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2021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報告中,關于農民工年齡結構和區域結構的新數據尤其值得關注。
?農民工就業是觀察經濟的一個窗口。近年來,在就業優先政策實施下,農民工就業總體穩定。農民工總量從2010年的2.42億,一路增至2019年的2.91億,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略有減少,2021年又恢復增長并創新高。盡管總量還在增長,但是增速已減緩。2021年,農民工總量只比2019年增加174萬人。更嚴峻的是,今年以來,疫情的影響仍在全球蔓延,在我國呈現多點散發態勢,農民工就業不確定性因素增多。
過去,人們關注農民工的結構性問題,主要聚焦于“招工難、用工荒”,其背后固然有農民工總量增速下降的因素,更有技能型農民工結構性短缺的因素。如今,正確認識農民工結構性變化的一些新趨勢,對做好經濟工作具有特殊意義。
?一是農民工流動更趨本地就業的趨勢凸顯。2021年農民工總量比上年增長2.4%,其中,外出農民工增長1.3%,本地農民工增長4.1%。
二是農民工總體老齡化趨勢明顯,新生代農民工成為外出農民工的主力。近5年來,全國農民工平均年齡逐年提高,50歲以上農民工占比也在提高。2021年本地農民工平均年齡46.0歲,外出農民工平均年齡為36.8歲。老一代的農民工正在返鄉路上,更傾向于就地就近務工,新生代農民工則成為不少行業的用工主體。
農民工受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雙重影響。無論是新型城鎮化還是鄉村振興,都要把農民工外出就業與本地就業結合起來。實際上,外出就業為農民工打開了眼界,本地就業為農民工提供了平臺,兩者相輔相成、適時轉化,蘊含著鄉村發展的動能。對外出農民工來說,各地應解決就業信息不對稱、就業形態不豐富、就業技能不足等問題;對本地農民工來說,要加大農業農村投入力度,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豐富縣域經濟形態,幫助其就地就近就業。讓農民工在城鄉間順暢流動、各美其美,既是城鎮化道路的客觀要求,也是應對風險挑戰的回旋余地。
(摘自《經濟日報》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