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凌,沈東華,羅安琪,程燕華,胡 飛
(江西省寄生蟲病防治研究所/江西省血吸蟲病預防與控制重點實驗室,江西 南昌 330096)
學術影響力是反映一個單位學術價值的重要指標,也是一個單位的科研學術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1],其中公開發表的科技論文數量與質量可體現一個單位的研究能力、專業技術和學術影響水平[2]。寄生蟲病是我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江西省是寄生蟲病嚴重流行地區之一,特別是人體腸道寄生蟲病總感染率高于全國平均感染率[3]。江西省寄生蟲病防治研究所(以下簡稱“江西所”)為江西省唯一的寄生蟲病科學研究、綜合防治、臨床治療、技術指導機構。在當前的寄生蟲病防治新形勢下,加大科研攻關力度、加強寄生蟲病防治人才隊伍建設等顯得尤為重要。本省寄生蟲病防治工作缺少文獻計量學相關研究,亟需對本省寄生蟲病的科研實力及科研方向進行分析,以指導今后的寄生蟲病科研攻關方向。本文通過對江西所2000-2019年公開發表的中文科技論文進行計量分析,了解在其專業領域的科研能力,為今后制定人才培養規劃、提高專業技術水平及促進科研管理提供參考。
1.1資料來源 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http://www.wanfangdata.com.cn)(以下簡稱“萬方”)和中國知網(http://www.cnki.net)(以下簡稱“知網”)2個中文文獻數據庫作為數據來源。以“江西省寄生蟲病防治研究所”或“江西省寄生蟲病研究所”為檢索詞。檢索時間段:200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采用人工方法排除2個數據源重復文獻。
1.2方法 以北京大學圖書館發布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7年)為標準將期刊劃分為核心和非核心期刊。作者專業技術職稱等級分為高級、中級、初級及無職稱(研究生)。論文類型分為基礎研究、防治研究、臨床治療、綜述及其他。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Excel2010軟件建立數據庫,對各類指標進行統計分析。
2.1基本情況 從萬方、知網分別檢索出論文187、237篇,通過人工除重和排除非寄生蟲病相關的論文后,共納入227篇。2000-2019年發表論文量最低5篇(2005年),最高19篇(2009、2011年);年均發表論文11.35篇,人年均發表論文0.24篇;66.08%的論文發表在中文核心期刊,僅2005、2008年中文核心期刊論文量不足50.00%,2012年達100.00%(圖1)。以第一作者單位或通信作者單位發表論文220篇,占96.91%。

圖1 2000-2019年江西所發表的中文論文量
2.2論文類型分布情況 除2003、2010年基礎研究類論文量高于防治研究類,其他年份均低于或等于防治研究類。防治研究類論文量最多(56.83%),其余依次為基礎研究類(22.47%)、臨床研究類(11.45%)、綜述類(6.17)和其他(3.08%)。見表1。

表1 2000-2019年論文類型分布情況
2.3論文期刊分布情況 2000-2019年共在34種期刊發表論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8種,占23.53%。論文量排名前5位的期刊分別為:《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99篇(43.61%)]、《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25篇(11.01%)]、《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14篇(6.17%)]、《江西醫藥》[12篇(5.29%)]、《熱帶病與寄生蟲學》[12篇(5.29%)],其余29種期刊上累計發表論文65篇,單種期刊發表論文量均未超過10篇。
2.4作者分布情況 2000-2019年,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的共有68人,其中1人發表論文最多(19篇),見圖2;以通信作者發表論文的共有15人,均為高級職稱,其中涉及論文最多的為34篇,其次為15篇,其他通信作者為1~8篇。

圖2 第一作者發表的論文量分布情況
2.5第一作者專業技術職稱分布情況 在2000-2019年發表論文中,以高級職稱發表的論文量居多,在2006年之后出現分化,中級職稱人員發表的論文量逐漸增多。見圖3。

圖3 2000-2019年不同技術職稱人員發表的論文量
學術論文是科學研究最直接的產出形式,其數量和質量能反映個體或機構的科研創新能力和學術活躍度[4-5]。針對發表的論文進行計量分析是評價各類科研機構學術水平的常用方法之一[6-7]。隨著科研成果的不斷涌現,科技競爭日益激烈。因此,公正、科學地評價科研機構的績效已成為科研管理者了解學科發展狀況的重要手段[8]。通過對發表的論文進行客觀、全面評價,可清楚知曉自身優勢和劣勢,進而發現問題、改進工作,最終達到促使學術影響力不斷提升的目的。
江西所作為江西省唯一從事寄生蟲病防治、研究的省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2000-2019年專業技術人員人均發表論文量為0.24篇,與其他省份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人均發表論文量(0.25~0.60篇)存在一定的差距[9-11],同時嚴重低于疾控系統績效考核指標要求(人均發表論文量大于或等于0.5篇)[12]。在20年期間,有的專業技術人員發表論文量可達29篇,但也有的僅僅發表論文1篇,甚至部分專業技術人員未發表過論文。由此可見,江西所專業技術人員人均發表論文量較低,且存在不均衡現象。因此,單位整體科研素養、科研意識和科研水平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2000-2019年共在34種期刊上發表論文,中文核心期刊只占23.53%,與浙江省疾控中心2001-2008年論文發表數據相比[11],存在明顯的差距。提示,論文發表質量有待進一步的提高。江西所由于歷史原因,專業技術人員存在年齡大、學歷低等問題,致使2000-2019年前期發表論文量偏低,隨著不斷高學歷人員的引進,發表論文量呈逐年上升趨勢,但依然以中級和高級職稱人員為主體,其主要原因可能與技術職稱晉級的需求有關。同時,本研究結果顯示,每年具有高級職稱的專業人員發表論文的絕對數量居于首位,充分體現了他們在科學研究方面占有絕對優勢,起到了在科學研究和業務工作的領軍作用。但從通信作者發表論文量來看,科研團隊略顯不足,提示今后要根據研究方向再組建多個研究團隊,充分發揮研究團隊的作用。從論文類型看,江西所主要集中在防治研究類(56.83%),而基礎研究類不足1/4(22.47%),這反映江西所基礎研究實力存在不足,今后應從資金、人員方面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為了提升專業技術人員的業務能力和水平,江西所自2017年以來,建立健全了有關科研工作的管理制度,加大了獎勵力度。通過論文發表量可看出效果明顯,因此,獎勵制度對科研工作可起到有力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江西所專業技術人員人均發表論文量較低,存在不均衡現象,且基礎研究實力存在不足。學術論文作為科學研究能力和科學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現形式,直接反映了學術機構的實力,也同時彰顯了其在學術界的影響力。今后應進一步強化科研意識,加大科研管理力度,產出更有分量的學術成果,從而不斷提升單位整體技術水平和科研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