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亞成,王 冉
(青島理工大學,山東 青島 266033)
青島作為山東省首個特大城市,市區內現有多數公交站臺與青島城市形象極不匹配,亟待改造升級的公交站臺數量眾多,如何在使用過程中“潤物細無聲”式的漸換新顏,青島應該有所作為并樹立樣板。
目前國內的新型公交車站建設仍處于探索階段,由于公交車站所在城市及具體場地條件等因素的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和因材制宜,也需要各界力量群策群力尋找切實可行的改造更新措施,更需要理論研究、各方建議的“知”與深入現場、建造實踐的“行”反復互動且循序漸進式的形成合力,從而使自身微小而又數量龐大的公交站臺能夠承載并展示一座城市的形象。
研究摒棄公交站臺大拆大建且影響交通與使用的粗放模式,借鑒黑川紀章的“新陳代謝”城市更新理論,強調自我的生長更新,力求以一種微介入式的方法改善青島公交站臺面貌,形成以點帶面的“漣漪效應”。
伴隨國內城市面貌日趨同化以及城市發展由增量向存量轉變的時代背景下,以人為本與出行品質的需求隨之提升。公交站臺憑借其特有的多樣性、廣泛性、靈活性,以及與城市設計及市民生活緊密聯系,逐漸成為城市文化特色塑造的新載體,國內外均有值得學習借鑒的經驗與做法。
國外發達國家的公交設施起步較早,已經形成了比較系統的站點布局與新型公交站臺。例如,美國按照用途將公交站分類設計,解決了城市內部交通和城市之間交通的問題,提高了行車效率。巴西的快速巴士,只??吭谔厥獾墓艿朗杰囌纠?,實現了交通建設與城市規劃的良好結合。西班牙的部分公交車站利用太陽能供電,實現了自給自足。迪拜的公交站臺形成透明封閉圓筒狀,極大提升了候車舒適性。新加坡公交站臺注重來車視線設計與隨身行李的停放設施設計,均有一定的借鑒意義[1]。
在國內,隨著城市交通狀況日益緊張,公共交通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例如,廣州和鄭州的新型車站,不僅擁有候車亭、候車凳、公交線路牌等基本設施,而且安裝了擁有公交車到站信息、附近路況和公交換乘方案的智能公交系統,提高了居民的出行效率。浙江的智慧公交車站,外觀上不僅具有地域特色,還提供USB充電、WiFi等功能,讓等車不再無聊。在云南昆明,部分城市公交站臺被戴上了“草帽”,這是為讓等車人遮陽避雨而設計出來的,設計風格將云南民族特色的茅草避雨體現得淋漓盡致。而蘇州的某些公交站臺也是別具一格,設計的風格具有環境美學的感覺,與周圍的環境相映成輝,站臺的大致布局為亭臺樓閣樣式,呈現出一種文化古城的底蘊之美[2]。在我省的威海市和濰坊市,分別實行了站臺電子化站牌顯示和彰顯風箏之都文化特色的站臺設計(見圖1)。

圖1 昆明市某公交站臺(來源:網絡)
公交站臺的發展將更加側重于運用先進的電子信息技術,增強公交車站的信息時效性,時積極發展多功能與無障礙化公交車站。在地域特色方面,更加注重本體形象和街景美觀度,在微觀層面傳遞著一座城市由粗放型向精致型發展的愿景與行動[3]。
公交站臺作為一種廣泛使用的城市交通基礎設施,毋庸置疑也是一座城市印象的微觀名片。城市發展、社會進步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對公交站臺的綜合功能、視覺形象及候車人群的身心感受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青島市區現有數量龐大的公交站臺設施狀況堪稱簡陋且候車體驗欠佳,尚有許多亟待改善之處(見表1),這與青島的城市定位極不匹配,如何營建有青島區域特色且體現青島城市溫度的公交站臺值得研究。
為打造建設未來青島全齡段友好型的智能化、人性化公交站臺進行一定的前期探索與積累,為青島文化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品質改善等方面予以“助攻”(見圖2)。

圖2 青島公交站臺微更新“助攻”示意圖(來源:自繪)
3.1 “知行耦合+時空融合”式深度調研,提升站臺數據精度
公交站臺現有設施及周邊環境等數據是站臺微改造更新的基礎環節,解析大數據背景下“由知向行,由行及知”轉化的核心內容,應用理論指導實踐、理論實踐互動反饋和修正的過程進行青島公交站臺深度調研,“定性+定量”交叉耦合,形成高精度、實時性、客觀性的“時空融合+知行耦合”雙管齊下合力完成的調研數據(見圖3)[4]。

圖3 “時空融合+知行耦合”的青島公交站臺調研框架圖(來源:自繪)
一座城市的公交站臺面廣量大,且受區域環境、站臺尺度等因素制約影響難以標準化整體鋪開推廣。以市北區、李滄區或城陽區等區域內某幾處站臺作為試點深入設計,以凝聚提煉出一定的區域藝術人文特色為原則,樹立典型站臺形成示范效應,獲得社會認可后進行由點及面的推廣運用。其中,位于市北區新疆路郵輪母港1號碼頭和6號碼頭交接處的集裝箱式公交站臺已形成一定的示范效應,利用碼頭閑置廢棄集裝箱改造為頗具港口碼頭特色的公交站臺[5]。
3.3 注重可行性與多元化,進行站臺使用不間斷的微創式更新
將以人為本作為設計關鍵要素,研發多樣性功能提高站臺全時段的使用率,深入挖掘站臺除了原本功能,還能做些什么,使其不僅滿足于不同候車人的多種候車需求,而且也兼顧成為路人的約等、休憩、微健身、微閱讀、個人代步工具暫存等“驛站”,于細微處體現一座城市的用心與態度。
基于站臺更新具備可行性操作的前提下進行現場調研,關注在建與在用的協調及因地制宜與因材制宜,嘗試低成本材料的復合應用,對部分尚屬簡陋站臺實施可行且盡量不影響使用的漸變式改造,而非“推倒重來”砸錢突變,在節能、節材也節財的前提下優化站臺,使站臺如同微創手術一般漸變式的改造更新,前期精準診斷,后續微妙調整[6]。
3.4 資源整合,校企進行多方位產學研聯動對接
將線上線下國內外優秀車站站臺案例建設經驗的各方資源進行比對分析,面對青島大量待提質站臺,結合駐青島高校的教學、科研資源及地緣條件,甄選市區若干有代表性的站臺進行深度知行耦合式調研,例如以部分高校附近具體公交線路站臺作為切入點與研究對象,將高校專業設計課、理論課與建造實踐課所學融入社會實踐,通過不同候車人群在多種天氣、氣候情景下使用站臺的行為習慣記錄,收集若干完整公交線路各站臺的現狀相關數據、問題、需求,乃至站臺施設使用隱患等,為青島公交集團和青島市政部門惠民工程提供一定的數據支持與技術支持,進而促進與青島公交公司集團的互動交流與數據共享。同時,也可在部分教學環節以站臺設計作為專業專題性競賽或進行聯合教學等形式開展研究[7]。
貌似不算起眼的公交站臺因其大量化和街景化屬性,直觀反映著人們對于一座城市的印象,在由增量轉存量的時代背景下,現存站臺既可以是區域改造的亮點,也可能會對區域發展與形象“拖后腿”。公交站臺的潛在重要作用與社會影響在日益凸顯,青島在此應有所作為,既要考慮如何盡量降低站臺微更新過程對同時交通使用過程的干擾,怎樣實現多快好省的綠色營建,也要明確意識到青島站臺微更新不能僅僅停留在好用層面,應嘗試將青島地域歷史文化元素注入公交站臺設計,使其能夠進一步彰顯青島的地域歷史文化魅力,讓公交站臺成為青島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張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