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在個人所得稅法修改過程中,針對工薪所得減除費用標準問題,全國人大成功舉行了人大歷史上第一次立法聽證會。這在新中國立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
4982名申請人中遴選出20名公眾陳述人
2005年7月底,國務院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請審議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草案將原個人所得稅法關于“工資、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八百元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的規定,修改為“工資、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一千五百元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2005年8月,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對國務院提出的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進行了初次審議。鑒于該減除費用標準涉及國家對收入分配的合理調節,直接關系廣大工薪收入者的切身利益,全社會普遍關注,為進一步廣泛聽取包括廣大工薪收入者在內的社會各方面的意見,依據立法法的規定,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會議同意,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財政經濟委員會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決定于2005年9月27日在北京舉行個人所得稅工薪所得減除費用標準聽證會。
舉行聽證會的公告發布后,社會反響熱烈。到公告規定的報名期限截止時,共收到公眾報名申請4982件。
按照公告載明的“東、中、西部地區都有適當名額,工薪收入較高、較低的行業、職業都有適當名額,代表不同觀點的各方都有適當名額”的原則,經濟法室的同志開始加班加點投入到公眾陳述人的遴選工作中。除了審查書面申請材料外,還要與申請人進行電話溝通。一方面是進一步了解他的背景情況,另一方面也有考察該申請人語言表達能力的意思。“一名在溫州從事稅務工作的申請人,書面觀點表達得非常有條理,我們曾考慮把他作為公眾陳述人,但通過電話之后才發現,他的地方口音非常重。如果陳述人說的話讓很多人聽不懂,也會影響聽證效果,最后只能遺憾地放棄他了。”經濟法室相關人員回憶說。
就是這樣經過層層遴選,有40人幸運地成為了公眾陳述人的候選人。聽證會召開前,最終確定其中20人為公眾陳述人,其余為旁聽人。這20名公眾陳述人來自東、中、西部不同地區;有工人、企事業單位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教師、研究員、律師、公務員、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等;有月工薪收入1500元以下的,也有1500元以上、3000元以上、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上的。
除公眾陳述人外,聽證陳述人中還有來自草案起草部門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和國務院法制辦公室的代表各1人;全國總工會的代表1人;上海、廣東、安徽、內蒙古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或稅務部門的代表各1人。
陳述人被告知“不講客套話,開門見山亮明觀點”
能夠走進國家最高立法機關闡述自己對立法的建議,讓許多公眾陳述人心情都很激動。在聽證會正式召開前的預備會上,不少人都表達了自己此刻興奮的心情和對立法機關“開門立法”的贊賞。聽證會組織者注意到這一問題后就提醒他們,為了傾聽更多人的意見,每名陳述人的發言時間只有寶貴的8分鐘,一定要抓緊時間陳述意見,不講客套話,開門見山亮明觀點。
公眾陳述人雖然來自各行各業,但他們熱情都很高,為這次聽證都準備了大量案頭工作,有的發言材料篇幅很長。工作人員告訴他們,發言不能超時,要揀最主要的內容陳述。一些陳述人就連夜精簡報告。需要強調的是,工作人員給予公眾陳述人的指導僅限于聽證會技術層面的問題,絲毫沒有干涉陳述人發言的內容。
2005年9月27日,是個晴朗的日子,聽證會在全國人大會議中心如期舉行。全國人大網進行了文圖直播,各大媒體也在現場進行報道。聽證會開了整整一天,各項程序都有條不紊。網絡直播也順利地把聽證陳述人的意見原原本本發布出去。
從1500元到1600元的變化
對減除費用標準持不同觀點的陳述人都在聽證會上充分表達了各自的意見。從不同的角度看,這些意見都有一定的道理。其中多數陳述人主張,對1500元的減除費用標準再作適當提高,更有利于滿足一部分實際負擔較重的中低工薪收入者本人及其扶養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可以更好地解決對這部分人的基本生活費用稅前扣除不足問題,也可以更好地與改革發展和物價變動引起的基本生活費用增長趨勢相適應,使法定標準更有適當的前瞻性,有利于保持法律的相對穩定。
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初次審議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時,就這個問題發言的多數常委會組成人員也提出,建議將草案規定的減除費用標準再提高一些。
2005年10月,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再次審議法律草案,聽證報告作為會議參閱資料印發給了所有常委會組成人員。
正如人們后來知道的,經審議通過的個人所得稅法修改決定,將草案規定的工資、薪金所得每月1500元的減除費用標準提高為1600元。新個人所得稅法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立法是在矛盾的焦點上砍一刀”
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隨著改革的深化,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使利益主體日益多元化。立法的過程就是不同利益的表達過程、協調過程。通過立法聽證制度,可以使不同的利益訴求用理性化的方式加以表達,再通過法定的程序轉化成有關的法律制度。這樣形成的法律制度安排有利于得到各方利害相關人的理解,執行起來也會比較順利。彭真同志當年曾經形象地指出,“立法是在矛盾的焦點上砍一刀”,如何砍準這一刀,維護好大多數老百姓的權益,是立法者需要認真考慮的。通過立法聽證制度,可以使立法機關在立法工作中兼聽則明,逐步形成能夠全面表達社會利益、有效平衡社會利益、科學調整社會利益的協調機制,確保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的統一,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有效的法治保障。
此外,立法聽證制度還是一種生動有效的民主法治教育形式。廣大人民群眾是我們國家的主人,但由于我國歷史的特點,群眾的民主法治意識從總體上看還比較淡薄,提高民主法治意識需要有一個學習、習慣的過程。立法聽證既是人民群眾行使當家作主權利的途徑和形式,也是人民群眾很好的民主法治訓練、實踐的途徑和形式。
來源: 法治日報
全國人大立法的多個首次
1988年7月1日,在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上,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提出《關于五年立法規劃的初步設想》,這是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工作的初步嘗試。
1991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1991年10月-1993年3月)》出臺,這是報經中央同意的第一個立法規劃。
1993年,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出臺《關于今明兩年立法工作的安排意見》,這是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制定關于立法工作的計劃。
2005年7月10日起,中國人大網全文公布物權法草案(三次審議稿),向社會公眾征求意見。這是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在網上公布法律草案全文并向公眾征求意見。
2005年9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舉行立法聽證會。這成為全國人大常委會修改個人所得稅法、提高個稅起征點的重要依據。
2011年6月,關于科學技術進步法有關制度立法后評估主要情況的報告和關于農業機械化促進法有關制度立法后評估主要情況的報告提請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審議。這是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審議立法后評估報告。
2013年4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召開前,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邀請全國人大代表、專家學者等10名代表進行座談,請他們對旅游法出臺的時機、實施的社會效果和實施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評估論證。這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歷史上首次就法律案進行出臺前評估。
2017年12月,根據黨中央要求和立法法有關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發布《關于立法中涉及的重大利益調整論證咨詢的工作規范》《關于爭議較大的重要立法事項引入第三方評估的工作規范》。這是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發布立法工作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