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競恒

少子女家庭相比多子女家庭來說,抗風險能力更低,所以傳統中國社會有“獨子不當兵”的說法。多子女家庭,一般比較常見的情況是長子較早幫助父母承擔家庭責任,因此長子性格更傾向老成持重和守成。與之相對應的是幼子受到呵護較多,因此更多叛逆和調皮活潑,傾向于冒險和對外開拓。所以傳統社會尤其是貴族家庭,為了保持財產規(guī)模的穩(wěn)定,以長子守護家業(yè),次子外出開拓的模式比較常見。
文天祥能殺身成仁,一個重要原因是自己的弟弟文璧可以照顧父母和家族,無后顧之憂。用文天祥自己的話說,“我以忠死,仲以孝仕,季也其隱”,就是說文家三兄弟,自己為宋盡忠;弟弟文璧出仕做官,可以對家族盡孝,實現家族的延續(xù);三弟做隱士,也是一種選擇的模式。這種多層次的布局,對于整個家族的長遠發(fā)展意義重大。
東晉瑯琊王氏子弟眾多,王敦如能代晉成功,則整個家族成為皇家。王導在朝廷中與他拉開距離。王敦失敗,其兄弟王含和兒子王應被王舒殺死,則王家又有了忠于東晉大義滅親的忠臣。而王敦當時要殺周伯仁,王彬卻一直捍衛(wèi)和保護自己這位朋友,不惜得罪王敦,其有情有義的形象,為瑯琊王氏贏得士林名士的極佳口碑。瑯琊王氏的不同成員,有的冒險問鼎,有的當忠臣,有的當義士,有的負責游刃有余,怎樣都有贏的份額。
很多人會抱怨說,一個都養(yǎng)不起,幾個更沒法養(yǎng)。實際上,“一個都養(yǎng)不起”的極高育兒成本,恰恰是普遍都為少子女導致的成本水漲船高。如果一個社會遍地是脆弱不堪的少子女家庭,大家都傾向于選擇穩(wěn)定和低風險的模式,往往會降低這一社會的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