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玲,何志娟,羅 麗,余濱兵
(昆明市中醫醫院,云南 昆明 650051)
混合痔是肛腸科的常見病、多發病[1]。混合痔患者約占痔疾病患者的65.9%[2]。近年來,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痔疾病的發生率呈逐漸上升趨勢。外剝內扎術是混合痔最為常用的一種手術方式,但在術后康復護理中,術后疼痛是一直存在且比較棘手的問題,其不僅影響患者的舒適度和傷口愈合[3],還易使患者產生焦慮的負面情緒,從而降低患者睡眠質量,極大地影響了患者術后康復效果。耳穴貼壓可調整臟腑功能,調節氣血,具有緩解術后疼痛、安神和抗焦慮的作用。本研究探討了耳穴貼壓在混合痔患者術后疼痛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8月至2020年3月本院肛腸科診斷為混合痔且在骶麻下行外剝內扎術的患者12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診斷標準:參照2006年9月由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結直腸肛門外科學組、中華中醫藥學會肛腸分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大腸肛門病專業委員會討論制定的《痔瘡臨床診治指南》[4]。納入標準:(1)符合混合痔臨床診斷標準;(2)在骶麻下行外剝內扎術;(3)肛門除混合痔無其他肛門部病變;(4)接受治療并積極配合。排除標準:(1)不符合混合痔診斷標準;(2)嚴重心肺疾病、嚴重腦血管病、糖尿病、惡性腫瘤及嚴重過敏體質;(3)肛門有其他病變,如肛周膿腫、肛瘺、肛周濕疹等;(4)耳廓有嚴重皮膚損傷或皮膚病;(5)拒絕參加本研究。對照組中男33例,女27例,平均年齡(44.10±11.17)歲;觀察組中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齡(45.00±11.16)歲。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 (1)對照組實施肛腸科常規護理:術后遵醫囑給予輸液、換藥、熏洗、坐浴、排便護理、心理護理,并做好相關飲食指導。(2)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于術后當天給予雙耳耳穴貼壓,具體如下:①定穴。做好核對和解釋工作后讓患者取舒適體位,用75%乙醇消毒相應部位皮膚,待干。一手持耳輪,另一手持前端圓滑的金屬探棒進行探壓。探壓時壓力要均勻,當壓迫到敏感點時,患者會有酸麻脹痛感覺,并出現皺眉、閃躲、喊痛等反應。找到敏感點,正確取穴。穴位包括枕穴、神門穴、皮質下穴及直腸下段。②貼壓。選用上海泰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所制的王不留行籽耳貼,用鑷子取王不留行籽膠布,按壓在耳穴上并給予適當貼壓,用拇指和食指指腹相對按壓,按壓力度以患者耐受為準,切勿揉搓,以免戳破皮膚,造成感染。貼壓期間,囑患者每天自行按壓3~5次,每次1~2 min,以維持刺激作用,確保治療效果;貼壓時應選擇光滑、大小和硬度適宜的王不留行籽,避免有尖角,以免在貼壓時損傷皮膚;避免膠布受潮,留置期間觀察患者有無不適。每2天更換1次,7 d為1療程。
1.2.2觀察指標 (1)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AS)進行評分,觀察患者術后第1、3、7天疼痛情況。VAS評分標準(0~10分):0分為無痛;<3分為輕度疼痛;3~6分為中度疼痛;>6~10分為重度疼痛。(2)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定患者術后第1、3、7天焦慮情況,其中<50分為正常,50~60分為輕度,>60~70分為中度,>70分為重度焦慮。(3)采用匹茲保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評定患者術后睡眠情況,該量表由19個自評條目和5個他評條目組成,總分為0~21分,分值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4)比較患者住院時間。

2.12組疼痛情況比較 2組術后第1、3、7天疼痛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疼痛情況比較(n)
2.22組SAS評分比較 2組術后第1、3、7天SAS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SAS評分比較分)
2.32組PSQI評分比較 2組術后第1、3、7天PSQI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PSQI評分比較分)
2.42組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住院時間為(9.5±1.53)d,短于對照組的(13.28±1.78)d,二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術后疼痛是混合痔患者常見的手術并發癥之一,75%的擇期手術患者會擔心術后疼痛[5]。混合痔外剝內扎術會損傷肛門局部組織和神經,導致肛周末梢神經敏感化、痛閾降低,進而形成疼痛敏感。患者術后排便時,糞便直接刺激或摩擦創面可引起疼痛,而且術后創面形成瘢痕壓迫神經,也會產生疼痛。這些因素導致術后疼痛加劇、持續時間延長,會影響患者疾病恢復和正常生活[6]。中醫學認為,肛腸病術后氣血雙虧,運行失暢,氣滯血瘀,瘀則不通,不通則痛[7]。疼痛不僅會影響患者主觀舒適度和傷口愈合,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心理狀態,使疼痛與焦慮相互影響,產生惡性循環,最終影響術后康復效果。
耳穴貼壓是臨床常用的中醫護理技術。中醫學認為,耳與經脈、臟腑、神經有著密切的關系。《靈樞·口問》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有云:“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于目而為睛,其別氣走于耳而為聽。”提示耳與十二經脈有著密切關系,刺激耳穴可起到疏通經絡、運行氣血的作用。《厘正按摩要術》將耳分為心、肝、脾、肺、腎五部,其云:“耳珠屬腎,耳輪屬脾,耳上輪屬心,耳皮肉屬肺,耳背玉樓屬肝”。因此,耳穴貼壓可調節臟腑和器官功能活動,從而治療疾病。耳廓上有豐富的神經[8],有深淺感受器。在耳穴治療中,通過不同刺激方法出現的“得氣”會興奮多種感覺器,特別是痛覺感受器,感受器將感受到的感覺沖動傳遞到腦干,從而對各種感覺功能起重要作用。混合痔患者術后傷口疼痛位置主要是肛門部,因此選取直腸下段為主穴。選穴主要遵循了按相應部位取穴的原則。神門穴是首選的鎮痛穴,其有較強的鎮靜、鎮痛作用,主要適用于治療各種疼痛性疾病、焦慮、失眠等。皮質下穴的功能與現代醫學的理論之間存在一定關聯,遵循了按現代醫學理論取穴的原則。結合神門位與皮質下穴位,能激發機體固有的調節功能,提高機體對疼痛的耐受程度。
快速康復又稱為術后促進康復程序,最早由丹麥外科醫生KEHLET提出[9]。目前,快速康復在混合痔手術中的應用已被證明是安全、有效的[10]。康復外科在減輕患者肛腸術后疼痛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加之耳穴貼壓可對臟腑進行調節,達到疏通氣血、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等功效[11],在鎮痛、緩解焦慮和改善睡眠質量方面具有明顯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疼痛情況及SAS、PSQI評分均優于對照組,且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因此,將耳穴貼壓應用于混合痔患者術后疼痛的快速康復護理中,可在短期內緩解患者疼痛與焦慮及恐懼等負面情緒,改善患者睡眠質量。
綜上所述,耳穴貼壓可有效緩解患者疼痛癥狀,改善患者睡眠質量,并幫助患者減輕焦慮及恐懼等負面情緒。耳穴貼壓護理技術取材方便、操作簡單,且無創、安全,患者依從度高。通過指導患者配合按壓能起到持續刺激的作用,可隨時彌補刺激量不足的情況,從而維持較長時間的療效,加快患者康復進程。雖然耳穴貼壓對混合痔患者術后康復有明顯促進作用,但仍需要進一步研究和科學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