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勇
(華電金沙江上游水電開發有限公司蘇洼龍分公司,四川 成都 610041)
近年來,魚類工廠化循環水系統養殖依靠其可密度高養殖、可有效控制養殖水體污染物、可循環利用養殖廢水以及可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的優勢,在魚類增殖放流站的建設和運營中更是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應用[1]。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模式是眾多水產養殖模式中工業化、集約化程度最高的一種養殖模式,通過對養殖污水的處理可以實現節能減排、減小對生態環境的破壞[2-3]。本文依托蘇洼龍水電站魚類增殖站循環水養殖系統以短須裂腹魚為養殖對象,目的就是為了進一步研究循環水養殖系統在高密度養殖生產過程中的水質變化情況、魚類生長情況及分析循環水系統的承載能力,為國內高寒高海拔地區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技術的深入研究和推廣應用提供參考。
蘇洼龍魚類增殖站地處金沙江上游干熱河谷地區,氣候炎熱少雨,多年平均溫度12.6 ℃,7月份平均溫度19.6 ℃,12月份平均溫度3.9 ℃。根據場地和功能要求,蘇洼龍魚類增殖放流站總體布置了綜合樓、親魚馴養培育車間、催產孵化車間、魚苗培育車間、魚種培育車間、取水建筑物,占地面積51.62畝,場地平均高程2 500 m。蘇洼龍水電站魚類增殖站平面布置圖見圖1。

圖1 蘇洼龍水電站魚類增殖站平面布置圖
1.2.1 試驗設施
選取系統正常運轉過程中的開口魚苗培育缸(φ2.0 m×1.0 m)12個。IBF-CPPB-2.0循環水系統保證試驗養殖水體日循環3次,車間內設羅茨風機及配套進氣管為養殖水體曝氣充氧,保持養殖水體溶氧在6.5 mg/L以上。
1.2.2 試驗對象
根據環評要求放流魚苗規格為4~6 cm的當齡魚苗及1冬齡魚種,本試驗主要是針對當齡魚苗養殖密度進行探索,對養殖設施需求魚苗全長為25~60 mm階段進行密度試驗。試驗魚苗主要通過蘇洼龍增殖站養殖親魚自行繁殖培育所得,選取20~25 mm短須裂腹魚魚苗 9萬尾。
1.3.1 密度設置
試驗采用自行繁殖魚苗并培育到20~25 mm左右時為試驗起點,至魚苗生長到50~60 mm左右時為終點,實際選取的時間為2019年6月~2020年12月。養殖試驗密度設置依據:蘇洼龍魚類增殖站設計報告中苗種培育密度取值0.1~0.20萬尾/ m3;4~6 cm魚種培育密度取250~500尾/ m3。為進一步探究在蘇洼龍增殖站現有養殖設施條件下,增加蘇洼龍增殖站裂腹魚苗養殖量的可行性,同時防范養殖風險,對短須裂腹魚均設置 A(低密度組)1 000 ind./m3、B(中密度組)2 000 ind./m3、C(中高密度組)3 000 ind./m3、D(高密度組)4 000 ind./m3四個密度進行試驗,即直徑2 m養殖缸(水深1 m)分別投放約3 000尾、6 000尾、9 000尾和12 000尾,每個密度設三個重復對照組。
1.3.2 飼料及投喂
每日以4%~5% BW/d投喂3次餌料,時間為 8:00,16:00,23:00,所用飼料為海大飼料公司生產的膨化顆粒料,根據試驗過程中魚的體長變化選擇直徑0.5、1.0和1.5 mm三種飼料,蛋白質含量≥38%。
1.3.3 水質測定
試驗期間,每天用儀器(多功能水質監測儀 HACH, HQ40d)測定兩次水溫,溶解氧酸堿度、氨氮與亞硝酸鹽(8:30 am,4:30 pm),并觀察魚苗的活動情況。
1.3.4 樣品的采集
每隔10天,每個試驗組養殖缸中隨機選擇30尾測量體重、體長、全長,均重復2次計算平均值,稱量前一天下午停止投食,稱量時,用200~300 mg/L 的MS-222藥劑進行短暫麻醉,稱量完后立即將魚放入養殖水體中恢復呼吸。每天記錄投料、剩料量,并觀察攝食情況。
1.3.5 計算公式
生長指標的相關計算公式:
特定生長率:SGR=100(lnW2-lnW1)/(t2-t1);
日增重:DWG= (W2-W1)/(t2-t1);
攝食率:FR= 200F/[(W2+W1)n(t2-t1)];
飼料系數:K=F/[n(W2-W1)] ;
式中W1、W2為時間t1、t2時的體重(g),n為魚尾數,F為總投餌量( g )。
1.3.6 數據處理
通過SPSS17.0 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處理,P<0.05為顯著性差異,所得數據均用平均值±標準差(Mean士SD)表示,最終結果使用Excel2019整理數據和制作圖表。
2.1.1 水溫、pH和水體溶解氧含量
在試驗過程中,試驗養殖水水溫出現了先升高后降低的變化趨勢,試驗用水pH變化較小,均為弱堿性水體,且在短須裂腹魚生長適宜的范圍之內。水體溶解氧含量(DO)在試驗期間均處于較高水平,均在6.0 mg/L以上。試驗期間養殖水溫變化、養殖水pH與DO變化分別見圖2、3。

圖2 試驗期間養殖水溫變化圖
2.1.2 試驗水體銨態氮與亞硝酸鹽
試驗過程中,各試驗組養殖水體中銨態氮、亞硝酸鹽含量的變化情況見表1,隨著養殖試驗的進行,銨態氮和亞硝酸鹽含量的增大,且隨著密度增大銨態氮和亞硝酸鹽含量也有增多的趨勢,原因是隨著試驗對象魚苗個體增長及攝食量增大,排泄物增多所致。

圖3 試驗期間養殖水pH與DO變化圖

表1 各試驗組養殖水體中銨態氮、亞硝酸鹽含量的變化情況表
生長在不同養殖密度試驗組中的魚生長增量表現出顯著性差異(P<0.05)。表2為試驗期間短須裂腹魚幼魚全長、體長、體重增長情況,從表中看出密度組2 000組三者增量最大,其中全長、體長、體重增量均顯著高于密度組1 000組和3 000組,也高于密度組4 000組。

表2 試驗期間短須裂腹魚幼魚全長、體長、體重增長情況
不同養殖試驗過程中四個密度組的短須裂腹魚的相關參數見表3,其中密度組2 000組的最終體重、最終體長、日增重均顯著高于其他三個密度組(P<0.05),飼料系數低于其他三個密度組,且四個密度組的幼魚死亡率分別為11%、6%、8%、9%,2 000 ind./m3,組死亡率最低,所有密度組未出現大量死亡的現象。

表3 不同養殖試驗過程中四個密度組的短須裂腹魚的相關參數
養殖密度會影響魚類生長,低密度養殖影的響主要表現在養殖個體之間行為的相互作用減少,高密度養殖的影響表現在養殖個體會加大對水域空間和餌料的競爭,兩者均會影響養殖個體的生長及生理機能發育。國外有學者認為,不同魚類的養殖密度都有一個閾值,在閾值密度內,對死亡率沒有影響,超過閾值后,死亡率隨著養殖密度升高而升高[4]。本項目在各年度及各密度試驗組中,成活率沒有顯著差異。表明試驗設計的養殖密度對短須裂腹魚的存活沒有影響,這可能與本試驗采取循環水養殖對水質進行處理,凈化了水質有關。同時試驗設計的養殖密度在魚苗從初始體長20~25 mm生長至最終體長50~60 mm(滿足放流要求)過程中,2 000 ind./m3的養殖密度組生長最好,1 000 ind./m3組次之,3 000 ind./m3與4 000 ind./m3沒有顯著差異。因此,在現有循環水處理能力的條件下,蘇洼龍魚類增殖站魚苗養殖密度可達到2 000 ind./m3;同時通過不同養殖密度組的短須裂腹魚仔生長表現出顯著性差異,2 000 ind./m3的短須裂腹魚在整個養殖期間一直保持較大的生長效率。
本試驗是在室內圓形養殖缸中進行的,雖然是循環水養殖,但由于晝夜交替及季節變化水溫出現了一定的變化。該魚為處于冷水性與溫水性間的魚類,生存水溫一般為0~25 ℃,但最適生長水溫為13~18 ℃[5],試驗期間水溫變動在短須裂腹魚幼魚適宜生長的溫度的范圍內。有研究表明養殖水體中低溶解氧會影響魚類正常呼吸、代謝,導致魚類攝食量下降、食物轉化效率降低、生長緩慢[6]。因此,推測溶解氧是養殖短須裂腹魚的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本試驗測得溶解氧在各密度間及整個試驗周期變化較小,整個試驗周期內溶氧都在6 mg/L以上。
短須裂腹魚是金沙江上游的特有魚類之一,通過采取人工增殖放流措施落實生態環境保護。本試驗以金沙江上游蘇洼龍水電站魚類增殖站循環水系統為依托,對不同養殖密度模式下短須裂腹魚魚苗的行為、存活、生長、攝食、代謝生理機能影響等方面進行試驗研究,通過苗種的成活率、成長率、投餌率、抗病率等指標得出,2 000尾/m3是最佳的養殖密度,為金沙江上游特種魚類的人工增殖放流提供技術和苗種保障,同時,為集約化循環水系統健康養殖技術的完善提供參考,為國內高寒高海拔地區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技術的深入研究和推廣應用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