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近日,市檢察院第一分院、沙坪壩區檢察院與重慶紅巖聯線管理中心(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聯合簽署《紅巖檢察官辦公室共建協議》,并為“紅巖檢察官辦公室”揭牌。雙方簽署《紅巖檢察官辦公室共建協議》,旨在進一步探索建立文物保護長效機制,加強對紅巖革命文物的專項監督管理。
把紅色資源保護傳承好,關系著紅色文化的生命力,關系著城市紅色基因的賡續。我市正加強制度供給,為紅色文化“保駕護航”。
今年3月召開的市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三次會議,對《重慶市紅色資源保護傳承規定(草案)》(以下簡稱《規定(草案)》)進行了一審。這意味著,將紅色資源保護利用納入法治化軌道,通過法治保障,用足、用好、用活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汲取奮進力量。
亟需立法完善保護制度
我市紅色資源豐富,革命文物眾多,全市共有革命文物400余處,紅巖村、曾家巖、虎頭巖“紅色三巖”尤為著名,是紅巖精神的發祥地。
近年來我市全面開展革命文物普查保護、利用工作,如修繕紅巖革命舊址、開展紅巖精神研究闡釋、提升紅色資源展覽展陳水平、打造紅色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品牌、推動紅色旅游發展、探索與企業合作保護利用等。在工作開展當中積累了一些好的經驗和做法,使紅色資源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好的經驗和做法需要上升為制度加以固化。同時,我市在紅色資源保護傳承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如產權多元、管理不順、保障力度不夠、展示功能單一、公眾參與度較低等。
為落實國家保護革命文物的要求,解決我市紅色資源保護傳承中的突出問題,亟需通過立法完善相關制度,讓紅色資源保護傳承在法治的軌道上有序推進。
“制定地方性法規加強對紅色資源的保護傳承,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正當其時,這也是鞏固拓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的需要。”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越在立法調研時表示,市人大常委會今年將制定紅色資源保護傳承規定作為重點立法項目,通過立法將加強紅色資源保護利用,發揚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為高效率推進此項立法工作,在市人大常委會、市委宣傳部相關領導任組長的“雙組長”領導下,市委宣傳部和市人大法制委、常委會法制工委會同西南政法大學等單位的專家,組建了起草專班。
“小切口”方式制定“規定”
紅色資源保護傳承立法,該以怎樣的形式呈現?法規草案起草組經過反復研究,圍繞紅色資源立法的具體名稱、主要制度設計和框架結構等重點問題進行深入論證,達成以“小切口”的方式制定“規定”的共識,并研究確定法規草案的框架結構和工作進度安排。
在草案起草前,通過與市級相關部門、部分區縣(自治縣)黨委宣傳部和20余家紅色資源保護單位進行座談,梳理了紅色資源保護傳承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在一審時,有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表示,開展紅色資源保護傳承立法十分有必要,既是全面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和市委要求的重要舉措,也是全面貫徹實施文物保護法的現實需要,依法加強紅色資源保護傳承和利用,對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拓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很有意義。
“從《規定(草案)》文本來看,較好體現了針對問題立法,立法解決問題的立法理念。文本不長,但是內容比較全面,針對現實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在《規定(草案)》中都能找到相應的制度設計。”在一審時,有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說。
授權政府制定調查認定辦法
《規定(草案)》一審稿共25條,主要圍繞紅色資源的范圍概念、管理機制、保護責任人制度、傳承弘揚長效機制、合作發展、法律責任等作了規定。
《規定(草案)》第二條根據中央有關文件,對紅色資源進行了界定,明確規定紅色資源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所形成的具有歷史價值、教育意義、紀念意義的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并按照是否可移動原則,對紅色資源進行分類規定。
《規定(草案)》提出建立紅色資源名錄制度,對調查認定紅色資源的主管部門、紅色資源名錄編制的程序和主要內容進行規定,并授權市政府另行制定具體辦法。
據悉,《規定(草案)》關于調查認定的規定,與其他省市相比,對調查認定的程序作了精簡和整合表述,明確了紅色資源名錄首批公布的時間,明確了在調查認定基礎上,紅色資源名錄應當載明的內容和紅色資源數據庫的統一管理和共享要求。
“《規定(草案)》關于保護責任人的權利、義務的規定,是否科學合理?”“區縣政府劃定紅色資源的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的規定及相應的罰則是否可行,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為了更好推進紅色資源保護傳承的地方立法工作,進一步提高立法質量,一審后,市人大法制委、常委會法制工委帶著這些問題,進一步征求了市級相關部門和專家等方面的意見建議,同時赴部分區縣開展調研,并對《規定(草案)》進行了修改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