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越


重慶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孕育了偉大的紅巖精神。革命先輩崇高的思想境界,繪就了共產黨人的精神底色,為后輩留下諸多珍貴的革命文物。
紅巖村、渣滓洞、白公館……這些革命文物舊址大家都耳熟能詳。那么,我市通過地方立法,是否能夠更好保護傳承這些紅色資源?
針對問題一一回應
當前我市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存在產權多元、管理不順、保障力度不夠等問題,且部分不能歸為文物管理的紅色資源(含紅色精神資源)的保護利用,存在無法可依的情況。
在市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三次會議上一審的《重慶市紅色資源保護傳承規定(草案)》(以下簡稱《規定(草案)》),對我市紅色資源保護利用中的問題一一進行了回應。
此前的調研發現,不少非國有的不可移動紅色資源,其保護責任人不具備保護能力或者不愿意履行保護責任。紅色資源產權多元化、保護責任人制度不健全,導致相關保護傳承責任落實不到位等問題。
對此,《規定(草案)》提出,對紅色資源實行保護責任人制度,明確紅色資源所有人或者使用人為保護責任人。針對紅色資源權屬不明及非國有不可移動紅色資源的保護問題,設置了政府的兜底保護條款。
《規定(草案)》提出,政府對不可移動紅色資源應當劃定保護范圍,并明確了保護范圍內的禁止性行為;對不可移動紅色資源提出原址保護要求,創設了無法實行原址保護的,實行異地保護方案報批制度,并對不可移動紅色資源修繕要求及其費用承擔作出規定;對可移動紅色資源明確了保護責任人的具體責任和請求部門提供咨詢服務及委托保管等權利,以及建立電子檔納入紅色資源數據庫實現永續保護的義務。
調研還發現,部分紅色文化場館的展陳比較陳舊,部分講解員不專業。對此,《規定(草案)》提出,對相關場館開展線上線下展陳進行規范。如,明確開展在線數字化展館和智慧、特色化精品展陳建設,并對紅色資源解說詞、展覽展示內容、配備專業講解員等作出規范。
為推進交流合作與協同發展,《規定(草案)》提出,與四川、貴州等地加強紅色資源保護傳承的聯動合作。比如,協同推進川渝黔紅色文化走廊建設,健全紅色資源保護開發和理論研究、紅色文藝作品創作等方面的合作機制,聯合打造紅色資源傳承弘揚知名品牌和紅色旅游跨省精品路線等,推動紅色資源保護傳承協同發展,促進共建共享共用。
要建立完善管理機制
“《規定(草案)》規定,建立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并根據這一原則搭建紅色資源保護傳承相關管理制度。同時,還分別對政府和部門的主要職責進行了明確;設置了聯席會議制度,負責統籌協調和解決重大問題;明確了主要部門的監管責任,建立保護責任人資格終止和定期報告制度等。”重慶紅巖聯線文化發展管理中心黨委書記、紅巖干部學院院長朱軍說,這些規定,將有助于我市建立完善紅色資源保護傳承管理機制,更好保護傳承和利用紅色資源。
“除了建立完善管理機制,在紅色資源的保護傳承上,要守正創新,堅持正確的歷史觀和黨史觀,把握意識形態工作的正確方向,同時要在內容、形式、載體等方面進行創新。”朱軍說,“首先,要依法保護。其次,要注重文物本體的保護,保持原來的風貌,保持原來的結構,盡量使用原來的材料、工藝進行保護,這是非常重要的,要能夠達到‘修舊如舊’的形態。此外,還要注重連片保護,對其周邊環境進行整治,以達到更好的保護效果,提升紅色資源的美譽度。”
“推進深度融合,將紅色資源活化利用也十分重要。”朱軍說,“推進文化與旅游、教育、科技和產業的融合,是紅色資源傳承中必不可少的一點。要做到這一點,必須重視組織保障,強化隊伍建設。”
“主要是培育五大類的人才,研究人才、講解人才、演藝人才、創意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要把紅色資源保護好、利用好、傳播好,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隊伍是非常重要的。”朱軍說。
把握宣傳教育功能
紅色資源在每個時期都有它的使命和豐富的內涵,進入新時代我們怎樣才能更好保護紅色資源、傳承弘揚紅巖精神呢?
朱軍表示,在新的時代應該更好地服務“四個偉大”,即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和偉大夢想;發揮好“三個教育”和“兩個建設”的作用,即黨史學習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和黨的建設。
針對充分發揮紅色資源的宣傳教育功能,提升保護傳承效果,《規定(草案)》明確,建立紅色資源聯線保護傳承機制,打造特色保護傳承示范區,并支持創建各類教育基地。對相關場館開展線上線下展陳進行規范,明確開展在線數字化展館和智慧、特色化精品展陳建設,并對紅色資源解說詞、展覽展示內容、配備專業講解員等作出規范。
《規定(草案)》還明確了相關部門、機構在建立紅色資源傳承弘揚長效機制方面的具體職責,并將紅色資源保護傳承納入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同時對宣講、創作生產、志愿服務等作出規定。
朱軍認為,在具體的工作中有三個著力點,第一是發揮紅巖精神在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當中“紅色陣地”的作用,因為紅巖景區、紅巖精神富含著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理想,表征著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價值,鏡鑒著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個人追求。所以,要把紅巖精神的內涵挖掘好、傳承好。
“第二是發揮紅巖精神在加強青少年思想政治建設中‘紅色基因’的作用。要讓青少年從小樹立起紅色的理想,讓紅色基因代代傳承下去。”朱軍說,“第三是利用好紅色資源,發揮好紅巖精神在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中‘紅色鈣片’的作用。”
紅巖精神
重慶是一方充滿紅色記憶的英雄土地,紅色資源豐富,革命文物眾多,紅巖村、曾家巖、虎頭巖“紅色三巖”尤為著名,孕育了偉大的紅巖精神。
紅巖精神是在中共中央的領導下,以周恩來為代表的南方局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在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初期的斗爭中形成的革命精神。紅巖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優良傳統和作風在特定歷史環境中的體現,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展示和升華。
紅巖精神的內涵
(一)剛柔相濟,鍥而不舍的政治智慧
皖南事變是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發動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周恩來等人冷靜地分析抗戰全局和國共合作形勢,表示“我要堅持到最后”。他要撤往延安的同志“轉告毛主席,我們堅決同國民黨頑固派斗爭到底!”
(二)"出淤泥不染,同流不合污"的政治品格
當時來講,國統區是一潭“淤泥”,周恩來曾經多次告誡南方局同志和從事秘密工作的黨員,要做到“同流不合污”。這種“六月風荷”的政治品格,是以周恩來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在國統區惡劣艱險的政治環境下開展黨的工作的顯著特點,是南方局對黨的建設、統戰工作、群眾工作的創新。
(三)以誠相待,團結多數的寬廣胸懷
在對國統區群眾做工作時,始終與群眾在一起,保存黨的組織,保存黨的力量。南方局制定了“勤學、勤業、勤交友”和“職業化、社會化、合法化”的政策,指示地下黨的同志要設法深入社會,獨立工作,埋頭苦干,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啟發群眾、教育群眾、團結群眾。
(四)善處逆境,寧難不茍的英雄氣概
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初期,中央南方局始終處在極其險惡的政治環境中,他們善處逆境,勇于犧牲,在艱難的局面中開拓,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