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虹,竇社偉
(河南省人民醫院醫學影像科,河南 鄭州 450003)
肝內腫塊型膽管細胞癌(IMCC)是臨床上發生率較高的肝內膽管癌,屬于惡性腫瘤疾病范疇[1]。肝膿腫(LA)與病原微生物侵襲有關,屬于感染性疾病,臨床上以細菌性感染最為常見[2]。IMCC與LA的臨床表現均有發熱、腹痛、惡心等癥狀,因此需進一步結合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進行綜合診斷,其中CT是較常應用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具有掃描時間快、圖像清晰度高等優點[3]。有研究發現,IMCC、LA的常規CT征象也存在較多重合處,對二者的鑒別價值不高[4]。李桂來等[5]研究指出,雙源雙能量CT(DECT)定量參數可為IMCC診斷提供豐富的定性依據,推測DECT定量參數可能在IMCC、LA的鑒別診斷領域具有一定應用價值。本研究探討了DECT定量參數對IMCC和LA的鑒別價值,以期為臨床提供參考。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5月本院經病理穿刺檢查或術后病理學診斷確診的24例IMCC患者作為觀察組,26例LA患者作為對照組。納入標準:(1)IMCC、LA均符合《臨床實用肝臟病學》[6]中相關診斷標準,IMCC經穿刺活檢或術后病理學診斷證實,LA經穿刺活檢證實;(2)均行常規CT與DECT定量參數檢查;(3)臨床各項檢查資料清晰完善。排除標準:(1)其他嚴重惡性腫瘤疾病;(2)嚴重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全身性感染;(3)哺乳或妊娠期。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選用德國西門子光子雙源CT系統,先于患者上腹部膈頂至肝臟下緣進行定位相掃描與常規CT平掃,參數:120 KV管電壓、自動管電流。接著啟動雙期(25 s動脈期、55 s靜脈期)雙能量掃描,以1.5 mL/kg的速度靜脈注射350 mg/mL非離子型對比劑海醇,而后以3 mL/s的速度靜脈注射30 mL生理鹽水,參數:5 mm層厚、5 mm層間距、140 KV A球管、100 KV B球管、AB球管電流比為1∶3、120 r/min轉速、0.6螺距、64.0 mm×0.6 mm的探測器準直、1 mm重建層間隔。最后將140 KV A球管數據與100 KV B球管按各自50%的比率融合為120 KV的圖像。
將CT掃描數據上傳至后處理工作站,測量雙期病灶與同層主動脈的碘濃度,并計算標準化碘濃度(NIC),NIC=病灶碘濃度/主動脈碘濃度。通過應用程序“Monoenergetic”獲得40~190 keV范圍內所有圖像與感興趣區的CT值,以10 keV為間隔保存相關CT值后獲得雙期能量衰減曲線,曲線拐點位于110 keV,計算該曲線的斜率(k),k=(40 keV CT值-110 keV CT值)/70 keV CT值。選擇2位高資歷的影像科醫生分析雙能120 kV圖像,具體包括肝實質增強程度(輕、中度或明顯強化)、強化特征(均勻、不均勻或環形強化)、特殊征象(雙靶征、簇形征)、病灶周圍正常肝實質強化特征、病灶遠端膽管特征等。將IMCC診斷結果定義為陽性,LA診斷結果定義為陰性,判斷常規CT、DECT定量參數鑒別診斷IMCC、LA的準確性,其中準確率=(IMCC陽性例數+LA陰性例數)/總例數×100%。

2.12組常規CT影像學特征比較 在常規CT影像學特征方面,2組在輕度均勻強化、輕度不均勻強化、病灶周圍肝實質異常強化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邊緣強化、雙靶征、簇形征、明顯不均勻強化、血管包裹、遠端膽管擴張、包膜收縮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常規CT影像學特征比較[n(%)]
2.22組DECT定量參數比較 觀察組動脈期與靜脈期NIC、k值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DECT定量參數比較
2.3DECT定量參數對IMCC、LA的診斷效能分析 動脈期與靜脈期NIC值鑒別診斷IMCC、LA的曲線下面積(AUC)、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0.905、66.67%、100.00%及0.917、87.50%、96.15%;動脈期與靜脈期k值鑒別診斷IMCC、LA的AUC、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0.968、91.67%、96.15%及0.934、87.50%、88.46%。見表3、圖1。

表3 DECT定量參數對IMCC、LA的診斷效能分析

圖1 ROC曲線
2.4鑒別診斷IMCC、LA的準確性比較 常規CT鑒別診斷的準確率為70.00%,明顯低于DECT定量參數的92.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鑒別診斷IMCC、LA的準確性比較(n)
臨床經驗表明,部分影像學檢查在鑒別病變特征明顯不同的疾病時具有良好診斷效能,但對于病變癥狀、影響學征象差異不大的疾病,則存在一定難度[7]。IMCC、LA均屬于肝臟疾病,前者為惡性腫瘤疾病,后者為嚴重感染性疾病。兩種疾病的性質完全不同,但患者的病變癥狀類似,可能導致誤診風險增加。如細菌性LA患者因起病急,常會出現高燒、肝部疼痛、乏力、嘔吐等類似于肝癌的癥狀,而不典型LA發病原因復雜、臨床癥狀不明顯,極易與早期肝癌混淆[8]。周群等[9]研究指出,IMCC患者的常規CT征象最常見肝左葉膽管擴張呈管狀,內可見不規則弧形高密度影或高密度結節影,邊界清楚,肝右葉見大片楔狀低密度灶,密度不均,邊界不清;而LA患者的常規CT征象可見肝內囊樣低密度腫塊,多數邊緣比較模糊。提示兩種疾病的常規CT征象具有一定差異但仍存在部分相似。李惠等[10]研究也表明,常規CT征象在鑒別IMCC、LA方面的準確率不理想。因此,探尋一種鑒別效能更高的診斷方法十分必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在輕度均勻強化、輕度不均勻強化、病灶周圍肝實質異常強化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IMCC、LA的常規CT征象確實存在部分相似,可能會影響其鑒別診斷效能。但是,在邊緣強化、雙靶征、簇形征、明顯不均勻強化、血管包裹、遠端膽管擴張、包膜收縮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常規CT征象對IMCC、LA具有一定鑒別價值。與常規CT單一的混合能量成像不同,DECT定量參數可將其轉變為單能量成像,進而為不同疾病患者提供豐富的鑒別診斷信息,從而提高確診率,如碘分布圖可準確反映病灶組織的強化程度,提高微小病灶檢出率,并明確病灶組織內部的血供情況與性質[11]。本研究利用DECT定量參數檢查中NIC、k 2個指標對IMCC、LA進一步進行鑒別診斷,結果發現,觀察組動脈期與靜脈期NIC、k值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NIC、k值對IMCC、LA具有較高鑒別診斷價值。其中,NIC通過反映病灶組織內的碘濃度來明確病灶性質,k值通過反映不同病灶對X線衰減程度的差異來明確病灶性質。IMCC患者NIC、k值高于LA患者的原因在于前者病灶內部血供更豐富,當血管量增加,病灶的碘吸收量隨之增加,表現為NIC、k值更高[12]。本研究還發現,常規CT鑒別診斷的準確率為70.00%,明顯低于DECT定量參數的92.00%。提示DECT定量參數具有較高的鑒別診斷效能。
綜上所述,DECT定量參數在鑒別診斷IMCC和LA方面具有較高的靈敏度、特異度,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由于本研究屬于回顧性研究,受部分干擾因素影響,實際結果可能存在偏頗,且僅選擇DECT定量參數中的NIC、k值進行分析,無法全面體現DECT定量參數的診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