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浩明
曾國藩是近代中國傳統(tǒng)文化標志性人物,他的一生都在忠實踐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念與精神。
我們談論曾國藩,研究曾國藩,實際上就是在談中國傳統(tǒng),是在傳承和弘揚我們民族最為寶貴的文化傳統(tǒng)。談曾國藩家教家風,是曾國藩思想體系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很重要的方面。
曾國藩的頭上有很多的桂冠,理學家、學者、散文大家、書法家……但他自己最看重的,也是最接地氣的,是一個優(yōu)秀的家長。
曾國藩有一本很好的傳世的家庭教材——《曾國藩家書》。中國的士大夫家庭,有見識的家庭,都是把這部家書當作自家的家書來教育家庭。他的家教成效也很好,后代子孫興旺發(fā)達,人才輩出。過去說“富不過三代”“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曾氏家族卻破除了這些魔咒。有一個好的教材,又有非常好的成果,所以曾國藩應該是近代中國最為優(yōu)秀的家長。
我研究這位老先生三十多年了,他的家教家風非常的完備,有一套很好的體系。年輕剛進翰林院的時候,曾國藩想的第一個事情就是要編個家訓,只不過是后來他覺得自己學問還不夠,威望也不夠,這些事情就壓下來沒有做。
咸豐六年(1856),曾國藩四十六歲,已經(jīng)是湘軍統(tǒng)帥了,在江西的軍營中,他給只有九歲的小兒子曾紀鴻很認真地寫了一封信。這封信在民國時代被收錄為初中教材,那里面有一段很有名的話,“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之君子”?!白x書明理之君子”,這是曾國藩家教的核心,也是他對子孫后人最大的期待。

“讀書明理之君子”,這是曾國藩家教的核心,也是他對子孫后人最大的期待
“讀書明理之君子”,這七個字有三個層面,層層遞進。
曾國藩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讀書人,他把讀書看得很重。中國人都看重讀書,尤其是今天,讀書是根本。
我們?yōu)槭裁匆@么看重讀書?因為讀書能夠帶來很多很多的好處。功利性的收獲就是獲取知識,讀書可以讓我們改變命運。但是讀書絕不能、絕不是只有這個好處。讀書還有很多非功利性或者功利性不是很明顯的好處。讀書可以增進智慧、滋潤心靈、提高整體境界,提高我們的人文素養(yǎng),改善我們的品質、習慣、性格。
曾國藩在這一點上看得很深很透。他有一個很著名的觀念,就是讀書可變化氣質。他曾經(jīng)在一封家書里這樣說,人的氣質,本來自天生,不好改變,難得改變,唯有讀書可變化氣質。我們有句古話叫作“腹有詩書氣自華”,連你整個的氣質一起改變。所以這個是基礎,是對子孫的期望。無論什么情況下都要讀書,要把書讀好。
其次就是明理。很多人都認為讀書主要是在獲取知識,表現(xiàn)在今天就是考取好大學。但是讀書最主要的、最根本可能還不在這里,而在于明德得道,這是讀書的諸多好處中最核心的好處。我認真鉆研曾國藩以家書為主體的思想體系,曾國藩反反復復教育他的子弟、他的部屬,最多的是三個根本性的、綱領性的道理。
第一個道理是個體的生命完善的道理。父母給我們生命,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身上有善有惡。我們怎么樣去揚善去惡,就叫作修身。人有很多屬于人性的弱點,其中最大的弱點就是貪欲,它激勵著人性向前奮進,去創(chuàng)造很多好的東西,但是貪婪也給人帶來很多壞處,甚至是災難性的。完善個體生命,首要的在于修身。
第二個道理是人類社會群體共處的道理。人類絕不可能一個人生存在世界上,它是一個群居的群體。那么人類群體怎么生存下去?總原則就是要友好、要和善。建設一個群體,要有一套管理體系,必須有禮儀、制度、規(guī)章、法規(guī),這些東西,叫有序。群體要共處得好,就要和諧有序。從心里明白這個道理以后,就會自覺地遵守社會公德,尊重各種有利于我們社會的法律法規(guī)。
第三個道理就是人類與天地宇宙萬物的關系。天地宇宙的生命體不只是人類,人類不能只顧自己,要善待自然,要善待別的生命體,如果不善待他們,最后會禍害人類自身。這是第二個層次,讀書明理。
就是做一個君子。很多人有一個誤區(qū),以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人的目標是圣賢,其實并非如此。《論語》里面提到圣或圣人只有3 處,提到賢有16 處,那么圣賢加起來只有19 處,而提到君子有多少處?有92 處。在孔夫子的心里面,他期盼他的弟子們是做君子而不是做圣人。圣賢是高大完美,高山仰止、景行景止,“雖不能至而向往之”,這是圣賢。
君子是什么?君子是人格素質比較健全,他也有缺點,有錯誤,但是改了就好了,“君子之過如日月之蝕,故人皆見之,改之”。相對于別的人,他的人格,人文素質更加健全一些,這就是君子。曾國藩指望他的孩子做君子,他心目中的君子是什么呢?在給他小兒子紀鴻的家書中提到“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勤勞儉樸,不貪圖安逸,不好逸惡勞,好日子可以過,苦日子也可以過,這就是君子。這個君子不能做到嗎?我們努力都可以做得到。
曾國藩有君子八德,勤、儉、剛、明、忠、恕、謙、渾。勤勞儉樸,剛強明白。忠誠就是盡心盡力,謙就是謙虛,恕就是厚道。渾是曾國藩的一個特定用語,就是一個人不能太苛刻,要有點模糊系數(shù)。這是他特別主張的為人處世方式,不要太精明,太斤斤計較,太嚴苛,太刻薄。
在逝世前一兩個月,曾國藩規(guī)規(guī)矩矩立了八個字的遺囑:慎獨、主敬、求仁、習勞。在他心目中,做到了這八個字就是君子。曾國藩的家教就是讓人們通過讀書明理,去做一個人格健全的人。我想讀書明理之君子能給我們很好的當代啟示。
第一點就是我們要讀書。讀書不只是孩子的事,讀書也是父母的事,讀書是全社會的事,我們要營造一個很好的讀書氛圍。一個家庭要有一個很好的讀書氛圍,孩子在這個氛圍中自然就很愛讀書了。
其次就是要明理。人在年輕的時候,在求學的時候,什么東西是最重要的?不是把對分數(shù)的追求放到最高,而是追求人格的健全、人文素質的完善,這個最重要。分數(shù)只管一陣子,人文素質管你一輩子。我們做父母的,不要都去指望孩子成龍成鳳,指望其做大事業(yè)。
最后,就是我們要做一個君子。做君子完全掌控在我們自己的手里,只要有心做,你就可以做成。所以我們都應該立志成為君子,做一個人格健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