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付成,唐 華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慶 400042)
結直腸癌(CRC)是常見癌癥之一。據2020年全球癌癥統計,CRC發生率在所有癌癥中占10.0%,成為第三大常見腫瘤,其死亡率僅次于肺癌,是癌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微衛星狀態對CRC的發展、預后及輔助治療均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腫瘤的發生、發展與機體免疫密切相關。T淋巴細胞亞群的生物功能具有多樣性,常作為判定機體細胞免疫功能優劣的指標[2],也是影響CRC患者預后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可提供關于CRC疾病進展的潛在重要信息[3]。但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與微衛星狀態的關系尚不清楚,相關研究甚少。本研究擬通過分析微衛星狀態與CRC的臨床病理特征、外周血T淋巴細胞的關系,了解不同微衛星狀態CRC患者免疫狀態,以期為CRC患者的預后提供參考。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825例CRC患者,根據微衛星狀態分為微衛星高度不穩定(MSI-H)組(90例)和微衛星穩定/微衛星低度不穩定(MSS/MSI-L)組(735例)。納入標準:(1)明確診斷為CRC,均由術后病理證實;(2)術前均行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檢測;(3)術后均采用多重聚合酶鏈反應-毛細管電泳法檢測微衛星狀態。排除標準:(1)既往腸癌病史或其他惡性腫瘤病史;(2)術前有化療、放療及免疫治療史;(3)有損害免疫功能的病史,如乙型肝炎、梅毒等。(4)近期有明確感染史;(5)多原發CRC。
1.2方法 回顧性收集患者臨床資料,包括年齡、性別及術前糖類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水平,以及術后病理特征,如腫瘤部位、腫瘤分化程度、腫瘤TNM分期、淋巴結檢出數等。比較2組臨床病理特征及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水平。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率或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檢驗。計量資料以M(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曼-惠特尼U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2組臨床病理特征比較 2組在年齡、性別、腫瘤部位、腫瘤病理類型、腫瘤分化程度、腫瘤TNM分期及淋巴結檢出數方面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CEA、CA19-9水平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臨床病理特征比較
2.22組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 2組外周血CD3+T、CD4+T、CD8+T淋巴細胞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CD4+/CD8+值及自然殺傷細胞、自然殺傷T細胞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M(P25,P75)]
CRC的發生是由遺傳、環境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引起多基因改變的復雜過程,其中MSI是CRC發生的重要分子途徑之一[4]。7%~15%的CRC患者表現為MSI-H。本研究中,MSI-H患者占比10.9%(90/825),與文獻一致[5-6]。MSI-H在不同腫瘤TNM分期中表現不同,MSI-H在Ⅱ期CRC中(20%)更為常見,在Ⅲ期(12%)和Ⅳ期(4%)CRC中相對少見[7]。MSI-H的CRC患者常具有較為特殊的臨床病理特征,如CRC多發于右半結腸、低分化、富含黏液及印戒細胞成分[8-9]。本研究結果顯示,MSI-H組淋巴結檢出數顯著多于MSS/MSI-L組。這可能是MSI-H患者預后良好因素之一。BELT等[10]研究認為,MSI-H與更多的淋巴結檢出數密切相關。高淋巴結檢出率是較低的疾病復發率和較好的無病生存率的指標[11-12],這可能與淋巴細胞浸潤及有效的抗腫瘤免疫反應相關[13]。抗腫瘤免疫反應越強,淋巴結越大,因此更容易被檢出[14]。
MSI-H是Ⅱ期CRC患者的有利預后因素。與MSS的CRC患者相比,MSI-H的CRC患者死亡和復發的風險可降低40%[15]。這種預后良好似乎與腫瘤微環境的腫瘤浸潤淋巴細胞有關[16]。有研究發現,MSI-H的CRC具有高密度的CD3+T、CD4+T及CD8+T腫瘤浸潤淋巴細胞[17-18]。提示MSI-H的CRC患者特別容易產生局部細胞毒性細胞免疫反應,表現出更好的預后[19]。MSI-H腫瘤微環境或腫瘤周邊的淋巴細胞浸潤與預后關系的研究較多見,但探討MSI-H與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關系及作用的研究較少見。
本研究結果顯示,MSI-H組外周血CD3+T、CD4+T、CD8+T淋巴細胞水平高于MSS/MSI-L組。這可能與MSI-H的CRC患者具有高抗原負荷及免疫原性有關。MSI-H的CRC患者通過高腫瘤突變負荷在組織相容性復合物上產生大量免疫原性新抗原,專職抗原提呈細胞攝取腫瘤抗原后,移行到外周淋巴結,供T淋巴細胞識別;激活的T淋巴細胞通過血液到達腫瘤部位發揮攻擊和殺傷腫瘤細胞的作用,同時釋放腫瘤抗原,增強腫瘤-免疫循環能力,最終消滅腫瘤[20]。而淋巴細胞的運輸與高內皮微靜脈(HEV)密切相關,后者是專門用于淋巴細胞運輸的毛細血管后小靜脈[21]。與MSS的CRC患者相比,MSI-H的CRC患者HEV密度會增加,表明HEV可能通過將循環淋巴細胞從血流直接運輸到腫瘤部位[22],從而使MSI-H的CRC患者表現出更高水平的CD3+T、CD4+T和CD8+T淋巴細胞浸潤。低水平循環淋巴細胞預示MSI-H的CRC患者總生存期和無病生存期較短。對癌癥的獲得性免疫控制在MSI-H的CRC患者中更為突出,這種控制的喪失對其預后有顯著影響[23-24]。目前通過腫瘤浸潤淋巴細胞進行的免疫評分可評估腫瘤微環境的免疫狀態[25],但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可直接反映機體細胞免疫狀況,且循環淋巴細胞亞群的表型可以反映腫瘤微環境中的局部免疫反應[26-28]。張帆等[29]認為,循環中CD4+T、CD8+T淋巴細胞水平越高,表示機體免疫越強,對腫瘤殺傷作用越強,患者預后越好。
綜上所述,不同微衛星狀態的CRC患者在臨床病理特征、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方面存在一定差異,這些差異可能是MSI-H的CRC患者的良好預后因素。MSI-H的CRC患者術前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高于MSS/MSI-L患者,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可作為MSI-H的CRC患者預后指標。腫瘤浸潤淋巴細胞與CRC患者預后密切相關,但腫瘤浸潤淋巴細胞與外周血T細胞仍存在一定差異。腫瘤微環境浸潤淋巴細胞、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與微衛星狀態之間的關系有待更進一步研究。如何應用外周血T淋巴細胞水平反映腫瘤免疫微環境及指導臨床診治、療效與預后判斷,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