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光明

曾幾何時,梁實秋在其為所譯莎士比亞喜劇《愛的徒勞》(梁譯《空愛一場》)寫的“序”中說:
此劇故事不知取自何處,可能是有來源的,而其書已佚,因為莎士比亞其他各劇都是有源可考的。因此也有人猜想此劇故事可能是莎士比亞所獨創(chuàng)。
其實,莎士比亞編這部戲依然有不同的素材來源,即“原型故事”,但似乎并不存在一個主源頭。1598 年出版的“四開本”《愛的徒勞》標題頁上,有“剛于這個圣誕節(jié),呈現給女王陛下”的字樣。這指的是,《愛的徒勞》曾在倫敦的律師學院向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呈演。
早在一個半世紀以前,德國文學批評家、史學家格奧爾格·戈特弗里德·吉爾維納斯在其四卷本《莎士比亞評論集》中論及該劇時斷言:
在題材結構和劇情安排上,公認的,它是詩人作品中最差的一部……劇中荒誕怪異之人混在一處,其本性均有不健全之處。但詩人對此心里有數,因此,我們完全可以相信,他把這些人物放在一起自有道理,而這恰恰值得我們探究。
問題來了,莎士比亞因何寫這部戲?《愛的徒勞》1904 年“新集注本”引述過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1802—1885)對該劇的描述,它十分耐人尋味,即便不能從中獲取答案,亦可得到啟示。
照雨果描述,在伊麗莎白女王示意下,當時宮廷中最年輕英俊的三位朝臣——第二代埃塞克斯伯爵羅伯特·德弗羅(1567—1601)、沃爾特·雷利爵士(1552—1618)和第三代南安普頓伯爵亨利·賴奧思利(1573—1624)——均曾立誓,嚴守獨身,與童貞女王相伴終生。然而,這三位新教徒先后打破誓約:
1590 年,埃塞克斯伯爵與菲利普·西德尼爵士的遺孀弗朗西斯·沃辛漢姆結婚。要知道,女王從55 歲之年開始,與這位比自己小33 歲的帥小伙兒相戀。最后,這位與女王相愛相殺的伯爵竟起兵謀反,失敗,以叛國罪被處斬,死時年僅34歲。兩年后,女王病逝。
1591 年,曾任女王侍衛(wèi)長、亦與女王真心相愛的雷利爵士,未經女王允許,偷偷與女王一位侍女伊麗莎白·斯洛克莫頓結婚。女王大怒,以玷污侍女貞操和榮譽的罪名,將雷利關入倫敦塔。第二年釋放。
1598 年9 月3 日,賴奧思利跟女王寵信的女侍官伊麗莎白·弗農秘密結婚的消息傳進女王的耳朵。或許,他也曾與女王熱戀過。
這三位貴族中,比莎士比亞小九歲的南安普頓伯爵,向來被視為莎士比亞的雙性戀人,是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中的“美少年”,莎士比亞寫于1593 年至1594 年間的兩首抒情長詩《維納斯與阿多尼斯》《魯克麗絲受辱記》都是題獻給他的。這位風流倜儻的伯爵,年輕時多次拒絕一些貴族豪門提親,為此,當時有詩人專門寫過一首拉丁文十四行詩,把他比作希臘神話中苦戀自己水中倒影、最后溺水而亡的美少年那喀索斯。
對于賴奧思利“背棄誓言”,雨果特別強調,他是英國豪門巨族的一個代表,父權乃其第一要務,對老人最好的孝敬便是傳宗接代。難道他會為一個任性的老處女(女王)斷送自家的高貴血統?浪費祖先留給他的高貴之美?莎士比亞在十四行詩中大膽回答:“決不會!”其實,讓這位年輕的伯爵相信莎士比亞所言,只需一個機會。甜美的詩句不如甜美的眼睛更能激發(fā)愛情。聽了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伯爵尚有疑慮,但當他看到伊麗莎白·弗農夫人的眼睛,他信了。
這活生生的現實,極易在劇中找到對應,劇中第一主角俾隆在第四幕第三場的獨白——“我不戀愛了,如果愛了,吊死我!說實話,我不了。啊!但她的眼睛,——以這天光起誓,若不為她的眼睛,我不會愛她。——是的,為她兩只眼睛。”明確昭示出,他只為一雙眼睛,便愛上公主的侍女羅莎琳,恰如賴奧思利看到女王侍女的眼睛,便激起愛情。
換言之,在《愛的徒勞》中,俾隆背棄齋戒苦修、不近女色的誓言愛上羅莎琳的劇情,是莎士比亞專為賴奧思利因一雙美目愛上弗農女士,背棄女王的誓約而設計。也正因為此,雨果要糾正人們對該劇的誤解,他認為《愛的徒勞》之用意,在于昭示:面對一系列律法、專制、禁令,人類的自然屬性才是真正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