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恒娟



摘 要:1991年,安徽天長三角圩漢墓出土了90多件精美的玉器,其中有璧、璜、環、帶鉤、七竅玉飾、玉印章等,品類繁多,構思巧妙,琢磨精細,珍品迭現。天長市博物館館藏玉器大多是從1號桓平夫妻合葬主墓中出土的,其中有不少以龍為元素進行精雕細琢,既體現了漢代玉器工藝的精湛,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和歷史文化背景。
關鍵詞:天長三角圩;漢墓;龍形玉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5.011
1991年,安徽天長遭遇了百年未遇的洪澇災害。災害過后,天長祝澗村村民修筑被沖毀的堤壩,在挖土筑修壩的過程中發現了27座漢墓群,一時間在全國上下引起轟動。因墓葬群發掘地形似三角形,故稱之為“三角圩”。該漢墓群未經任何破壞,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墓葬多南北向,形制、大小不一,出土文物種類繁多,有銅器、鐵器、漆器、木器、玉器、陶器、瑪瑙等,達748件。主墓1號墓為夫婦合葬墓,隨葬品約380件,墓主桓平為西漢廣陵王中宮謁者。19號墓中出土一枚木質漆印。根據兩墓桓姓及許多漆器上銘文“桓樂”“桓安”“大桓”等字樣推斷三角圩漢墓群為桓氏家族墓群。值得一提的是,三角圩出土的玉器中有不少龍形器,器形精美,做工精細,堪稱稀世珍品。
1 西漢環形長發白玉龍飾(圖1)
玉龍飾直徑4.6厘米,厚0.4厘米,最大徑5.3厘米,1991年出土于天長三角圩漢墓群1號墓,現藏于天長市博物館。玉龍飾為白玉透雕,圓形扁平體,首尾相連,卷曲如環,小巧玲瓏,潔白光潤。龍首張口露齒,上唇前翹,下頜翻卷,脊鬃后揚與角、身相連,威武有神。素身,僅于體中部刻兩道象征性云紋。龍體雕兩卷云紋,意為龍鱗。龍首昂居頂端,從布局、色彩、雕刻等方面突出了龍的頭部,十分搶眼。腹部上收,尾部內藏,使整體更富有變化,更具立體感。該玉龍飾構思奇巧,造型秀美,用夸張的手法勾畫出游龍強勁的姿態。
漢代是中國歷史上的王玉時代,玉器作為身份、地位的象征,為王室和上層階級專用,因此佩玉就體現出濃重的王者之氣。三角圩出土的這件玉龍正是這一時期的產物,造型上大膽想象,手法嫻熟,做工精致,線條圓潤流暢,給人靈動鮮活的感覺。在古人心目中玉石有“通靈”的特性,所以人們相信佩玉能辟邪、祈福、求平安,這也體現了漢人的審美情趣和美好情感。
2 西漢琵琶形云氣紋白玉帶鉤(圖2)
帶鉤長7.2厘米,寬0.9厘米,高1.8厘米,1991年出土于天長三角圩漢墓群1號墓,現藏于天長市博物館。帶鉤整體呈“S”形,狀若琵琶。鉤首為獸形,用陰線刻畫出云氣紋和平行線紋,線條剛柔相濟。鉤背部浮雕一螭龍,鉤尾呈圓弧形,鉤紐為橢圓短柱形。此帶鉤用純正的新疆和田羊脂白玉制成,玉質純凈無瑕,光澤溫潤,滑如凝脂,為玉中精品。
帶鉤是我國古代服飾中的一種用具,起著鉤連腰帶和配鉤的作用,最早見于良渚文化時期,春秋戰國使用較為廣泛,漢代達到鼎盛。帶鉤是古人身份的一種象征。《淮南子》記載:“滿堂之座,視鉤各異。”帶鉤是由鉤首、鉤體、鉤紐三部分組成,基本形制為橫向的“S”形。鉤體中部或下端有鉤紐,其用法是將鉤紐嵌入革帶一端,鉤首鉤掛在革帶另一端的穿孔中。帶鉤的材質有金、銀、銅、鐵、玉、石等多種,其中玉質帶鉤最佳。西漢時期的帶鉤數量多、形制復雜、選料講究、工藝精湛,有透雕、浮雕等技法,紋飾吉祥,充滿靈氣,充分體現了漢代制玉工藝的奇巧。
3 戰國龍形佩(圖3)
龍形佩有2件,長14.1厘米,寬4.18厘米,厚0.77厘米,1991年出土于天長三角圩漢墓群1號墓,現藏于天長市博物館。青玉質地,局部有土黃色沁,含較多的雜質。兩件玉佩的玉質、造型、尺寸、工藝均一致,極為對稱。龍首回望后方,龍唇較厚,嘴部微張,眼睛呈圓形,吻部長而上卷,下唇呈圓弧形,龍角短而上翹,龍足蜷曲內縮,中腰下部飾卷毛,卷尾分岔呈卷云狀,背部突起出脊,龍身中部上方有一穿孔,為穿系所用。邊廓凸起,兩面滿飾淺浮雕分解式的卷云紋。其中一件玉佩的一面有少許朱砂。龍的體態修長,腹背上拱,彎曲呈“S”形,龍身有多個彎轉,極富彈性,充滿了勃勃生機和生命的韻律感。
此對龍形佩雖出自漢墓,但從龍身滿飾分解式卷云紋及造型來研判,這對龍形玉佩充滿典型的戰國玉佩特征,應屬戰國早期遺物。墓主人桓平身份高貴,地位特殊,在他的墓中發現前朝龍形玉佩并不難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當時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此對玉佩生動地表現出兩千多年前昂揚活躍的戰國時代風格,也展現出戰國高超的玉器制作水平,是戰國時期玉文化的典型器物。
20世紀70年代,長豐縣楊公墓也出土了一件龍形玉佩,該墓為戰國晚期楚國貴族墓葬群,出土的龍形玉佩也堪稱精品,與天長三角圩1號墓出土的這對龍形玉佩在造型和風格上極為相似,同樣是龍首回望,龍身雕刻卷云紋,龍體既生動又不失“仙氣”。難得的是,天長出土的這對龍形玉佩更為完整。同一時期,考古工作者在今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戰國中山國1號墓中也發現了200多件龍形玉佩,無論是數量還是式樣都堪稱空前。因其出土位置的不同(在中山王族墓、陪葬墓、祭祀坑中皆有發現),可推斷這些龍形玉佩有佩飾、隨葬、祭祀等多種用途。雖然天長三角圩只出土了一對龍形玉佩,但雕刻精細,實屬珍品。龍尾經過精心的琢磨,每條尾巴均無痕跡,堪稱完美。
4 雙龍首幾何紋白玉璜(圖4)
玉璜長9.6厘米,寬2.1厘米,厚0.36厘米,出土于天長三角圩1號漢墓,現藏于天長市博物館。白玉質,器形為弧形結構,器身扁平,兩面紋飾相同。兩端為龍首,龍首線條曲折簡潔,首部上翹似豬嘴狀,龍口微張,椎圓眼帶梢,眼梢細長,玉龍眉骨凸出,龍顏不怒自威,靈動而富有生氣。龍首網紋和菱形紋簡繁搭配,有楚式玉雕風格。此種器形在西漢早中期極為常見,充分反映了時代特征。玉璜的兩端龍首下頜處各有一穿孔。龍身刻滿菱形幾何紋,線條細膩規整。背部兩脊突出,也有兩穿孔。璜在《周禮》一書中被歸為六器之一的禮器,作為衡量等級尊貴的標準,應用于各式的典禮儀式中。但在考古發掘過程中,多發現玉璜被作為一種掛飾。
玉璜的使用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早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就發現開始使用玉璜。良渚文化時期,玉璜的使用更為普遍。在這一時期,玉璜多為宗教禮儀掛飾,為巫師佩戴之物,借以渲染其高貴神秘的身份。商周之后,玉璜的作用主要是禮器或者作為配飾,為區別佩戴者的身份,玉璜的紋飾和樣式開始有所變化,出現了人形璜、鳥形璜、魚形璜、獸形璜等新的種類。到了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文學藝術一派繁榮,玉璜的發展沒有了禮制的束縛,也達到了高峰,在形制、用料、紋飾、工藝等方面都遠超前朝,變化多樣,日益考究。戰國至西漢早中期流行分區紋飾玉璧,西漢早中期的玉璜基本沿襲了戰國時的特點,紋飾多為“夔龍紋—谷紋(蒲紋、渦紋)”組圖模式,玉器中龍的形象占據突出的地位。漢代玉器逐漸世俗化,玉璜也逐漸走下了神壇,成為貴族使用的配飾,于是匠人們開始根據器物的造型來選擇搭配不同的紋飾,使器物更加美觀,以便于佩戴時既能迎合身份又能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
5 雙龍首龍紋青玉璜(圖5)
玉璜長6.5厘米,寬1.8厘米,厚0.4厘米,出土于天長三角圩1號漢墓,現藏天長市博物館。玉青色,單面片狀,溫潤光滑,微透光。兩端鏤雕龍首穿孔,龍首張口露齒,龍身浮雕三角卷云紋,陰刻卷云紋、束絲紋組合而成的分解龍紋。中間凹槽將器面分為對稱兩部分,璜體上下出脊形成扉棱,背面未拋光。此器雖出自漢墓,但從浮雕具小圓眼的分解龍紋及形制分析,應屬春秋晚期。
6 西漢“S”龍形云紋白玉佩(圖6)
龍形白玉佩又稱“玉游龍”,年代為西漢時期,1991年出土于天長三角圩1號桓平主墓。器物精巧玲瓏,長6.9厘米,寬3.84厘米,厚0.24厘米,是館藏精品玉器之一。龍首處有一圓形穿孔,可穿入絲線佩戴于身,故為玉佩,是一種裝飾用玉。器形雖然較小,卻能以小見大,靜中有動,玉龍構思奇巧,造型蜿蜒曲折,形態宛如倒“S”形,整體展現出游龍躍然飛騰之強勁氣勢,造型秀美,結構清新。尖眉骨,椎圓眼帶梢,下頜鉞形,猶似古代將士使用的一種兵器,一側往上內卷為龍齒,短角微上翹,與曲折龍身連成一體。圓孔既可作穿系佩戴之用,也是點睛之處,可視為龍眼,構思巧妙。
龍首處呈灰褐色,是經年累月形成的沁色。時隔兩千多年的風雨洗禮,玉身大部分仍舊潤澤、晶瑩,器身整體完好無損,非常不容易。龍身兩面單陰線刻卷云紋,微透光。玉身扁平,但浮雕感強。器身拋光打圓,刀痕處也經過磨光處理。經過精心打磨、雕琢之后的玉質溫潤,光澤度好,可見漢代玉器制作工藝的精湛。精雕細琢之后的玉龍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氣韻生動,這也符合漢代玉飾的風格,紋飾更為寫實,線條更為流利,因而賦予了玉器更強的現實感和生命力,形神兼備,這些都是先秦玉器所不能企及的,展示了漢人高超非凡的藝術創造力。
7 結語
以上是天長三角圩漢墓出土的一些龍形玉器,除此之外,天長市博物館館藏文物中還有一些玉器也運用了龍紋:龍紋青玉璧,玉璧外區陰刻四組變形龍紋;龍鳳紋玉佩,透雕龍鳳紋,有“龍鳳呈祥”的美意。由此可見龍在玉器制作過程中應用之多,這也是因為自古以來龍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古人常把對自然界的畏懼和美好的希望用一種神或符號來表達,黃帝的后代以龍為自己的圖騰。龍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神圣之物,代表了人民的種種寄托以及對力量、希望、美好生活的向往等。歷朝歷代的君王也以龍的形象自居,借此來神化自己。
玉器出現龍的形象最早是在中原和東北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到了漢代,西域和中原文化交流頻繁,各種優質的玉材源源不斷地從西域運來。漢代推崇的儒家思想認為君子的品性應如玉石一般,溫文儒雅,恭順而堅韌,“君子無故,玉不離身”“君子如玉”,使得這一時期佩玉之風盛行。隨身佩戴的器物上繪制龍紋更被作為權力和身份地位的象征,以龍紋和其他紋飾組合的出現則是漢代玉雕的一大特色。
當然,在漢代,玉器不是普通人能使用的,龍形玉器更是達官貴人、王侯將相身份地位的一種象征。天長三角圩漢墓中出土的以龍為元素的玉器并不少見,由此也反映出漢代厚葬的理念以及當時墓葬中隨葬玉器的風俗,充分體現了墓主人桓平身份地位之高,而這些玉器和造型也足以讓今人嘆為觀止。天長在漢代屬于廣陵郡,即今天的揚州地區,當時的諸侯王劉胥實力雄厚,在財力上遠超其他諸侯王,劉胥執政的時代出現了史書上記載的“糧食豐盈,稟庾盡滿”的大好局面。桓平作為廣陵王劉胥的謁者屬官(隨葬印章中刻有“廣陵宦謁”“臣平”字樣),他的墓中出土這么多的龍形玉器也是可以理解的。
天長三角圩漢墓的發掘被評為“1992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出土的精美玉器極大地豐富了天長市博物館館藏資源,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和藝術鑒賞價值。