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羅妮卡·桑奇斯·本科莫

阿根廷攝影師卡倫·納瓦羅(KarenNavarro)是一名擁有多學科背景的藝術家,主要從事攝影及雕塑藝術創作。多年來,她的注意力多關注于身份認知與尋找歸屬等話題,并十分擅長肖像作品的塑造。
幾年前,納瓦羅的系列作品《建構自我》(TheConstructedSelf)以其艷麗的色彩深深吸引了我。在我看來,這組肖像系列作品不僅擁有美學角度的價值,也引發了觀者對個人身份、自我表現及當下社交媒體時代中的人物圖像展開思考。納瓦羅通過二維攝影與三維雕塑的結合,試圖拓展肖像攝影的邊界。
作為一名年輕的藝術家,納瓦羅的作品在世界范圍內受到關注。她曾入圍2020年度倫敦攝影新銳攝影師獎(The2020PhotoLondonEmergingPhotographeroftheYearAward),并獲得休斯敦·阿塔迪亞獎學金(TheHoustonArtadiafellowship)。她的作品曾在美國休斯敦當代藝術博物館(CAMH)、勞恩代爾藝術中心(LawndaleArtCenter)、伊麗莎白·奈伊博物館(ElisabetNeyMuseum)、荷蘭阿姆斯特丹梅爾奎格博覽會(MelkwegExpo)、阿根廷蒂格雷(Tigre)等地展出,并刊發于《藝術新聞》《衛報》《滾石》(意大利)和《時尚》等國際期刊。

如今,我們生活在數據時代,信息的短暫性和豐富性凸顯,而我的創作同樣基于紛繁復雜的材料,讓我不斷產生進行藝術實驗的渴望。這如同一場有趣的旅行,我在工作室里不斷嘗試并調整,花費大量精力,并專注于創作過程本身,用我的雙手以類似工藝制作的方式進行創作。例如,我在制作拼貼畫的過程中,我將數碼肖像作品進行剪切與重構,并創建出一個新的形象,我喜歡將其稱為“構造肖像”。而在做裝置作品時,我會將剪切后的照片與木頭、油漆、樹脂等材料相融合,以此建構出一種存在于不同創作形式之間的新的藝術空間。作為一名藝術家,我希望觀者對我作品的解讀是非單一的。
維羅妮卡:對當代社會歸屬感問題的研究已經對你的近期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請分享一下《構建自我》系列作品是如何從過去的創作項目中演變而來的?
從一部作品到另一部作品的過渡與演變是順理成章的。《構建自我》是對自我表現話題的探索與延伸。在我之前的作品《現代歸屬》(BelonginginModernTimes)中,我試圖討論社交媒體平臺對人們進行自我展現所起到的作用,并使用不同尺寸與形狀的浮雕進行肖像拼貼,希望通過這種創作形式表現出人們在社交媒體中構建自我角色的多層次性。因此,在《構建自我》的創作中,我希望朝著這個方向更進一步,尋找突破攝影邊界的方法。于是,我使用了不同質地的材料,通過切割和重組圖像來構建三維裝置,以突破影像的二維局限。在這個過程中,我不僅在調動人們的視覺感知,也在努力啟發人們對自我身份的認知。

立體主義是藝術創作遠離現實的重大轉變之一。從某種程度來講,我的創作始終在努力打破影像的規則,挑戰既有媒介,這些作品對我來說是一種實驗,也是對雕塑藝術的宣介。我不僅希望突破攝影的邊界,更希望突破自身藝術實踐的邊界,在我看來,這與立體主義的觀念具有一致性。
立體主義藝術作品所制造出的視覺錯覺讓我聯想到人們對事物的感知力。它的多層次使作品充滿豐富性,而視覺沖突本身又具有抽象性。立體主義藝術作品讓我感到是對另一個空間維度的展示,正如同我的作品對身份構建問題的探討,我們都置身于現實之外。

社交媒體在當代社會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使人們的溝通方式發生了重要變革。作為一名藝術家,我認為自己有責任對時代進行反思與觀照。
我不僅把社交媒體當作溝通的工具,更將它視作藝術創作的試驗田。我對社交媒體上所產生的種種現象都感到好奇,例如,社交媒體中人們的關系、我們展示自己的方式、為何需要歸屬感?為何期待被接受或被點贊?等等。在我看來,互聯網中的“我們”實際上是自我的一種幻覺。

我對與人有關的話題都非常感興趣,例如,我們是誰?我們為什么是這樣?塑造人們個體性和社會性的不同因素,等等。我認為肖像是討論這些話題以及進行身份構建的最好媒介。通過攝影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建立聯系,這是一種非常豐富的體驗。
我總是回想起勒內·馬格里特(RenéFran?oisGhislainMagritte,1898-1967,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編者注)的繪畫作品,在我看來,超現實主義藝術和立體主義藝術都充滿魔力與奇異之美。而色彩,能夠帶來意想不到的風景。
有時,我會在肖像畫中找到更多靈感,因為繪畫可以讓創作者在決定如何表現環境時擁有更多自由。這也是為什么我的肖像攝影也都是在工作室創作,而不是環境肖像。

完成拍攝后,我會對圖像進行初步編輯處理,然后使用電腦進行三維立體化設計。在這個過程中,我喜歡“傾聽”這些圖像。這就像是一場對話,我來提問(提出某種構想),它們來回應。但這種預想的設計還遠遠不夠,在進一步具化的過程中,我也會進行新的嘗試,這是一個不斷反復的過程。雖然我有清晰的創作思路,但并不會完全堅持最初的想法,我更傾向于發揮創造力,不斷嘗試新事物。

雕塑裝置在作品表達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例如,在《構建自我》系列作品中,每件作品都有自己的處理方式,它們的顏色、形狀、紋理等各有其特點。因此,在裝置的設計中,就需要考慮如何通過編排形成一種對話,并體現出每個“自我”的個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