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晉彬,倪興瀧,但舒靈
(西華大學,四川 成都 610039)
隨著我國汽車保有量的不斷增加,行人的交通安全問題愈發受到重視,而具備和集成了高度智能化、大數據和車聯網技術的自動駕駛汽車將會有效降低交通事故[1]。自動駕駛汽車的測試場景是否完善是決定其應用的關鍵因素,因此,對已有的交通事故案例研究,提取出典型的人車碰撞危險場景,可有效降低自動駕駛測試場景的開發成本和周期。目前,國外學者利用已有的交通數據庫并對其分類整理,利用事故場景參數聚類獲得危險場景,國內學者也基于真實的交通數據庫,通過事故場景特征聚類得到危險場景[2-4]。但上述研究多集中于車與車相撞的危險場景,缺乏涉及行人的交通危險場景相關研究,因此,本文通過篩選出國家車輛事故深度調查體系NAIS(National Automobile Accident In-depth Investigation System)數據庫中典型城市道路人車碰撞事故案例,運用聚類分析提取出典型人車碰撞危險場景,為自動駕駛汽車提供測試方案。
對NAIS數據庫中的人車事故進行篩選,最終得到144例信息完善的有效案例。從試驗成本和效率出發,選取能夠主觀調控并且容易復現的參數。經過仔細分析,最終選取3類共5個參數做進一步分析。環境參數:光照條件、道路特征;車輛參數:車輛行駛速度;行人參數:行人運動速度、行人運動狀態,見表1。為便于統計及之后的聚類,將汽車的行駛車速高于50 km/h定義為高速行駛,低于50 km/h定義為正常速度行駛

表1 參數類型及取值
本文采用系統聚類提取危險場景,系統聚類通過計算給定樣本間的距離,把相似度較高的樣本分到同一類,相似度較低的樣本分到不同類,使得同一類樣本間的相似性強于不同類樣本。
采用歐氏距離法對樣本之間的距離進行量化,公式如下
(1)
式中:Xik為第i個樣本的第K個變量,Xjk為第j個樣本的第K個變量,dij為第i個樣本與第j個樣本間的直接距離。
得到各個樣本之間的距離后,采用類平均法計算類與類之間的距離,公式如下
(2)

通過MATLAB編程進行系統聚類時,發現倒數第5次并類的不一致系數相較于第6次有大幅增加,根據聚類分析特性[5],確定最終分類數為6類,得到聚類結果,并通過卡方檢驗法對每一類特征檢驗,見表2。

表2 聚類分析結果
根據表2,初步提取第一,二,三,四類工況作為城市道路人車碰撞的典型危險場景,得到表3。這四類典型危險工況涵蓋了全部樣本工況的86.11%,代表了絕大部分的危險工況。第一類場景表明在直道路段且光照差的環境下,行人沿道步行并與高速行駛的車輛發生碰撞;第二類場景表明在直道路段且光照良好的環境下,行人從車輛右側過來并與正常行駛的車輛發生碰撞;第三類場景表明在路口路段且光照良好的情況下,行人從車輛右側過來并與正常行駛的車輛發生碰撞;第四類場景表明在直道路段且光照差的環境下,行人從車輛右側步行過來并與正常行駛的車輛發生碰撞。

表3 危險場景
(1)通過自然駕駛獲取危險場景數據的過程復雜,并難以獲取有效的數據,而基于事故大數據提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危險場景,是更為有效的方法。
(2)提取得到的4類針對行人的典型危險場景中,行人從車輛右側橫穿直道公路的危險場景類別最多,占比最大,且伴隨照明不足、路段交通狀況復雜和車輛超速等危險特征?;谶@些危險特征衍生出的仿真測試場景適用于我國的自動駕駛測試。
(3)考慮上述危險場景及危險特征的城市交通規劃方案,可有效降低涉及行人的交通事故發生率,亦可為規劃城市智能設施位置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