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殳德明

法治副校長制度是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設計,是法治工作部門參與、支持學校治理的重要制度載體。20多年的實踐探索中,兼職法治副校長制度在增強學校師生權益保護、推進青少年憲法法治教育、維護學校及周邊地區治安秩序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當前,全國已有1.3萬余名法官擔任1.5萬余所中小學校法治副校長,近4萬名檢察官在7.7萬所中小學校擔任法治副校長,30余萬名民警擔任法治副校長,形成了一支專業化水平高、服務覆蓋面廣的法治副校長隊伍。中共中央印發的《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明確提出,“完善法治副校長制度”。2021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將法治副校長確定為法定制度。中央政法委也就此提出工作要求。為此,教育部會同有關部門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和法律規定,進一步完善法治副校長制度,破解實踐中的突出問題,完善中小學治理體系,健全學生權益保護機制,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2021年12月27日,經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同意,在中央政法委的指導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教育部發布了《中小學法治副校長聘任與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
該《辦法》共20條,重點圍繞中小學法治副校長“是什么”“干什么”“誰來管”“怎么聘”“如何干好”等問題,系統設計了中小學法治副校長聘任與管理制度,旨在切實將法治副校長隊伍打造成為推動學校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保護未成年學生合法權益的重要力量,打造成為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司法行政部門等共同支持學校工作的靚麗品牌。《辦法》從明確調整范圍、拓展工作職責、完善管理體制、健全聘任機制、強化保障激勵等方面,發揮法制副校長制度優勢,提升中小學法制副校長工作的科學化、制度化水平,對全面促進我國法制副校長制度的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在“誰來管”的問題上,《辦法》從國家和地方兩個層面對法治副校長管理機制進行完善。在國家層面,由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會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制定宏觀政策,統籌指導地方開展法治副校長有關工作;在地方層面,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會同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司法行政部門,根據實踐中已有的做法和當地實際統籌落實。各級行政管理部門深入研究政策落實,強化部門聯動成效,保障宏觀政策在“自上而下”的實踐過程中精準導向,因地制宜。
針對法治副校長管理中存在的多部門聯合舉措難度大、協調困難多等問題,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立由相關部門參與的法治副校長聯席會議制度,統籌推進本地區學校法治副校長的聘任與管理工作。2022年1月,最高人民檢察院、教育部聯合印發《檢察官擔任法治副校長工作規定》,進一步規范推進檢察官擔任法治副校長工作。
《辦法》明確了教育行政部門作為法治副校長聘任與管理的主責單位,有效實現了供需雙方的統一。在教育行政部門的統籌管理下,學校將脫離“多重角色”的沖突,轉向“聘任單位”角色,有效推動中小學校法制副校長更好地發揮作用。
針對學校在法律執行中面臨的諸多挑戰,《辦法》規定,法制副校長協助“開展法制教育”,是在推動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學習宣傳,全面依法治國,在全國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法治副校長協助學校開展的保護學生權益、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參與安全管理、實施或者指導實施教育懲戒、指導依法治理等職責,充分發揮法治副校長的法律專業能力和法治經驗優勢,為依法治理學校提供了專業支撐與實踐指導。與此同時,《辦法》圍繞學校治理的實際需求,對各項職責的具體內容進行細化,為法治副校長履職盡責提供有力抓手。其中,《辦法》在法治教育方面提出,“每年在任職學校承擔或組織落實不少4課時的、以法治實踐教育為主的法治教育任務,提高法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面向教職工開展法治宣傳,指導、幫助道德與法治等課程教師開展法治教育”。
在保護學生權益方面,“參加學生保護委員會、學生欺凌治理等組織”,法治副校長廣泛參與欺凌線索調查、欺凌行為認定以及教育懲戒實施等環節,能夠助力破解校園欺凌不易界定、調查程序不規范、教育懲戒尺度把握不準等難題,切實有效地“指導、監督學校落實未成年人保護職責,依法保護學生權益”。
在參與安全管理方面,“主持或者參與學校安全事故的調解協商,指導學校依法處理安全事故糾紛,制止侵害學校和師生合法權益的行為”,有助于學校及時處理涉案涉訴案件、準確把握網絡輿情導向、識別社會穩定風險點。
為有效解決法治副校長配備不平衡、聘任不及時、流動頻繁等問題,《辦法》統籌進行制度設計,對法制副校長“怎么選”“如何聘”的問題,教育部政策法規司負責人進行了全面回答:一是完善聘任原則,綜合考慮學校需求和工作便利,并優先為偏遠地區、農村地區學校和城市薄弱學校配備法治副校長。二是明確聘任機制,由教育部門商有關主管部門制定聘任計劃,建立法治副校長人員庫,并組織學校選聘。規定每所學校至少配備1名法治副校長,師生人數多、有需求的學校可以配備2~5名。三是設立法治副校長工作團隊制度,規定教育行政部門可以商有關部門組建由不同派出機關人員組成的法治副校長工作團隊,服務區域內學校。四是實行動態管理,對法治副校長人員庫進行動態調整,對因故不能繼續履職的法治副校長要及時補充,確保不缺位。五是規定了任期和續聘等管理要求。
其中,在推薦條件設置上,《辦法》明確了法治副校長在政治、業務、身心健康、能力等方面的推薦要求,特別強調了“熱心教育工作,了解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的身心特點,關心學生健康成長”的條件。可見,在人員遴選中強化了法治副校長的職責定位,注重面向學生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能力。同時,《辦法》將年齡不超過65周歲、符合條件的退休人員也納入聘任對象——“可以經推薦擔任一個任期的法治副校長”,進一步充實、壯大了校園法治教育人才隊伍。
值得關注的是,《辦法》規定學校已聘任的法治副校長因派出機關工作變動或其他原因不宜或者不能繼續履職的,應當及時報告,由教育主管部門會同派出機關在30日內重新推薦或者委派。通過完善聘任法治副校長的退出機制和補充機制,以儲備人才庫剛性托底人員配備,有效激發法治副校長的工作活力、解決偏遠學校的缺位現象,進一步提升法治副校長隊伍的建設水平。
如何發揮考核評價機制的作用,推動制度優勢向學校治理效能轉化,這是完善法治副校長聘任制度不可回避的問題。《辦法》立足問題,進一步建立健全法治副校長的考核、評價、表彰和獎勵機制:
一是學校應當建立法治副校長工作評價制度,按年度對法治副校長工作情況作出評價,學校對法治副校長進行評價時,應聽取教職工、學生及學生家長的意見,形成客觀、公正的評價結果,并將結果報送教育主管部門,由教育主管部門反饋給派出機關。
二是派出機關應當將擔任法治副校長工作納入相關工作人員工作量,明確為考核內容,學校作出的工作評價以及法治副校長的述職報告等應當一并作為考核其工作、晉職、晉級和立功受獎的重要依據。
三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定期對本區域內法治副校長的履職情況進行考評,對工作成績突出的法治副校長,應當予以表彰、獎勵或者會同派出機關聯合予以表彰、獎勵。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將派出機關法治副校長履職情況作為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的重要方面,納入普法工作考核內容。對推薦、聘任法治副校長工作成績突出的派出機關、學校,應當作為普法工作評先評優的重要參考。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當會同派出機關對組織開展中小學法治副校長工作有顯著成績的組織和個人,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

教育行政部門牽頭、聯合有關部門共建法治副校長考評體系,將考評結果歸口派出單位,這一舉措將有效解決法治副校長的后顧之憂。《辦法》在規定法治副校長的個人激勵之外,也兼顧派出機關、學校的組織獎勵,推動地方政法部門加快法治副校長工作的“實職化”進程。
法治副校長有時間立足崗位、有能力站穩講臺、有熱情履職盡責,才能切實協助學校提升法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辦法》規定相關部門在提高法治副校長履職能力、鼓勵和支持法治副校長履職盡責等方面,加強有力保障措施。
在提高法治副校長履職能力方面,教育行政部門應當會同派出機關制定法治副校長培訓方案和規劃,并納入教師、校長培訓規劃,安排經費對法治副校長開展培訓,培訓應當包括政治理論、未成年人保護、教育法律政策、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安全管理等內容;并規定法治副校長任職前,應當接受不少于8學時的培訓;任職期間,根據實際安排參加相應培訓。
在保障和支持法治副校長履職方面,派出機關和任職學校應給予充分的保障和支持。保障所派出的法治副校長在任職學校有必要的工作時間和條件,鼓勵、支持其履職盡責;學校要按照《辦法》規定為法治副校長履職提供必要的便利條件,建立有效的溝通聯絡機制和日常工作協調機制,及時與法治副校長溝通,積極支持、配合其開展工作。
在工作條件方面,學校應當結合實際為法治副校長履職提供必要的便利條件;派出機關、教育行政部門可以根據有關規定,為在偏遠農村地區、交通不便地區學校任職的法治副校長給予食宿、交通等補助。
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衰則國家衰。中小學校法治副校長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體系的重要內容,必將全面推進中小學校法治建設,特別是在加強未成年人保護及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