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靈
經常旅行,時有偶遇,比如一個地方、一件事、一個人、一棵樹……
2010年3月的一天,我們一行三人從重慶萬州出發,沿318國道進入湖北的利川市謀道鎮。這里地處七曜山腹地,海拔一千五百米左右。
老余突然把車停在路邊,說:“有一棵全世界最大最老的樹,你要不要看一下?”
可能是我無心,途經往返謀道幾次,一直未聽說過這棵古樹。
古樹長在離公路一百米左右的地方,差不多有十二層樓那么高,挺拔、偉岸地矗立在那兒,我不由得生出一種敬意。
走近觀看,齊腰處的樹干需要四個人才能合抱,離地約三米的樹身上掛有一塊牌子,上書“0001號水杉模式標本樹”。
面對樹,我畢恭畢敬地站立,心底化作一泓清水,映出兩個詞來:平安、健康。于是,我雙手合十,默默地為我和我的親人、朋友祝愿。
那時智能手機沒有普及,我用卡片式相機拍了很多張照片才離開。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上網查詢這棵水杉古樹。
原來,1941年10月底,湖北農業專科學校教務主任干鐸,從恩施步行入川去重慶,擔任中央大學農學院森林系教授。途經謀道溪鄉(舊名)時,他在路旁看見了這棵古樹,似杉非杉、似松非松,不知道是什么樹,便駐足觀察。因時值深秋,沒能采集到樹葉樣本回去做深入研究,只得遺憾地離開。
隨后,干鐸抵達萬縣(現重慶市萬州區),特地請萬縣高級農業職業學校老師,在第二年幫助采集古樹枝葉樣本……后經多位植物學、生物學專家反復考察、研究、鑒定,于1948年正式確定這棵古樹為水杉,樹齡六百多年,胸徑二百四十公分、樹冠二十二米,為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水杉樹,稱之“水杉王”。
水杉屬中生代白堊紀植物,過去人們認為其早已絕滅,但“水杉王”否定了這一說法。
有一年,一位日本植物學家來到謀道,走到“水杉王”面前,突然撲通一聲跪在地上,連磕三個響頭,然后起身撫摸著粗糙的樹干,流著淚大聲喊道:“我終于見到活著的水杉了……”
近幾年,謀道鎮已被打造成休閑避暑地,并被國家住建部公布為“中國特色小鎮”。趁著避暑,我又多次去看過“水杉王”。
謀道有個別名——“蘇馬蕩”,外來避暑的人都這么喊,比謀道一名更廣為人知。最早在這里開設避暑客棧的老板叫楊正龍,是謀道土生土長的土家族人。
他告訴我,“蘇馬蕩”是土家語,意為“老虎喝水的地方”。蕩,本應為“凼”,塘、坑之意,是當地土話,被誤寫成“蕩”。大家認為“蕩”字有味兒,于是將錯就錯。老虎為森林之王,它喝水的地方,森林覆蓋率肯定高,加上海拔高,適合避暑、休閑。
我開玩笑說:“那你就是‘蘇馬蕩蕩主’喲!”這稱號有創意,頗具江湖味。
我的話題自然延伸到“水杉王”的保護上。
楊“蕩主”回答:“以前,樹前有個小神廟,供鄉民們燒香敬拜。他們把‘水杉王’當成神樹,沒人砍。”
避暑時,我又結識了謀道的土家族人覃太祥。他是位農民作家,還是中國作家協會和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協會會員,諳熟當地風土人情。
“‘水杉王’掛了牌的,哪個敢砍?”他語氣頗硬,但有理有據,仿佛就是管護員,“發現‘水杉王’后,就將其列為了保護樹,并成立了水杉研究所。”
“掛了牌的”“列為了保護樹”——這是我聽到的最滿意的答案。
只要能把古樹保存下來,就好!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