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建平

毛澤東逝世后,鄧小平在尚未恢復職務的境遇下就對“兩個凡是”提出異議,認為這不是馬克思主義,不是毛澤東思想;表示“兩個凡是”不行。他還致信黨中央,提出“必須世世代代地用準確的完整的毛澤東思想”指導前進。
在葉劍英、陳云等領導人的努力下,中共十屆三中全會恢復了鄧小平的職務。復出后的鄧小平提出“我們要真正地領會毛澤東思想”,認為毛澤東思想的出發點、根本點、精髓就是實事求是,大力支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討論。鄧小平既批評教條化和庸俗化的做法,又堅決反對貶低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傾向。
1977 年下半年,陳云多次在談話中反思黨史,號召學習毛澤東著作及其哲學。1977 年9 月28日,他發表紀念毛澤東逝世一周年的文章——《堅持實事求是的革命作風》。文中提出,“是否堅持實事求是,是區別真假馬列主義、真假毛澤東思想的根本標志之一”。
鄧小平、陳云對歷史問題和大政方針的看法存在許多相通和相同之處,這為此后二人對出臺《歷史決議》密切合作奠定了思想基礎。
鄧、陳首次明確提出要像在延安一樣,通過決議把一些重要問題敲定下來是在1978 年秋的一次談話中。鄧小平在談話中說:“該拿個東西出來了。”“毛澤東思想還是不能丟”。陳云贊同道:“丟不得。這項工作要細。”“蘇聯丟了,結果吃了虧”。鄧小平繼續說道:“要像延安時搞的決議一樣,一次性把一些問題定下來。”鄧小平說:“這些事只有靠我們來做了。不能拖。”他望著陳云說:“你是老同志,出來把一些歷史問題理一理怎么樣?”陳云說:“延安時期,把許多問題弄清了。定下了,全黨統一了思想。這個東西非搞不可。”
1978 年,在中央工作會議上,陳云根據此前與鄧小平談話達成的共識鄭重建議黨中央對歷史遺留問題考慮做出決議,起到扭轉會議風向和解放思想的作用。11月12 日,陳云在東北組的發言突破原定議題,揭開了討論歷史遺留問題的蓋子,沖擊力和影響力最大。陳云的系列發言,引發強烈反響和共鳴。聶榮臻、鄧穎超、胡耀邦、萬里、康克清、蕭克等代表也紛紛附議陳云的建議,要求弄清長期“左”傾和毛澤東功過問題。
但是,揭開功過評價的蓋子給長期受“左”傾思想影響的部分黨員干部和群眾造成了混亂。一些群眾開始對歷史和現實問題大加議論。在北京,有人貼出了各種大小字報,在上海,發生了群眾沖擊報社的舉動。其他城市也發生了類似的事件。
在此情況下,中央工作會議后期,有的代表認為議論的口子不能開得太大,有的則認為應該繼續解放思想,廣開言論。會場外的分歧反映到了會場內,場面陷入僵局。
值此危急關頭,鄧小平從安定和團結大局出發,提出“不爭論”“不糾纏”的方針,提出評價問題“宜粗不宜細”“不必匆忙去做”的原則。自11 月15 日始,出訪回國的鄧小平出席中央工作會議。鄧小平得知黨內外的嚴重分歧后,強調要團結一致向前看,處理歷史遺留問題不能急,“不必匆忙去做”。
在鄧小平、陳云的推動下,中央工作會議接近尾聲的時候,中共中央確定了“既要解決問題,又要穩定大局”的指導方針。
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的主題發言,逐步推動思想解放的春天的到來。與此同時,社會上充斥著各種錯誤言論,給黨和國家的宣傳工作和意識形態工作造成困擾。為進一步加強和明確宣傳工作,經中宣部提議,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批準,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于1979 年1 月18 日召開,4 月3 日結束。
會上,要求黨中央做出歷史決議的呼聲很高。比如,第一組的代表認為:“毛澤東同志作為一位偉大的馬列主義者,一位歷史人物,是可以評價的,是應該評價的。事實上,現在國內外、黨內外都在評價他。我們黨不主動做出正確的評價,很被動。這件大事,已經擺在黨的議事日程上,不能全部留給后人去解決”。會議第二階段,鄧小平做了題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講話,批駁了會上的一些錯誤言論,改變了主題比較零散的情況。加強了會議主題的集中和思想的統一。
吉林省代表則擔心,“現在已經有了一種否定前一段務虛會的苗頭,發展起來就要否定剛剛開始的思想解放運動”。鄧小平始終希望能繼續解放思想。當《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講話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黨內過激言論后,鄧小平即要求軍隊和地方要就真理標準問題討論進行“補課”。“補課”運動繼續推動著思想的解放和作風的扭轉,同時也進一步加深了對建國以來歷史問題的反思。
理論工作務虛會和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的“補課”,促使中共中央將歷史問題的評價提到議事日程上來。9 月28 日,十一屆四中全會討論并通過了《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鄧小平、陳云等領導人對講話稿予以高度評價。《講話》對新中國成立以來30 年的經驗教訓做了基本總結,對“文革”和林彪、“四人幫”做了概要分析,至于具體細節問題,是準備放到以后再說。因為這是基本總結,并非全面的總結;是初步定調,并非最終定論。
國慶講話為總結歷史問題提供了輿論上、思想上的準備。國慶講話后,《歷史決議》的起草工作就開始了。決議自1979 年10月底開始,至1981 年6 月定稿,經歷了10 多次草稿和6 次大的集體討論。
《歷史決議》反駁了“左”、右兩種極端思潮,辯證分析了毛澤東的功過是非,肯定了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充分論述了毛澤東思想的主體內容和活的靈魂,維護了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作用,是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來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史問題的典范之作。
陳云為決議提出了多個關鍵性的修改建議。此外,在歷史責任問題上,他認為其他同志也要“把自己的責任承擔起來”。陳云的建議為決議的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推動決議做出的過程中,鄧小平起著決定性作用。5月19日,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講話總結指出:“這個文件差不多起草了一年多了,經過不曉得多少稿”,是合乎1980 年3 月提出的“三項基本要求”的,可以通過了,黨內黨外、國內國外,都在等,“所以,不能再晚了,晚了不利”。
通過鄧小平、陳云等的政治謀略,最終以恰當的時機和方式作出了決議,從而維護了毛澤東的歷史地位,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作用,穩定和凝聚了黨心、軍心、民心,為黨和國家提供了前進的動力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