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建,王宗琰,李鵬鵬,邢 豪,許 浩,蘇 顯,黃 罡
海軍軍醫(yī)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 1.普通外科;2.肝外三科,上海 200136;3.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上海 201805
南極大陸擁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地球最南端)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生物、礦藏、煤氣、淡水等),對南極的科學考察和開發(fā)利用具有重大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和科學意義[1]。然而,南極非常寒冷、荒涼,且風速非常大,嚴重威脅我國南極科學考察隊員的身體健康[2]。而且,科學考察船在海上長時間航行也給科學考察人員帶來了一系列的健康問題。因此,有必要對中國南極科學考察隊員在海上航行以及南極考察過程中發(fā)生的創(chuàng)傷和疾病進行調查統(tǒng)計分析,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預防和治療。海軍軍醫(yī)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醫(yī)師承擔了第31次(黃罡)、第35次(黃罡)和第36次(王宗琰)南極科學考察的部分醫(yī)療保障任務。本研究旨在調查分析這3次中國南極科學考察隊員的常見傷病,為提出針對性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參加3次(第31、35、36次)中國南極科學考察的1 026名隊員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973例,女性53例;年齡22~60歲。第31次南極科學考察時間162 d(自2014年10月至2015年4月),共281例隊員,其中,男性269例,女性12例;年齡24~57歲。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時間130 d(自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共351例隊員,其中,男性341例,女性10例;年齡22~58歲。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時間191 d(自2019年10月至2020年4月),共384例隊員,其中,男性353例,女性31例;年齡24~60歲。
1.2 研究方法 收集參加3次科學考察人員在南極科學考察期間的傷病情況,并按病種及就診科室進行統(tǒng)計,計算構成比。同一傷病未完全康復而多次就診記為1人次。
某疾病構成比=該疾病就診患者例數(shù)/所有疾病就診患者例數(shù)×100%
2.1 3次南極科學考察傷病按病種統(tǒng)計 第31次南極科學考察構成比排名前十的傷病依次為急性軟組織損傷(19.93%)、咽炎(9.28%)、失眠(9.28%)、皮膚真菌病(8.59%)、牙周炎(8.59%)、嚴重暈動癥(6.87%)、高血壓病(5.84%)、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15%)、胃腸炎(4.81%)及凍傷(4.81%)。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構成比排名前十的傷病依次為急性軟組織損傷(19.12%)、皮膚真菌病(13.17%)、失眠(10.66%)、咽炎(8.15%)、牙周炎(6.58%)、嚴重暈動癥(6.58%)、胃腸炎(4.70%)、凍傷(4.70%)、高血壓病(3.76%)及慢性軟組織損傷(3.76%)。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構成比排名前十的傷病依次為急性軟組織損傷(16.81%)、皮膚真菌病(13.62%)、咽炎(11.01%)、牙周炎(9.28%)、失眠(7.54%)、急性上呼吸道感染(7.25%)、嚴重暈動癥(5.22%)、胃腸炎(5.22%)、高血壓病(4.93%)及凍傷(3.19%)。3次南極科學考察傷病總構成比排名前十的傷病依次為急性軟組織損傷(18.53%)、皮膚真菌病(11.94%)、咽炎(9.53%)、失眠(9.11%)、牙周炎(8.17%)、嚴重暈動癥(6.18%)、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34%)、胃腸炎(4.92%)、高血壓病(4.82%)及凍傷(4.19%)。見表1。

表1 3次南極科學考察傷病按病種統(tǒng)計/例(百分率/%)
2.2 3次南極科學考察傷病按就診科室統(tǒng)計 第31次南極科學考察人員發(fā)生傷病就診科室構成比排名前五的依次為創(chuàng)傷與骨科(23.02%)、耳鼻喉科(18.21%)、神經(jīng)內科(11.68%)、口腔科(10.31%)及皮膚科(9.62%)。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人員發(fā)生傷病就診科室構成比排名前五的依次為創(chuàng)傷與骨科(22.88%)、耳鼻喉科(15.67%)、皮膚科(15.05%)、神經(jīng)內科(13.79%)及口腔科(7.52%)。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人員發(fā)生傷病就診科室構成比排名前五的依次為創(chuàng)傷與骨科(19.71%)、耳鼻喉科(17.68%)、皮膚科(14.78%)、口腔科(11.88%)及神經(jīng)內科(8.99%)。3次南極科學考察人員發(fā)生傷病就診科室總構成比排名前五的依次為創(chuàng)傷與骨科(21.78%)、耳鼻喉科(17.17%)、皮膚科(13.30%)、神經(jīng)內科(11.41%)及口腔科(9.95%)。見表2。

表2 3次南極科學考察傷病按就診科室統(tǒng)計/例(百分率/%)
近年來,已有多個國家進了南極科學考察,并調查整理了南極地區(qū)科學考察人員的傷病發(fā)生情況。日本科研人員統(tǒng)計了日本第1~56次(1956—2016年)南極科學考察期間的6 837例傷病情況,發(fā)現(xiàn)各種傷病的構成比由高到低依次為外科(45.3%)、內科(21.7%)、牙科(11.6%)、皮膚病(8.4%)、眼科(5.8%)、耳鼻喉科(5.3%)、神經(jīng)內科(1.6%)及泌尿科(0.1%)[3]。印度科研人員統(tǒng)計了7次南極科學考察中的1 989例傷病情況,其各種傷病的構成比由高到低依次為外傷(27.25%)、胃腸道疾病(19.66%)、心理疾病(2.66%)以及凍傷(2.01%)[4]。
中國科學家自從1980年首次踏上南極大陸以來,已進行了37次南極科學考察,先后建成了長城站(1985年)、中山站(1989年)、昆侖站(2009年)和泰山站(2014年),在橫穿南極雪冰環(huán)境研究、南極隕石回收與研究以及冰穹A的天文觀測與研究等領域取得了國際一流的重要成果[1]。然而,我國南極科學考察隊員的傷病資料相對較少,不夠系統(tǒng)全面。許可青[5]報道,中國第5次南極科學考察長城站越冬隊員發(fā)生的傷病有感冒、紫外線燒傷、腰扭傷、煩躁、時差反應等。張越巍[6]報道,中國南極科學考察隊員腰扭傷、腰腿痛、感冒、紫外線燒傷、冷過敏性皮炎以及高血壓等發(fā)生率較高,而帶狀皰疹、化膿性腮腺炎、膽囊炎、慢性鼻炎、咽炎、痔以及貧血等時有發(fā)生。吳全[7]報道,中國第27次南極科學考察中山站越冬隊員的主要傷病有關節(jié)和軟組織扭傷挫傷、上呼吸道感染、胃腸炎、尿路感染以及皮膚皸裂等,而心腦血管疾病等較少見。此外,在中國第27次南極科學考察中,1例45歲的男性在昆侖站(海拔4 087 m)發(fā)生了高山病,在我國和澳大利亞醫(yī)師的聯(lián)合救治下轉危為安[7-8]。樓征等[9]報道,我國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人員發(fā)生高血壓病14例,2型糖尿病4例,骨關節(jié)炎4例,痛風3例。郝俊杰等[10-11]報道,我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雪龍2號”乘船隊員發(fā)生的傷病按構成比排序依次為軟組織損傷、咽炎、牙齦炎、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失眠等。
在本研究中,急性軟組織損傷是最常見的傷病,在3次南極科學考察中構成比高達18.53%,包括急性閉合性軟組織損傷(扭傷、擠壓傷、挫傷等)和急性開放性軟組織損傷(擦傷、撕裂傷、切割傷等)。分析其原因,一是船艙空間狹小;二是船體搖晃;三是在到達南極站點之后,因氣候寒冷,防寒服較笨重,在冰雪環(huán)境中作業(yè)易發(fā)生滑倒摔傷。因此,要制定整個航行以及物資卸載過程的行為規(guī)范,以減少創(chuàng)傷的發(fā)生。
皮膚真菌感染是另一個常見的傷病,在3次南極科學考察中構成比為11.94%,包括足癬、股癬、體癬等,其中,足癬最為常見。分析其原因,一是在科學考察作業(yè)過程中出汗較多;二是淡水資源有限,不能及時清洗;三是船艙較小,空氣流通不暢,洗過的衣服、襪子無法經(jīng)陽光曬干,易于真菌生長。因此,要引導隊員更加注重衛(wèi)生習慣,勤換衣襪,工作之余在船艙里盡量穿透氣的衣服、鞋子。
咽炎、牙周炎的發(fā)生率也較高,這與極地特殊環(huán)境以及隊員的生活習慣密切相關。一是在科學考察過程中,缺乏新鮮蔬菜、水果,容易導致維生素的缺乏;二是部分隊員有吸煙、飲酒、餐后不及時刷牙等不良生活習慣。因此,要引導隊員戒煙戒酒,養(yǎng)成餐后及時刷牙的良好生活習慣。
失眠可能與晝夜節(jié)律紊亂導致的褪黑素分泌異常[12]、作息不規(guī)律導致的生物鐘基因表達異常[13],以及船體搖晃等不良居住條件相關[14]。我團隊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極地科學考察隊員入睡時間延長、睡眠時間縮短可能與極地極晝及低溫環(huán)境有關[15]。而焦慮、抑郁等可能與南極“高、寒、孤”等特殊環(huán)境導致的腦內5-羥色胺水平下降有關[10,16]。建議給予科學考察隊員合理安排值班、模擬晝夜周期、增進相互交流、加強心理疏導等措施。
暈動癥由航行過程中船體晃動引起,大部分隊員癥狀較輕,無需特殊處理;部分癥狀較重的,建議臥床休息,必要時給予口服藥物。
紫外線眼炎、紫外線皮膚燒傷等極地特異性疾病是由于南極地區(qū)臭氧層稀薄、紫外線較強以及白雪對紫外線的放射,建議增強防護措施,如使用墨鏡、顏面部涂防曬霜等。
綜上所述,在南極科學考察過程中,由于空間狹小、氣候寒冷、資源有限、習慣不良、晝夜紊亂、船體晃動,以及紫外線強烈等特殊環(huán)境,科學考察人員易發(fā)生急性軟組織損傷、皮膚真菌病、咽炎、失眠、牙周炎、暈動癥等常見傷病,以及紫外線眼炎、紫外線皮膚燒傷等極地特異性傷病。建議進一步規(guī)范科學考察的操作流程、增加物資供應、改良衛(wèi)生習慣、增強防護措施等,以減少南極科學考察人員的傷病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