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男,魯姿含,朱夢婷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外科,河南 洛陽 471000)
多數頸動脈狹窄患者屬于高齡群體,針對這類群體實施支架手術有較高要求[1-2]。將PDCA模式應用于頸動脈狹窄支架置入術患者術后護理可提高護理質量,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縮短住院時間,降低患者經濟負擔。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頸動脈狹窄支架置入術老年患者215例,隨機分為對照組(107例)和觀察組(108例)。納入標準:(1)接受CT、磁共振血管成像檢查后確診;(2)符合血管內支架植入術適應證。排除標準:(1)雙側頸動脈狹窄;(2)合并其他疾病;(3)有精神障礙,無法溝通。對照組中男53例,女54例,平均病程(61.5±16.5)年;觀察組中男55例,女53例,平均病程(62.5±16.5)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包括術前護理、術中護理及術后護理。(1)術前護理:針對患者可能出現的低血壓進行分析,同時做好患者指導工作,在護理過程中告知患者所需要注意的相關事項,針對性給予飲食指導。(2)術中護理:對患者相關體征進行實時觀察,尤其是患者血壓變化情況,若出現異常,需要及時借助急救藥品和器械進行處理。(3)術后護理:隨時監測患者血壓,指導患者少食多餐,同時強化鞘管拔除的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融入PDCA模式。(1)計劃:設立PDCA護理小組,針對小組成員進行相關知識的系統性培訓和考核,直到所有成員達到考核標準。采用組內成員共同探討方式,對科室護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究和總結,進而對患者做出綜合性評價,評價內容涉及心理、生理等方面內容。(2)執行:執行階段嚴格實施制訂好的護理方案,內容主要涉及飲食護理、并發癥預防、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3-6]。(3)檢查:采用定期與不定期方式對患者進行跟蹤隨訪,觀察患者體溫、皮膚及心理狀態等,并有效做好日常交接。在檢查期間出現問題時及時上報,針對性提出解決措施,進而保障患者在住院期間能夠得到比較全面和優質的護理服務[7-8]。(4)處理:相關護理人員每天做出準確的工作匯報,不斷強化對工作經驗的總結,改善護理措施,為下一循環護理做好基礎性工作。
1.2.2觀察指標 比較2組護理質量、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護理質量包括病情觀察、突發情況處理、無菌操作和護理記錄。借助《護理質量檢查標準》制定評分標準,護理質量評分大于95分為優,90~95分為合格,<90分為不合格。護理質量評價由護士長負責,2名護士參與檢查和打分。術后并發癥主要包括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低血壓和栓子脫落及腦血管痙攣。

2.12組護理質量比較 觀察組護理質量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護理質量比較(n)
2.22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2.32組臥床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臥床時間及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臥床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血管內支架成形術是治療頸動脈狹窄的有效手段[9-11],具有創傷小、安全性高、并發癥發生率低等優點。但對于老年頸動脈狹窄患者而言,該術式仍存在一定風險[12-13],因此,臨床應有效提高護理質量、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目前,PDCA模式不斷應用于醫學護理中,并取得了顯著的護理成效。本研究將PDCA模式應用于頸動脈狹窄支架置入術患者中,并對其應用效果進行了分析。
本研究針對患者采用差異性護理后發現,2組在病情觀察、無菌操作、突發情況處理及護理記錄等方面有顯著差異。提示PDCA模式可提高護理質量,與文獻[14-15]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僅為2.78%,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4.02%。提示PDCA模式可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本研究對患者臥床時間和住院時間進行分析時發現,觀察組臥床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PDCA模式在提高護理效果的同時還可減輕患者經濟負擔[16-17]。
綜上所述,將PDCA模式應用于頸動脈狹窄支架置入術老年患者具有顯著的臨床護理效果,可有效提高護理質量,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減輕患者經濟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