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松措姆
西藏昌都市八宿縣吉達鄉農牧綜合服務中心,西藏昌都 854600
從宏觀來看,牦牛患病誘因主要是外界環境因素失衡或者機體功能受損;從微觀層次來看,牦牛患病誘因包括傳染源傳播、唾液傳播、交配傳播、接觸傳播、病原主體傳播,這些傳播方式互相作用,嚴重影響牦牛的正常生長發育,降低牦牛生產能力,加劇疾病致死問題。因此,必須加強牦牛疾病預防。本文將簡單分析牦牛疾病防治中的現存問題,系統論述應對措施,并綜合探討如何及時治療。
當前,國內牦牛養殖基地主要在西藏、青海和四川等地區,牦牛養殖業的發展有效提高了當地經濟水平與民眾生活質量。然而,牦牛疾病防治工作尚且存在不足之處,主要防治工作問題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牧民忽視了幼崽在母體內的抗體加強。如果雌性牦牛在孕期患有感染性疾病,其母源抗體能力必然會下降,進而影響幼崽的正常發育,幼崽出生后抗體必然會削弱。其次,即使雌性牦牛在孕期并未患病,如果牧民沒有對其采取有效的防疫措施,也會導致幼崽在母體內缺乏抗體,后期抗病能力會比較差;第二,忽視了氣候環境的負面影響,飼養不當。牦牛雖然具有較強的耐寒能力,然而,西藏高寒地區很容易誘發傷寒病,導致牦牛的機體免疫力下降,很容易感染疾病,并加劇傳染速度。據調查了解,傷寒病大多是在季節交替時期大肆感染與傳播。此外,部分牧民采用的飼養方法也不正確,讓牦牛食用了變質的飼料,或者喂食量和飲水量過多,這就很容易使牦牛出現食物中毒、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胃脹、胃痙攣等癥狀;第三,接種疫苗不正確。增強牦牛抗病能力,必須針對疾病類型進行科學接種,不斷優化飼養方案。然而,部分牧民并未給牦牛注射針對性接種疫苗,一旦疫苗與病情不對癥,必然會誘發嚴重的疾病問題。
優化牦牛疾病防治措施,必須重視提高幼崽在母體內的抗體水平,對于成年雌性牦牛,應對其進行科學防疫,禁止與染病的雄性牦牛交配。在孕期,盡早實施防疫,用有營養的飼料進行喂養,這樣有助于幼崽吸收營養,增強抗體。
控制牦牛傷寒病問題,避免牦牛免疫力驟降,則必須結合青藏與四川地位的氣候環境,改善養殖條件,搭建溫度與濕度適宜的牦牛棚,在冬季應注意保暖,夏季應采取冰塊降溫和吹電風扇等措施來防治牦牛中暑,同時,要控制好晝夜溫差,尤其是在季節交替時期。其次,要定期為養殖基地消毒,這樣有助于消除病菌傳染源,保持養殖環境的清潔度。如果發現有牦牛感染傷寒病,必須立刻進行隔離治療以免病情擴大。此外,必須科學飼養牦牛,根據牦牛的年齡與體格喂養適量的鮮嫩青草和清潔的飲用水,切忌過度喂養。
養殖機構應引導牧民為牦牛進行科學接種,按時節、年齡與病癥注射針對性疫苗,慎用不同的疫苗。在接種疫苗的過程中,不能對所有牦牛進行統一接種,同時要保持注射疫苗的適量性,切忌過度注射。需要注意的是,兩個月以內的牦牛不能接種任何疫苗,它們是通過吃母乳來獲得母源抗體,接種疫苗不利于它們的健康成長。
目前,高原地區牦牛包蟲病的防控模式逐步建立,但是由于衛生管理表現不足,因此導致疫病在悄然地增長,有些疫病的發生出現了嚴重的隱患。衛生管理要從飼養環境來著手,牦牛的飼養區域要按時消毒處理,并且在消毒液的配比上按照防疫站的要求來完成,避免造成疫病病菌的耐藥性。衛生管理過程中,對于牦牛的排泄物要及時地清理,這些排泄物最有可能造成疫病,而且也很難發現。衛生管理的實施方面要加強信息的記錄,如果發生了疫病的情況,需要在衛生管理的角度來尋找原因,采取科學的方式來及時調整。衛生管理的體系建設,要按照責任制的模式來完成,對所有人劃分不同的工作區域,要求大家在疫病的處理模式上進一步創新,在各類工作的實施過程中采取科學的思路來完善[1]。
檢疫工作的進行要采用普查的模式來開展,每一頭牦牛都要進行仔細的檢查,發現風險要及時隔離處理,避免造成疫病的嚴重擴散。檢疫制度的落實,是為了在高原地區牦牛包蟲病的綜合排查效果上進一步地提升,對各方面問題及時地解決。所以,檢疫工作在落實過程中要詳細記錄,對牦牛的生長情況、飼養模式、飼養飼料等詳細地分析,從細節上來入手,對于任何一個可能造成疫病的影響因素都要采取科學的方法來應對。高原地區牦牛包蟲病的檢疫工作,一定要通過專業的防疫站、專業的檢疫人員來完成,避免因此造成嚴重的損失。
解決牦牛患病問題,必須全面分析各種疾病誘因,針對具體原因和具體病癥及時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舉例而言,如果牦牛出現食物中毒問題,應喂食助消化藥物和排毒藥物使牦牛能排出體內的毒素,同時,要讓牦牛飲用足量的清水。在傷寒病高發期,不僅要注意調整養殖基地的溫度,而且要進行防疫。對于牦牛皮膚病問題,應定期更換褥草,涂抹相應的藥物,為牦牛擦身。
綜上所述,對于牦牛疾病防治問題,養殖服務管理機構應引導牧民積極參與專業培訓學習,掌握科學的養殖管理知識,重視提高幼崽在母體內的抗體水平,改善牦牛養殖環境,通過科學免疫接種增強牦牛的免疫力。此外,對于發病的牦牛和處于亞健康狀態的牦牛,應根據病因和病情及時進行針對性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