沉重的書扛上返程的火車,又從火車站扛回了家。母親的肩上到現在都留著當時勒出的痕跡。”父母對書的熱愛與渴望一直影響著陳瑋,“回來后,父親開玩笑說,這兩口袋書是母親用一碗面換來的。當時,他們在一家餐館用餐,母親沒有舍得吃,掏出了從家里帶的煎餅和醬豆。她說,省下來的錢可以給我們多買一些書。”
母親是個熱心腸,總是告訴孩子們要樂于助人,少說多做,更要有“書香氣質”。陳瑋成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后,這種信念更是滲透進她的生活和工作中。對于犯錯的學生,她總是耐心說服,多加鼓勵;對于貧困、留守孩子,她則給予更多的關注和關愛,經常利用周末家訪。“因為學校地處城鄉接合部,班里有很多鄉里的孩子。一次家訪正趕上下雨,鄉間的小路泥濘難行。家長們從屋旁抱來一捆捆稻草為我鋪路、引路。當時的情景,我想我會記一輩子。”
與陳瑋不同,弟弟陳源受父親的影響,擅長書法,曾在江蘇省硬筆書法比賽中獲獎,對國學也頗有研究。早年,陳瑋一家人生活在鄉下,每逢春節,父親便會購買紅紙回來寫春聯,送給左鄰右舍。大約在那時,陳源和書法結緣了。
讀書好學,勤儉持家,真誠善良,樂于助人,父母早在樸素的一言一行里教會了陳瑋姐弟生活的方式和意義。
“父母還打造了一個集書香與花香為一體的庭院,它是屬于我們全家人的‘桃花源’。”在陳家小院里,草木蔥郁、繁花遍開,置身古色古香的博雅亭,家人可如蘭亭雅士般宴集;徜徉于書香彌漫的書閣,則如沐春風、如品香茗……
一家人在這里創辦“歷山學堂”,在題記中交代了“歷山”一詞的淵源與學堂的宗旨:歷山學堂為傳承祖業德澤后代,文學文藝愛好者聚集,家族中的成員相聚讀書、交流、探討。
在飄滿書香的院中,新一代的孩子們笑著鬧著就長大了,祖孫三代,既是家人,又是書友。陳瑋描述了這樣一個畫面:“有一年端午時節,我們一家人在院中割艾草。我女兒見此情景隨口吟出了一句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我弟弟當即接了下句‘草盛豆苗稀’。就這樣,一家人吟誦著詩句在院中勞作,很是暢快。”詩書里浸潤著的陳家人,困難時賦“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以明志,家宴飲酒時談論“青州從事”和“平原都郵”的有趣典故,定期在同名的“歷山學堂”微信群里分享讀書心得,讓鄰里親朋直呼“羨慕”。
慢慢地,陳家小院不再是陳家人的“秘密基地”,歷山學堂迎來了眾多慕名而來的客人。在這里,陳瑋辦過親子閱讀、朗誦活動,開展過讀書交流會、文學沙龍……把書香潤德之美傳遞給了更多人。
“我的曾祖父曾是一位有名的私塾先生,到父親這輩更是筆耕不輟。我熱愛朗誦,弟弟喜好書法,而我們各自的孩子,一個寫的作文獲得‘葉圣陶杯’全國中學生新作文大賽一等獎,一個多次獲得區、校級硬筆書法比賽一等獎。不可否認,是好的家庭氛圍滋養了我們。”
“學業有成,就要報效社會;為人兒女,就要獻上孝心;為人夫妻,就要支撐家庭;為人父母,就要教育好子女。累和辛苦,換來的是奉獻后的樂趣和快感,更是那引以為自豪的責任感。”詩畫田園般的生活里,陳光懷的諄諄囑咐如今已成為陳家人的家訓,引領著家庭,潤澤著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