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喜勤
摘 要:縱觀現狀,從國家、社會到個人,當追求經濟勝過一切的時候,很多東西估計都會在無形中扭曲了。對此,有人歸根于經濟發展惹的禍,同時也有人歸罪于教育的缺失。盡管有人認為現在孩子的教育也染上了功利色彩,但我覺得,小學階段是一個人的良好品質初步形成的基礎階段,小學生良好品質的養成尤為重要。我們應從娃娃抓起,想方設法,用心呵護,使其茁壯成長。
關鍵詞: 傳道;授業;品質;養成
古語云:德高者居上,才高者褒獎。但縱觀現狀,從國家、社會到個人,當追求經濟勝過一切的時候,很多東西估計都會在無形中扭曲了。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往往更關心自己的利益,而在違背道德的現象面前,則處于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狀態”。對此,有人認為是經濟發展惹的禍,也有人批判是因為現在孩子的教育染上了功利色彩,所以認為是教育的缺失。而在當今生活中,有些家庭、學校教育和引導孩子的方法確有欠妥之處,不利于孩子良好品德的養成。
教子弟于幼時,育美德于日常,小學階段是一個人的良好道德品質初步形成的基礎階段,因此,加強小學生思想道德建設非常重要。以下就本人在培養小學生良好品質的工作經驗談談自己的拙見。
傳道 · 塑造陽光品格
——“標桿作用”
古人言:欲立身,先立品,人無品不立。有了良好的品格基礎,才能為孩子們描畫美好的人生。
所謂傳道,我認為不僅傳學問之道,更要傳為人之道。兒童的品格是純真的。他們稚嫩可愛,可塑性強。故曰“人之初,性本善”。
教師在班級管理中樹立陽光形象。首先我會在學生面前樹立老師的“標桿作用”,做一桿言行一致的標尺,一面表里如一的透鏡。我的樂觀和藹、積極活躍、豁達正氣,會讓學生受到感染,潛移默化,逐漸實現“親其師,信其道”這一美好的教育愿景。
發現學生的優勢,發揮品牌學生效應和標桿作用。我在班級中樹立部分具有較強優勢的學生為榜樣學生,比如單科成績全班第一的,或對班級有特殊貢獻的,如寫作、書法、朗讀等在區、鎮、校獲獎的同學。指導榜樣學生有計劃、有步驟,講究方法、講究實效去發揮自身優勢,輔導對自己優勢有興趣的其他同學,在班級中營造互相學習的良好氛圍;學生有了追求的目標,有助于激發學生參與班級活動的積極性,在班級中營造力爭上游的班級氛圍,良好的競爭學習氛圍對于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會起到催化的作用,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行為和習慣,從而塑造陽光的學生形象,促進學生全方面發展。
授業 · 還原教學本真
——“綠葉情懷”
俗話說“紅花需有綠葉相襯”,我很樂意當呵護紅花成長的那片“綠葉”。因為,教育以人為本,以生為本。
所謂授業,不僅要傳授學業,更要通過課堂激發孩子們的求知欲望,培養他們積極上進的學習品質。
課堂的教學,教師不在“教”教材,也不是“教”教案,而是服務于學生發展。教師關注的重心,不再是自己預定的教學進度,而是學生真實的收獲。新課標也明確提出教師要轉變觀念: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等。教師只有不斷更新教學理念,讓位于課堂,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才能讓他們得到真正的發展,才能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才能還原教學的本真。
因此,我在課堂中實現學生為學習的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從旁點撥、引導他們走進文本,品讀、感悟文本,以生活題材、感受為依歸,豐富孩子們的想象和感悟能力,提高他們的賞析和審美能力。同時,我利用競爭——合作學習小組的方式,發揮學生合作學習的功能,創設探究性的學習平臺,營造自主、合作、互動的學習氛圍,力求使同學們在自主中合作,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創新。同學們從以前的綠葉角色逐漸轉變為現在的紅花地位,在這種師生角色轉換中,孩子們的個性獲得了充分的張展,自信心不斷增強,學習的動力源源不斷。團結協作、積極向上的心態在孩子們的心中逐漸形成,積極的心態對于養成良好的品德大有裨益。
解惑 · 詮釋教育真諦
——“皮格馬利翁效應”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而已。當今社會,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學生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有效地、及早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干預和心理疏導,顯得尤為重要。因此。“解惑”在小學教育教學中更凸顯其重要性。
解惑,不僅要解共同之惑,更要解個體的特殊之惑。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者應當深刻了解正在成長的人的心靈……只有在自己整個教育生涯中不斷地研究學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學知識,提高心理輔導技能,才能夠成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在教育過程中,通過心理上的個別疏導,努力排除孩子們的心理障礙,有利于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因此,如發現個別孩子的思想動向有異,行為反常,我會立即對其進行個別心理輔導。班級中常有無心向學且破壞課堂紀律、因自卑而缺乏自信心或驕傲自滿、無禮粗魯或有小偷小摸行為的孩子。對于這部分“問題”孩子的教育,我巧用“皮革馬利翁效應”,以愛為出發點,通過愛的企盼,關心和尊重他們,幫助他們,然后找準癥結,對癥下藥,以此來轉化問題生,再者以其長避其短,循循善誘,促后進轉化,最后讓孩子們打開心結,放飛理想,讓“自慚”變“自勉”。
教師積極耐心的溝通、疏導,可使學生明白自身存在的問題,明確學習目標,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其逐步向健康、正確、積極的人生道路邁進。
提質 · 活化德育活動
——“育美德于平日”
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與平時生活也息息相關。開展豐富多彩的興趣活動和文化活動,通過潛移默化,寓教于樂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使學生在自覺參與活動中,思想情感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品質境界得到升華。
1.升旗臺下的演講。學校根據實際,安排各班在每周一莊嚴的升旗儀式和國旗下進行有針對性的演講:如尊老敬老,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獻愛心捐款……學生通過聆聽演講,受到各方面的道德品質教育。
2.豐富多彩的班隊課。根據學校安排,我班開展有益的班隊活動,如“祖國知識知多少”“安全最重要”“學習不能丟”“心理障礙要消除”“環境保護我知曉”等,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班隊課中享受到快樂,也收獲了各方面的教育。
3.“新三好”的評選。標榜優秀學生目的在于樹立典型,形成輻射。學校每月定期評選“新三好”(好學生、好孩子、好公民),我們也將該項評選落實到班上,如火如荼進行評選,根據“自薦——推選——事跡介紹——民意測評”這一程序完成整個評選過程,讓學生在感受公平選舉的魅力的同時,達到向榜樣學習,力爭上游,見賢思齊的認識追求。
4.節日的賀卡征文。教師節、母親節、父親節、感恩節等重要節日,我們以制作賀卡和征文為途徑,大力向學生倡導“每天為家做一小事”的行動(即每天家庭德育作業),并將自己的感恩之心通過“賀卡”或“文章”向父母、老師或值得感謝的人表達,并送上祝福。
5.DIY手抄報制作。我們利用國慶節、體育節等節慶,開展DIY手抄報制作比賽。讓學生在創作過程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和健康意識教育,同時以DIY形式讓學生設計手抄報,使之個性得以釋放和張揚。
6.兒童節文藝匯演。各班在班主任的組織下,集大家的智慧和力量,一起為文藝匯演排練節目,出謀劃策,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深深體會到“團結力量大”的道理,并大大增強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7.廢舊月餅盒回收。一月餅盒回收為契機,向學生大力推廣節約、低碳、循環利用等理念,學生在享受活動當中之快樂的同時感受到自己的環保責任、社會責任。
8.清潔社區衛生。我們組織學生參與社區的衛生清潔,此活動除了美化社區面貌外,還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作為社區中的一份子,更應該愛護自己所在的社區,愛護周圍的環境,為社區環境衛生貢獻自己綿薄之力,社會責任感也由此在學生心靈上扎根。
……
多少個早晨,我迎著朝霞曙光走進教室,和孩子們暢談;多少個傍晚,我帶著欣慰和倦意回家,幸福就這樣流淌在“兩點一線”上。但看到孩子們的笑臉如太陽般綻放,我便不覺疲倦。因為,一切為了學生!
參考文獻:
[1]陳茹夢,周家忠.師德,教師的靈魂.中國校外教育.2014,(26)
[2]錢正權.理趣,構建精神家園的重要元素.2005年第十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