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萍萍,王建寧,周江玲△,上官美琴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1.護理部;2.急診科,江西 南昌 330006)
急診室是治療急危重癥患者的重要場所,患者經過初期急救處理后,為進一步明確診斷和治療,常需轉運到輔助科室進行檢查或轉入??撇》孔≡褐委?,甚至轉入手術室進行急診手術。由于急危重癥患者病情危重、病情變化快、需要生命支持手段,因此患者轉運的難度大且風險高。成功轉運對降低急診危重癥患者病死率有積極意義。多項研究表明,轉運前溝通不到位是導致轉運不良事件發(fā)生的風險因素[1-2]。2006年,國際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聯合認證委員會指出,需要有標準的交流溝通來提高醫(yī)護人員的有效交接[3]。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是一種以證據為基礎的標準化溝通方式,已證實可有效降低急診危重癥患者轉運過程中不良事件發(fā)生率[4]。2017年,急診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共識專家組提出了《急診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共識》,制定了“降階梯預案、充分評估、優(yōu)化分級、最佳路徑、動態(tài)評估”為原則的分級轉運方案,建立了轉運分級標準、轉運人員配備標準及轉運裝備配備標準等[5]。本研究探討了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聯合標準化轉運方案(以下簡稱“標準化轉運方案”)在急診危重癥患者轉運中的應用效果。
1.1一般資料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21年7-8月本院急診搶救室院內轉運的248例患者作為對照組,2021年9-10月急診搶救室院內轉運的260例患者作為觀察組。納入標準:(1)年齡大于或等于18歲;(2)因病情需要行傳統(tǒng)手術治療、介入治療等;(3)經醫(yī)生評估后可以轉運,且簽署轉運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已處于休克或瀕死狀態(tài);(2)產生醫(yī)療糾紛。2組性別、年齡、疾病類型、轉運目的地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1.2方法
1.2.1對照組 實施常規(guī)轉運方案,具體如下:(1)醫(yī)生開具轉科、手術、檢查等轉運醫(yī)囑;(2)醫(yī)生告知患者及家屬轉運風險,簽署知情同意書;(3)責任護士聯系接收科室,告知患者病情、準備用物、大致到達時間;(4)責任護士準備轉運設備/藥品,做好患者轉運準備;(5)護士根據經驗評估患者病情,決定負責轉運的醫(yī)生和護士;(6)實施轉運,轉運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病情,到達轉運目的地,交接患者病情、藥品等,協助患者過床。
1.2.2觀察組
1.2.2.1轉運方案的構建 (1)成立急診危重癥患者安全轉運方案構建小組,成員包括科主任1名、護士長1名、醫(yī)生2名、護士2名。(2)召開小組座談會,針對《急診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共識》,采用頭腦風暴法分析標準化轉運方案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①住院部多,電梯等候時間長,根據轉運時間來分級不太合理;②轉運醫(yī)務人員資質與患者病情危重程度難以匹配;③日轉運患者數量多,氧氣瓶難以周轉且較重,確定Ⅲ級患者采用1~2個氧氣包進行轉運。(3)根據制定的轉運設備及藥物標準,制作2個手提式轉運物品箱,分別為Ⅰ級和Ⅱ級患者轉運物品箱(含藥物和小型設備)。(4)小組設計SBAR標準化轉運交接單,根據轉運交接單進行患者交接。急診危重癥患者標準化轉運分級標準及轉運人員、轉運設備、轉運藥物標準見表2。

表2 轉運分級標準及轉運人員、轉運設備、轉運藥物標準

續(xù)表2 轉運分級標準及轉運人員、轉運設備、轉運藥物標準
1.2.2.2轉運方案的實施 遵循標準化轉運方案提出的原則實施轉運,以因急性心肌梗死由120送入本院急診搶救室的患者為例,心內科會診需轉入導管介入室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具體轉運流程如下:(1)醫(yī)生開具轉科、手術、檢查等醫(yī)囑?;颊咧鞴茚t(yī)生與心內科導管介入室聯系。(2)由主管醫(yī)生充分評估患者生命體征、意識狀態(tài)、循環(huán)支持情況、呼吸支持情況及現存的臨床主要問題,根據5項中的最高級別確定患者轉運分級、轉運醫(yī)生、轉運設備和轉運藥品,并告知患者主管護士。案例:本例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患者神志清楚,GCS評分15分,可自主呼吸,微量泵持續(xù)泵入硝酸甘油,臨床主要問題是急性心肌梗死。經評估,定為Ⅰ級轉運患者,主管醫(yī)生立即指定1名急診工作3年及以上的醫(yī)生參與轉運,同時告知患者主管護士關于患者的轉運級別。(3)醫(yī)生告知患者及家屬轉運風險,簽署知情同意書。(4)主管護士聯系接收科室,告知患者病情,溝通需準備用物及到達時間。(5)主管護士填寫SBAR標準化轉運交接單,按照Ⅰ級轉運標準準備轉運設備和Ⅰ級轉運物品箱。(6)轉運前,主管護士準備好轉運床,協助患者過床,并妥善固定好各類管道,安置好轉運設備和Ⅰ級轉運物品箱,通知同行轉運醫(yī)生。案例:本例患者的主管護士工作年限為2年,因此,報告護士長后指派1名工作年限為6年的護士負責轉運。(7)實施轉運,醫(yī)生負責觀察患者病情變化,保障人工氣道安全,護士負責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靜脈滴注等情況。(8)到達科室后,護士按照SBAR標準化轉運交接單進行交接。(9)轉運后,在急診危重癥患者轉運記錄本上填寫轉運情況,包括是否發(fā)生不良事件、是否發(fā)生病情變化等,同時回顧整個轉運過程是否有需要改進的地方等。
1.2.3評價指標 (1)轉運過程中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包括非計劃性拔管、供氧中斷、輸液外滲、設備電池不足、轉運途中藥物不足、儀器故障。(2)轉運過程中病情變化發(fā)生率:病情變化包括意識改變、SpO2水平下降(下降幅度大于或等于5%,或下降至小于90%)、心律失常、心搏驟停。(3)轉運時間:離開急診至到達接受科室的時間。(4)交接班所需時間:轉出科室護士與接收科室護士交接患者所需時間。(5)接受科室滿意度:采用自制問卷,對接收科室護士進行滿意度調查。

2.12組轉運過程中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 2組轉運過程中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轉運過程中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n(%)]
2.22組轉運過程中病情變化發(fā)生率比較 對照組中,意識改變6例,SpO2水平降低37例,心律失常1例,心臟驟停2例。觀察組中,意識改變4例,SpO2水平降低13例,心臟驟停1例。2組意識改變、心律失常和心臟驟停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在SpO2水平降低方面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2.32組轉運時間及交接時間比較 2組轉運時間及交接時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轉運時間及交接時間比較
2.42組接收科室滿意度比較 對照組中接收科室滿意度為92.7%,低于觀察組中接收科室滿意度的98.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
3.1標準化轉運方案可降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穩(wěn)定轉運過程中的患者病情 觀察組根據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及轉運便捷性合理配置吸氧裝置,Ⅰ、Ⅱ級病情較重患者配置氧氣瓶,提供穩(wěn)定氧流量,Ⅲ級病情較輕患者根據轉運距離配置1~2個氧氣包,供氧中斷發(fā)生率僅為2.7%,而對照組為27.0%。標準化轉運方案能夠降低患者轉運過程中SpO2水平下降的發(fā)生率,與劉容等[6]、岳磊于等[7]研究結果一致,考慮與合理配置氧氣裝置及轉運時間縮短有關。提示建立標準化轉運方案,提前預判患者供氧需求,選擇合適的吸氧裝置,能夠保障患者轉運途中的有效供氧和持續(xù)供氧,降低供氧中斷及SpO2水平下降的發(fā)生率。觀察組非計劃性拔管、輸液外滲、設備電量不足、轉運途中藥物不足、儀器故障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其原因可能是:(1)對照組護士根據自身經驗選擇轉運設備、藥品及人員,“經驗式”的評估有較強主觀性,受護士工作經驗及能力影響,會存在預判不足等情況。已有研究表明,轉運過程設備和藥物攜帶不充分會增加不良事件發(fā)生率[8-9]。而標準化轉運方案是在專家循證的基礎上結合醫(yī)院實際情況制定的,醫(yī)生全面評估患者病情后,即使是新入職護士都能夠根據標準明確轉運所需物品,可避免轉運設備和藥物準備不充分的情況。(2)經驗豐富的護士在患者病情觀察及突發(fā)事件處理上優(yōu)于年經護士。有研究認為,經驗豐富的轉運人員,無論患者病情是否嚴重、設備是否充分及轉運是否緊急,仍可積極應付處理不良事件的發(fā)生[10]。本研究根據患者病情危重程度,配備不同工作年限和掌握相應急救技能的護士,由經驗豐富的護士負責轉運病情危重患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3)通過SBAR標準化轉運交接單,急診護士在轉運患者前能夠快速而充分地了解患者意識及用氧、管道等情況,以及現存的主要護理問題,能夠很大限度地避免轉運過程中發(fā)生非計劃性拔管、輸液外滲等情況。有研究顯示,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在控制不良事件發(fā)生方面具有顯著效果[11-12]。因此,基于患者病情、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的分級轉運方案,能保障轉運工作有效運行及患者安全。但是,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意識改變、心律失常、心臟驟停發(fā)生率無顯著差異。這可能受樣本量及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影響。
3.2標準化轉運方案可提高護理工作效率 觀察組轉運時間及交接班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與顧志娥等[13]研究結果一致。其原因可能是:(1)轉運過程中,成員合理分工、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低都可能是觀察組轉運時間縮短的原因;(2)接收科室護士預覽SBAR標準化轉運交接單,能夠在短時間內了解患者的主要問題及治療、靜脈滴注等完整信息[14],可避免一一詢問急診科護士,同時還可避免遺漏內容。因此,采用標準化轉運方案可明顯提高急診科護士及接收科室護士工作效率。
3.3標準化轉運方案可提高接受科室護士滿意度 在傳統(tǒng)的轉運及交接流程中,因轉運時間過長、不良事件及患者皮膚問題可能會出現急診科與接收科室不愉快溝通的現象。采用標準化轉運方案后,接收科室護士對急診科轉運的滿意度明顯提高。本研究中的交接單仍采用手工填寫模式,未來擬將SBAR交接單嵌入護理信息系統(tǒng),接收科室護士能提前掌握患者基本信息,可省去急診科護士在轉運前的電話溝通環(huán)節(jié),進一步提高急診患者的轉運效率。
綜上所述,標準化轉運方案能夠降低患者轉運過程中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縮短轉運時間和交接時間,提高接收科室滿意度。通過標準轉運流程和交接流程的建立,分級轉運病情危重患者,實現了科學合理、有計劃的轉運。利用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可確保患者信息完整、無誤地傳遞,降低了危重癥患者的轉運風險,可使危重癥患者獲得更優(yōu)質的醫(yī)療資源和更好的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